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旧书大亨 > 第四百四十一章.淘旧书

旧书大亨 第四百四十一章.淘旧书

作者:镔铁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5 21:27:59 来源:小说旗

林逸不经意的出手,帮助陈家鉴定出来了传家宝中的宝物,在他看来,只不过小事一桩,在外人看来却是超级震撼的。

为什么?因为同时和他在场的有台湾三大拍卖公司的高级鉴定师,一个个都是经验老到,专业知识超强。可就是这些人,却败在了林逸手中,被人家当着面打脸。

因此短短三天时间,林逸的大名就传遍了整个宝岛藏界;这还不算,因为林逸帮了陈家大忙,陈老太爷发话,拿出那些准备拍卖的藏品,让林逸代表的新世纪公司优先挑选,等新世纪公司挑完了,再拿出来拍卖。

新世纪公司当即就从上拍的上百件藏品中优先挑选了23件,陈老太爷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了林逸。对此林逸可是很不好意思,因为这23件藏品运到香港之后,一转手最起码可以赚到3000多万。

这一举动使得那些大拍卖公司哭丧了脸,谁能想到有朝一日,他们会捡别人吃剩下的骨头。

尤其佳士得公司,那位黄总经理更是不爽到了极点,在他看来,这些事儿都是林逸搞的鬼,要不是他,一切会多么完美,多么顺利。

此时被无数人腹诽的林逸呢,却逍遥自在地开始了自己在台湾的淘书之旅。

……

在来台湾的时候,作为林逸亲密伴侣,海棠就主动给林逸打造了一副淘书地图。

这些天海棠忙着处理陈家藏品事务,无暇顾及和林逸一起游山玩水。林逸就独自一人,背了挎包,拿了相机,按照淘书地图,朝着台北淘书的圣地走去。

因为玩书,藏书,林逸对书籍的版本很是熟知,尤其随着藏书热的兴起,港台繁体书在内地更是成了珍品,有些还是违禁品。

读书人就是这样,越是不让看的,就越想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想要想方设法搞到手。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喜欢藏书的老行家,都把港台版的书籍当成了做学问,研究知识的必备工具。认为那边出的著作多多少少会和内地不一样。

但,真是这样吗?

诚然,在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时候,有无数文化学者和他们一起从大陆来到了内地,其中就包括五大文豪,分别是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傅斯年和钱穆。可以说这些文化大师把自己的知识和学术全都从大陆带到了台湾,使得台湾拥有了继承中华文化的底气。

另外,台湾还做了两件对传统文化比较好的事情,一件是台湾保留了繁体字,在解读中国传统的时候,这个工具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当时两岸隔绝的时候,台湾搞了复兴中华文化运动。

什么是复兴中华文化运动?

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大陆在经历“文-革”的时候,宝岛这边老蒋很激动,觉得是个机会,你破坏,我就建设,于是就做了一个决定,要在台湾搞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开始让宝岛的人读四书五经,看文言文,学习中华传统知识。

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在现在看来,这原本只是老蒋的“意气用事”,可是对于保护和继承中华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那个时代的宝岛学术著作,历史著作都很有分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金量”比较高,都是大师的作品啊。比如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以及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等。

可以说这些老一辈文豪们所写的著作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很多藏书家梦寐以求的港台版本。至于其它的一些港台作品,能够被藏家看在眼里的只有那些比较有名气的港台武侠名家的作品,比如说古龙,司马翎,诸葛青云等等。

因此,港台版本的书也不是每一本都是好的藏品,也是需要精心挑选,这才能从书中慢慢淘到宝贝。

……

林逸很是享受淘书的乐趣,所以他挎着背包来到第一家目的地---诚品信义书店。

作为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该书店差不多应该是世界首创了,并且大多坐落在繁华的大商场。不知道在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店是怎么维持下来的。

诚品在台湾有很多家分店,在台北也有十数家,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林逸此时光顾的这家总店。

由于与台北最大的百货公司新光三越比邻而居,咋一看还以为诚品信义也是一家商场。走进去看也是同样的感觉,因为一楼,二楼都是商业柜台,直到三楼才是真正的书店,再往上就是办公文具了。

诚品的店面很大,整个楼层都是书籍,从布局上看和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和中关村书店,以及已经倒闭的第三极差不多,已经不是传统的那种书架柜台的摆放。但是在这里有专门供读者看书的凳子,并且24小时营业,没有人会过来干涉。林逸心想;这应该就是诚品为什么声名远播的主要原因吧。

林逸背着挎包进去之后大致看了一下,都是最新出版的中文书籍和杂志,当然有很多是大陆看不到的。本想买几本,看了一下定价,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无论大陆的书如何良莠不齐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便宜。港台版的书厚一点的都得100多,薄一点的也得六七十。

何况林逸对这些新书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对于他来说,最能够吸引他的还是那些散发着古书气息的旧书店。

……

按照手中的淘书地图,林逸直接来到了牯岭街。

对于林逸来说,对这牯岭街的认识来自一部电影,名字叫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片不错,尤其有年轻时候的张震,那时候的他已经很有文艺范了,可以预见,王家卫以后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他。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牯岭街是台湾最大的旧书市场。

传说,牯岭街旧书店、旧书摊鳞次栉比,好不热烈,论规模绝对不会输给大陆潘家园的旧书市场。很多台湾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淘过书,比如说白先勇,李敖等人。

尤其李敖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既然是上下学必经之地,不用人引领,自然而然,我就把逛旧书摊变成了日常的休息跟娱乐,家里给的零用钱,几乎全进了旧书摊老板的腰包。在戒严时期,二三零年代的大陆旧版书,全属**,旧书业者深怕惹上麻烦,往往会把这些得之不易的奇货藏起来,不是熟识的老主顾绝不轻易出示。他们在行已久,就算是没有太多版本学的知识,也深知物以稀为贵的生意经,一本萧乾写的《人生采访》(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开价台币几百元算是稀松平常的事。”

由此可见,这里的旧书市场和大陆那边的差不多少,林逸甚至幻想,能够在这里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宝贝,可是等他真的到了牯岭街才发现,那些幻想中的旧书店都不见踪影,只有几处小吃店和咖啡店,要么就是卖珍珠奶茶的……

旧书市场,在哪儿呢?!

林逸,傻眼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