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旧书大亨 > 第六百三十一章 震惊

旧书大亨 第六百三十一章 震惊

作者:镔铁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5 21:27:59 来源:小说旗

林逸出其不意地用3050万拍得自己心仪已久的《王铎赠汤若望诗稿》,按照他以前拍出的价码,算是捡了大漏。

林逸不是傻子,很快就发现了情况不对,准确来说,自己能够拍得获胜,似乎和红旗叔有莫大的关系。

看一眼刘红旗,他背着手,只是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似乎没有惊异。

林逸又有些不确定了,看看四周,很多人都在看着他,表情什么样的都有。

尤其那叶大少,楚江南,还有他们身边的苏雪,表情就更丰富了。

尤其那苏雪,此刻也被林逸出其不意竞拍得胜,唬的一愣一愣。她不明白呀,怎么会这样?

苏雪可是对林逸的底细清楚地很,虽说这几年也发达了,身价上亿,可是在这样的场合,还算是“小弟弟”级别的。和这些大佬根本就不能比。可是现在呢?竟然当着这么多大佬的面儿,把这卷他梦寐以求的诗稿拍到手。

叶大少为什么不阻止?他为什么不跟拍?

苏雪一头雾水。

可是不等她琢磨透彻,这场拍卖已经继续了---

那个港台腔司仪,也看出来情势似乎和前面不一样,不过他经历的也多了,依旧插科打诨,继续主持这个节目。

接下来的开拍,林逸没有举牌,拍卖像刚开始一样,变得异常激烈。

叶大少依旧意气风发,楚江南也当仁不让,连续举拍了几件艺术品。

另外一些超级大佬,也全都踊跃竞拍,希望在这样的场合留下一个脸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林逸又有一些迷惑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旁边秦钟轻轻地碰了碰他说:“别想那么多,这种场合很微妙,有时候你中大奖都不知道怎么中的……”

万公子则说:“林兄弟,如果你喜欢的话,就再拍几件,最起码凑个双。”

林逸点点头,说:“再看看。”实际上林逸还真想再拍几件,一是喜欢这些拍品,二是他想要测试一下……

很快,机会来了。

……

司仪再上面表情有些激动了,因为下面竞拍的藏品太珍贵了,他语气都有些紧张了。

“下面……咳咳,上拍的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饮马图》,底价1000万!”

赵孟頫?南宋末代皇室后裔,林逸可是清楚地知道这位画坛巨匠,并且上次潘家园三位大佬拍卖中就有一幅赵孟頫的《仕女图》,而那也是林逸和万建豪初次交手。最后这幅《仕女图》经过了将近97次的竞拍,从底价180万,直接飙升到了5800万,被万建豪拍得。

现在,在万建豪支持的这场拍卖会上,竟然再次出现赵孟頫的作品,并且是赵孟頫最拿手的骏马图,立马就在现场掀起了一股热潮。

甚至于,连陪同刘红旗的万建豪也忍不住多看这件拍品几眼,蠢蠢欲动。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对这幅珍品古画也是充满了占有的*。

似乎为了引起大家对这幅画的注意,那位港台腔司仪显然事前做了不少功课,竟然当场介绍起这位大画家来。不过他的介绍倒也另辟蹊跷,没从赵孟頫本人开始,而是从赵孟頫的太太开始介绍。

话说元朝名画家赵孟頫,他的太太管夫人也是一位著名画家,曾引用泥土和水的譬喻写过一首很出名的诗词。据说当时夫妻俩都在中年的时候,赵孟頫对夫人的感情似乎减退,想纳一个妾。管夫人即作了下面这一首小令,使她的丈夫看了非常感动,便取消了纳妾的念头。

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

捻一个你,

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

一齐打破,

再捻一个你,

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实际上,在那个一夫多妻的年代,能念夫妻缘分的男人应该值得赞美了。何况赵孟頫是货真价实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先祖自高宋南渡后就一直封邑浙江湖州,这个宋朝的王室后裔,在他五岁入塾学书时的一些涂鸦之作,当时据称就已达到了“时人持去可以鬻钱”的水平。鲜为人知的是他在音乐领域也有造诣,他曾花费数年时间写就一本音乐专著《琴原律略》,蒙古铁骑兵临临安(现在的杭州)城下,风烟四起的时候,他隐居在湖州的“松雪斋”,一边抚着他家传的两把古琴:“大雅”与“松雪”一边泼墨挥翰创作着他的书画。

元平定天下后,朝廷想方设法的要他出来为国家做事,面对灭了他家族江山的蒙古人,面对着他的皇室遗亲,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从湖州现在莲花庄,松雪斋走了出来,来到了当时的地方行政中心---临安出任江浙儒学提举,类似文化部长的角色,后来还到了京城做了从二品的中奉大夫,就这样他几经沉浮的做了三十二年的官,到了六十多虽才辞官回到了湖州的”鸥波亭“。

他的这一行径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和路人的侧目,他也多次的为自己成为了朝廷的新贵而辩解。但朋友圈子里的那些人对他的态度似乎并未有多大改变。而他自己偶然在某种场合遇到诘责与蔑视时也总爱以“自知世事都无补,其奈君恩未许归”或“功名到手不可避,富贵逼人哪得休”诸如此类的借口来搪塞和自辨。下之意当然是试图让公众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出仕并非他的本意,无奈朝廷错爱,不肯让他歇着,不得已只好出来勉为其难。

据说赵孟頫退休后他的粉丝---求书画者依然大量蜂涌在门。他至今留下的字画作有近千幅,幅幅都是价值连城。

……

卖弄完这些,那司仪这才郑重其事地说:“现在这幅作品更是赵孟頫最拿书的《饮马图》,其余的也不必多说,底价1000万开拍,有幸拍得者,绝对可以珍藏之,以为传世之宝!”

