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旧书大亨 > 第三百四十八章 戏王之王

旧书大亨 第三百四十八章 戏王之王

作者:镔铁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5 21:27:59 来源:小说旗

林逸揩了揩鼻子,顺着那一缕书香,很快就在这堆旧书的下面找了一残破不全的线装书。

林逸诧异,不明白这本书怎么会有那么怪异的气息,于是就把它拍打几下,仔细观看。

这本书却是像之前那本线装书一样,也是木刻版本,不过在刻工方面却与之前那本有很大的差别。之前那本《柳氏家藏三元秘决》虽然属于精刻本,却是清朝晚期的版本,因为字迹方面带有很强烈的清朝时期常用的方体楷书,而这本书线装书却是典型的明刻本,无论是从纸张还是从字体都可以断定,应该是明朝中后期的作品。粗略地下了结论,林逸再去看这本书的内容,傻住了,里面竟然有“未央生”!

纵观中国古典名著,名字叫“未央生”的男主角能有几个?所以林逸立马就断定了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觉后禅》!

说起中国的**,很多人会想到《金瓶梅》,很容易忽略另外一本书,就是这本极品的《觉后禅》。另外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玉浦团》

去年上映的香港3d电影因为尺度过大没能进入内地市场,一些大陆旅游团甚至专门组织游客到香港去看。这部戏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翻翻历史就知道,这是一本曾被数次封禁的**。而其作者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李渔.

历数中国文化史上成千上万的文化巨人,谁可以称得上戏剧界的no.1有人说是关汉卿。不错,他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救风尘》等名作流传千古,享誉海内外。但他只是个剧作家,缺少演出实践;那么,唐明皇李隆基应该差不多吧?这位皇上在宫廷里排练节目,组织大型演出,把戏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戏剧界奉为祖师爷。但他只是一个组织者、观赏者,缺少原创,几乎没有流传下可以称道的作品。

因此,真正的戏剧之王呼之欲出了,他就是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

关于李渔的出生,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据说他妈老生他不下来,就在床上乱叫,她叫一声,地板就塌一分,等到叫了几声,地板已经摇摇欲坠了。别人见状,只好去请风水先生,他老人家扳着手指一算,原来这地方阳气不旺。于是才把李渔搬到向阳的山岗之上,这样才把他生下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家里以为他是有些天才的,就管他叫谪凡。可是这岂是凡夫俗子所能叫得,李渔成年后,不动声色地把外号改作笠翁。他说,我宁愿钓鱼,也不愿成仙。其实他最后连鱼都钓不成。

除了这本“小黄书”外,李渔在当时创作的《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及《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可以说是那个时期大名鼎鼎的畅销书作家。

明朝于1644年灭亡,其时李渔三十三岁。他前半生属于明朝,后半生属于清朝。清朝前期留下过许多著名的文字狱案例。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写什么都容易犯忌,只能写写风花雪月。可以说,李渔致力于通俗小说和戏剧,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原因,更有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当然,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自然不是这些通俗文学,乃是其代表作《闲情偶寄》。该书是一部最早的戏曲论著。该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而后面五部则涉及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

李渔写完此书,曾送一位朋友指正。朋友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便觉乏味。李渔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此书最好玩的部分都在后面的章节,一般读者若从后面开始读起,就会读出其中的“甜”了。

在杭州生活期间,李渔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明朝末年,印刷业发达,很多书商靠翻刻各种典籍大发其财。李渔这样可以写当代人当代事的作家,自然更受欢迎。生活在末世的人们,喜欢读消愁解闷的书,以此获得心理寄托。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人们忙于创造,对这个还真兴趣不大。后人有评价说李渔的小说里歌颂了男女青年自由恋爱,谴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学,具有一定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其实哪有那么多意义?都是后人给他扣的大帽子而已。即使书中偶有微言大义,也不过是回避一下风险,更多的则是迎合读者趣味。

但李渔并没因此获得多少利益。他的作品一问世,马上就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书商盗印。那时候盗印没什么技术含量,买一本新书,自己找几个刻书匠在家里刻印,然后销往市场,当然也不用付给李渔稿费。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场上出现,苏州、南京等地的书商很快就能翻印出来。据说,在缺少交通工具的清朝初年,数日之内,三千里外的地方都能见到李渔的新作,可以想见传播之快。那时候没有版权局,没人帮李渔维权,眼看着自己的文字替别人换来大把银子,李渔好不撮火。他四处奔走,查找源头,与人打官司,甚至通过关系到苏松道台孙丕承那里告状,终于成功查处了一起严重盗版事件---他的书还没正式出版,盗版书却已经上市了。

更有甚者,书商找来几个无名作者的书稿,直接署上“湖上笠翁”的名字就摆上书摊。后人好歹还搞一块遮羞布,用全庸、金庸著、古尤、吉龙来冒充金庸和古龙,当时的人不管那一套,反正你可以叫“湖上笠翁”他也可以叫“湖上笠翁”,李渔只能干吃哑巴亏。

为打击盗版,李渔全家搬到盗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书屋,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书铺印刻,算是垄断了市场。同时,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除印自己的作品,还重新审定编辑了很多名著,如《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在与伪书、劣书的竞争中终于脱颖而出,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后来“芥子园”书铺屡经转手,但李渔奠定的良好传统一直保持,使芥子园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沿袭二百多年,当下的很多图书收藏者还都以收藏到芥子园印行的图书为荣。

林逸之所以对李渔有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欣赏他的性格。他对什么事情都不认真,喜欢胡说八道。他的思想不那么干净,没有多少高风亮节。他喜欢女色,喜欢粗俗的玩笑,他偶尔又喜欢讲大道理,喜欢自命清高……总之,他很像是个有血有肉的读书人,而不是那些从古书中穿越来的假道学。

当然林逸觉得,关于李渔,有个地方是很多人远远比不上他的,他老人家到七老八十时,还能勾引小姑娘。注意,是勾引,也就是说,他一不拐二不骗,三不强抢,那些女孩子就乖乖地对他死心塌地了。这种“撩妹”的本事,实在让人有些嫉妒。

……

林逸现在已经说不清楚是从什么开始琢磨李渔的,也许只因为当时想找几本古代的书看,而李渔多少还算古代文人中比较有趣的人吧,于是就看了他写的《十二楼》,紧接着就知道了他“戏王之王”的大名,所以当林逸第一次知道《觉后禅》这本书是他老人家写的时,那种吃惊是无以复加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知道大师鲁迅竟然也偷看《金瓶梅》一般,认为如此纯洁的人,怎么做出如此不纯洁的事儿。

不过现在林逸手中拿着这本明末刻本,双手都有些发抖了。为什么?因为一直以来古籍版本界都以为这本书的最早版本已经在国内遗失了,现存着最早的刻本乃是“日本宽永刻本”。

在国内历届拍卖中,也都说明了,此书又名《觉后禅》清代**。此书无清代早期刻本,以抄本流传,日本人购得抄本后拿回国内刻梓出版,目前所见刻本以此为最。

而这种和刻本一般一函四册,分为“春夏秋冬”,拍卖价最终达到上万元,如今价格还在飙升。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林逸现在手中拿着这本破书,准确地说是《觉后禅》这本书的最早刻本,超过日本和刻本的年代,最迟也应该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说,如果林逸把这本书用灵气修复以后,这本书的价值难以估量,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将会直接改变此书版本学的历史,让那些自鸣得意的小日本见鬼去。

深吸一口气,林逸让自己不要太激动,然后回头问那还在整理旧书的老头道:“老人家,这本书多少钱啊?”

紧接着那位卖书的老大爷说了一句话,差点把林逸惊死过去---(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