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旧书大亨 > 第二百五十五章.嘲讽

旧书大亨 第二百五十五章.嘲讽

作者:镔铁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5 21:27:59 来源:小说旗

大型,靓丽的舞台上---

“欢迎大家准时收看《中原鉴宝》元宵节特别节目!”笑脸盈盈的女主持人一走上台就高声说道,“宝在何方?宝在中原!中原鉴宝帮您圆了心中梦想,中原鉴宝助你成为真正的顶级持宝人。”

在说了一大通的前言后,这档节目正式开始,主持人先是介绍了作为鉴宝人的两派人马,当然,重点介绍了“专家派”的四位教授。

在介绍四位专家的时候,女主持人非常推崇地说周陈郑王四位文物鉴定专家,个个身怀鉴宝绝技,在瓷器、字画、玉器、钱币、杂件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众多藏品在他们的“火眼金星”下一辩真伪,通过外观圈足、成色、印章等细节,便可初步将藏品的价值判断出来。

轮到专家们发言,四位专家就高屋建瓴地说,中原的收藏市场很活跃,但收藏市场鱼目混杂,而且藏家的收藏知识也很滞后,对收藏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片面,他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百姓加入进来,在体会收藏乐趣的同时,也能增加收藏方面的知识。

紧接着,女主持人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林逸他们四个,说是“来自民间的鉴宝高手,都有丰富的鉴定经验”,语气很委婉,也很客套。

高和尚三人还等着发表活动感言,女主持人却说时间差不多了,宣布持宝人上场,鉴宝活动正式开始。

高和尚等人:“……”

……

9点钟鉴宝开始---

第一位持宝人是来自洛阳的孙先生。

孙先生拿出他的藏品,请豫省文物学院教授周教授鉴定。周教授就看了一眼,很快判断出王先生的几件宝贝都是赝品,“像这个明代的犀角,是水牛角仿制的,价值大概只有手工费500元。这个所谓商代的玉簋,是现代工艺变过色的,不是真品。”

周教授接着说,他以前鉴定过类似的“稀世珍宝”,有“和氏璧”、“汉代青铜镜”、“元青花”。只不过,大多都是仿制的。

“有的本来就是前代仿制的赝品,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周教授拿“汉代青铜镜”举了个例子,“这个青铜镜是明代仿制的,藏友们很容易看漏。”

“还有些‘老东西’年代久,价值却不高。”省博物馆技术部专家陈教授接过话头,“比如说你拿来的这个老熨斗,以前是达官贵人烫衣服用的,不知道的人以为东西老就值钱,实际上市场价大概也就几百元。”

“专家派”四人一唱一和,陆续将持宝人的宝贝给鉴定开来,有理有据,说的层次分明,很清晰明了。让人不得不信服,继而大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一套。”

可是对于“民间派”的高和尚等人来说,尼玛,太虚伪,太假了---这些都它妈是“台词”,太“书面化”了,搞不好是从网上抄来的。

可是不管人家做不做假,毕竟是下过功夫的,连每一样宝物的出处,细微处,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点能力也说明了人家绝非徒有虚表,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至少在林逸看来,周陈郑王四位专家就蛮厉害的,这一串的鉴定,也让他长了不少知识。

可是对于高和尚,吴大胡子还有鬼脸李来说,这活动就过的太憋屈,整个过程他们几乎插不上话,人家“专家派”几乎一言九鼎,他们这些野路子的“民间派”根本就无人问津,也没人主动征求他们意见,完全就是“摆设”。

所以说,参加这样的节目,心态很重要。

像林逸那种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享受。

像高和尚那帮抱着出风头的心态来做,就显得十分憋屈。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鉴宝活动出现了第一个小**,来自安阳市的藏友张先生带来的三件藏品,均被专家判定为真品,引来众人的赞叹。张先生对自己的眼光很满意,“三样分别是元代的玉牌,明代的玉制印章和民国24k金的西洋表。”

……

相比鉴宝现场的庄严肃穆,充满学术性质,在后台持宝区域,等候着鉴宝的人群却是热热闹闹。只见一大帮老百姓们各自抱着自己的“宝贝疙瘩”,喜气洋洋,又心怀忐忑。

实际上,自从这场活动开始,就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老百姓们纷纷携“宝”而来,早早的领取号牌,充满期待地排队等候。仔细一看,这些持宝人手中所拿物品,外观极为普通,报纸包裹的字画卷,毛毯包裹的器皿,甚至有用布袋装来的大件……个个深藏不露,唯有从携宝者紧张期待的神情中,透出鉴宝开始前特别的气场。

说起自己手中的“宝贝”,每位藏家都是自信满满,有长辈家传的、有朋友交换的、有市场上购买的……每件“宝贝”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而对于这些“宝贝”的真实“身份”都有待现场的文物鉴定专家们一一揭开。

按照节目编导苏雪的安排,电视台的记者在幕后现场对这些人做了一些初步采访。

首先采访了一位来自三门峡的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资深藏友。昨天早上8点,他带了几位朋友,早早地等在了持宝大厅里。

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捧着两个袋子,“这里面装着十几年来我淘换来的宝贝,花销可不少,几百万元呢。”

他带来的几件藏品里,让他最得意的,是一只雕刻精美的玉器和一只据说是战国时期的方鼎。

对这两件藏品,王先生显得颇为珍视,拒绝了旁边藏友想要一睹风采的要求,“这个还是留给专家评鉴,就不露宝了。”

“老早听说,今天来现场的是省内的专家,正好可以替我的收藏把把关。”王先生有些跃跃欲试。

像王先生这样积极的藏友,现场还有不少,那名采访记者就又采访了另外一位。

这位藏友陈先生经营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他带来的一大一小两件马家窑彩陶,吸引了记者眼光。

陈先生自己介绍说:“听人家说,如果这是件真品,距今就差不多有4000多年,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如果彩陶表面有狩猎纹,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陈先生继续介绍,这些彩陶一共15个,是他用5万元收来的,“前些日子在上海,有人出5万元要问我收购这两个,我没有卖,这次来现场看看,请专家帮我掌掌眼。”

而另一位藏友则是依据自己平日自学的知识购买了不少瓷器,想借助这次机会帮助自己做个判断,“如果是货真价实的,那我可是真捡漏了,如果不是,就当交了学费,自己的水平还需要提高,能和这些专家面对面交流请教,也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有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在,在这一轮记者现场采访中,那些持宝人几乎都口口声声要省里来的“专家”鉴定自己手中的宝物,几乎没有人提到那些“民间高手”。

而当记者有些疑惑地询问一名持宝人,“为什么不可以把你的宝物交给四位来自民间的鉴宝大师鉴定呢?”

那位看起来很是憨厚的持宝人,直言不讳道:“民间来的还不都是老百姓,他们懂个求啊,还是让专家鉴定保险些!俺说这些你们可别录啊……”

“掐掉,赶快掐掉!”记者慌忙打招呼。

可惜,由于是直播,这句“民间高手懂个求”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笑谈。(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