不得不说,今晚这位司仪说了很多的废话,就刚才这段话有些意思,大家也都听得仔细。尤其那首诗太熟悉了,可没人知道这首诗竟然是赵孟頫老婆写的,对于这位大宋后裔的故事也不甚了解,现在被司仪这么一科普,所有人都明白了这幅作品的珍贵性,因此在司仪宣布开拍之后,整个现场竟然出现小段的安静。

就在这一小段安静中,所有人厉兵秣马,全都虎视眈眈地盯上了这幅画。

此时林逸的内心是挣扎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林逸自从得了那卷梦寐以求的诗稿之后,就没太大的野心,对即将开拍的艺术品也没太大的希冀。

可是!

现在出现的这幅《饮马图》,还是赵孟頫的,彻底击垮了林逸不再参拍的底线。

这幅画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说不出来怎么好。

林逸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

现场,竞拍很激烈。

对于这幅宋代后裔赵孟頫的珍品,所有人都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

因此,底价1000万对于她们这些有钱人来说,只是小儿科,所以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这件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就从底价1000万,飙升到了5000万。

看着如此激烈的竞争,林逸有些心热,再也忍不住了,他终于再次举牌---5050万!

时间像是在这一刻停止。

林逸喊价5050万就像一个魔咒,在他喊出来的那一瞬间,原本脸红脖子粗的竞争者们,就像是被绳子勒住了脖子,全都瞎火了。

静默,诡异的静默。

那司仪怪异地看着现场,按道理,现在是该疯狂加价的时刻,可是没有人发声,没有人动弹。

那些原本激烈竞争的参拍者,像是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全都不发一声。

现场出奇的诡异,出奇的静默。

直到---

港台腔司仪的话再次响起,“5050万第一次!”

“5050万第二次!”

“5050万第三次!”

最后---

“成交!”

那个代表胜利的金锣再次响起,林逸以5050万不可思议地再次拍下了这件价值上亿的艺术品。

捡漏!并且是捡了超级大漏!

林逸真的有些愕然了。

在他看来,这幅作品最低也能上亿的,可是现在却---

他有些明白原因了,看了看一旁注视着一切的刘红旗,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刘红旗丝毫没留意他的眼神,忽然打了一个哈欠,然后对身边陪伴着的万大佬万建豪说:“嗯,看得也乏了,我们不如进去喝一杯。”

万大佬喜出望外,哪能错过这样的机会,急忙安排人去准备,自己则不甘心地看着那幅绝世珍品《饮马图》落入林逸之手。

事实上,此刻不禁林逸自己觉得其中“不可思议”,周围人也都觉得这次拍卖“暗藏玄机”。

没看到吗?

原本如火似荼的竞拍,只要林逸这个家伙一出手,立马周围那些大佬全都偃旗息鼓。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林逸所隐藏的能力---准确地说他与刘红旗之间的交情,已经影响了大多数的人。

林逸一出,全场哑火。

这是何等能量?

不过好了,现在刘红旗这尊大神要进去了,不在一旁观望了,也许拍卖会进入正常的竞争模式。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不过,真的会这样吗?

……

苏雪已经有些惊愕莫名了。

她真的有些看不懂林逸了。

在苏雪的眼中,林逸一直都是那个喜欢淘书买书,偶尔凭借卖书赚了大钱,成为亿万富翁的幸运儿。

可是现在,这位幸运儿却意外地在这众神云集的场地战无不胜,每次竞拍全都大获全胜---准确地说,没人敢与他竞拍。

苏雪的目光停留在了那转身离去的刘红旗身上,聪明的她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

原来是这样---

可是林逸怎么会搭上他这条线?

苏雪有些怀疑人生了。

自己费尽心思,想要傍上有能力的人,一路下来也是荆棘坎坷,但像林逸这么顺风顺水,不留神就搭上大神,简直让人羡慕死。

……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别人都已经看得清楚,林逸自己还在这局里迷糊着。

他不愿意相信自己是占了红旗叔的光,宁可相信是那些竞拍的人没跟上,或者直接不愿意竞争下去。

所以当他以5050万拍下这幅《饮马图》时,心中并没有骄傲,而是想要继续下去,看看结果如何---

而接下来上拍的藏品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手书《金刚经》!

……

说起苏轼,很多人就想到了他另外一个名号苏东坡。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自从,苏轼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在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和他的诗作,这才流传千古……

而此时上拍的这卷手抄《金刚经》就是苏轼在遭遇“乌台诗案”被贬边缘地区时,所手写的静心佛经,可以说意义非凡,被誉为珍品中的珍宝。

到底这卷佛经鹿死谁手,谁能拔得头筹,拍卖现场所有人全都拭目以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