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114章 唐肃宗3

昏君自救记 第114章 唐肃宗3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话说杨广政变上位之后,提拔了裴宽为相,且重用左相李适之,苗晋卿为吏部尚书,励精图治,想要大干一场的意愿很明显。

李适之为李承乾之孙,也是宗室中人,却是个大酒鬼。夜晚饮酒作乐,白天处理政事,一点也没有耽误工作。

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共尊为“饮中八仙”。

大诗圣杜甫作诗为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遇上这种性格之人,杨广能说什么?除了伸出大拇指称赞外,也只能闭嘴了。主要工作干的好就行,至于私生活么,杨广还真不在意。

天宝二年的恩科,倒是让杨广见到了这位后世大名鼎鼎的诗圣的卷子。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为陇西大族,讲究的是“奉儒守官”,不过此刻的杜甫尽管有些想法,可是在杨广看来,卷子太过空泛,有夸夸其谈之嫌。

略微有些失望是肿么回事?

也是,如今的杜甫还年轻,生活幸福,幼稚一些倒也可以理解。

带着几分莫名地失望,杜甫不出意外地落榜了,你还是和狂士太白俩携手相游天下好了。

至于将来,谁知道呢?

至于杜甫会不会成为一大大文豪?此事与自己无干!

杨广这会儿正忙着呢,曾任太子师傅的贺知章病故。贺知章告老之后,杨广还亲自送过。

回乡之后,这位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之后不久,病逝,享年八十六!谥号弘法大师。

这么奇怪的谥号,因为贺知章先生信奉的是道教!

说起道教,杨广想起了另一件事儿,僧侣过多之事。

僧侣过多,影响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历史上著名的“肃宗抑佛”事件发生。

肃清朝堂之后,杨广并没有第一时间地找节度使开刀,反而拿僧侣说事儿。

“有一人不耕,便有人挨饿;有一女不织,便有人受冻。可是寺庙中僧尼不耕不织,寺庙富丽堂皇,可与朕之大明宫争美,国力如何能不衰败?”

于是,在皇帝的哔(淫、威)之下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寺庙被毁,二十六万五百余僧尼被迫还俗,十五万五千余奴仆被朝廷接收。

皇帝的第二件正事儿便是改革盐政。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

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朝廷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

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缴增。朝廷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第二年增至六百多万缗,极大地缓解了朝廷的财政。

有钱好办事,即便是皇帝,没钱日子也难过啊。

当然了,杨广还推行了晒盐法,并在全国各地扩建新的盐场。

其三:改革粮价,设立长平仓。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其四:推行常平法

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

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召募善走之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

这样便能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

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

尽管这些事情不能一时三刻地就显示出效果来,可是杨广却明白,只要坚持下去,总会体现出各自的优越性的。

天宝三年正月,正是改元至德,至德元年,节度使安禄山上折子请求入朝。上允!

可惜的是,杯具竟然发生了,这位带着全家入京朝觐的节度使大人竟然在京郊惨遭不幸。

京郊流寇,无法无天,节度使大人一家子数十口子竟然尸骨无存!此等惨案,竟然发生在天子脚下,首善之地,上震怒!

新近组建的“神策军”苦逼了,作为“天下第一军”的神策军统领,王忠嗣苦逼了。

他上哪儿去找流寇复命啊?

这事儿不就是王忠嗣带人做的吗?

陛下您如今大怒,为毛又要派我出来?这是人干事?

简直心塞,日子没法过了。

皇甫惟明和韦坚不停不停不停地兼领节度使,大家也能理解,这两人在皇帝即位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皇帝这般做,显然就是在酬功。

作为密友的王忠嗣却是不同,“一穷二白”地空手组建了神策军(李林甫的家产喂狗了吗?乱入的李辅国飘过~),大家却是更加地羡慕他。

陛下还真是信任王忠嗣啊,真不愧是好基友,一辈子!

皇甫惟明和韦坚已然离开京师,唯有王忠嗣,继续地留在京城。

现在问题来了,安禄山死了,皇甫惟明就近地接收了他的军队,可是为啥好事儿让他接了,烂摊子要自己收拾啊?

苦逼的神策军将领王忠嗣带着精锐人马,哭丧着脸去了京郊,剿灭流寇!

要不说这位王大人能被皇帝重用,那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离着陛下三日的功夫还有半日呢,这位王大人就带着几个血淋淋的人头回来了。

效率真高!

王忠嗣心里骂娘,劳资带着人,去了山里头,弄死几十个贼寇,还要掐着时间回来,要不要这么折腾人啊?

尽管安禄山之死疑点重重,可是皇帝陛下已经为他报仇了,还能如何?

大家只能将各种疑虑藏在心中,安禄山和李林甫走的比较近,现在朝中可没人为失势之人说话。

至德元年,上册封十八岁的嫡长子李俶(chu,四声,美、好、善之意)为太子。

李俶之母吴氏早逝,所以这位一直充作嫡子养在无子的韦氏名下。

总算是名正言顺,不管是韦氏还是李俶,都大大地松了口气。

不过,仁孝温恭,动必有礼,尤专《礼》《易》著称的太子很快地就被各种苦逼的工作学习给包围了,杨广觉得自己受了那么多的苦,儿子自然也是要一同经历的,对吧?

这样有益于培养父子感情,毕竟感同身受什么的,这样大家聊天说话也比较有共同话题,不是吗?

太子为人性格谦柔,宇量弘深,宽而善断,喜怒不形于色,动必由礼,重感情,讲情谊。杨广对他还算满意。

儿子喜欢舞枪弄棒,自然是要替他找一个好老师的,杨广觉得自己真是个好爹,赞一个!

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武艺高强、阵法娴熟的高等补左卫长史郭子仪成为了太子之师,国子博士张涉为东宫侍读。

尽管有人上疏弹劾这位曾经犯过事儿,不配为太子师,可惜,有个任性又大权在握的皇帝,别人说什么有用吗?

独断乾纲的皇帝表示微微一笑,摇头否定!

就酱紫吧!

皇帝将折子留中不发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御史虽然郁闷,不过也不敢再在这方面纠缠,毕竟郭子仪也不是盖的,作为节度使的儿子,他也是有后台的好伐!

太子对于郭子仪本来还不大信服,不过三五天之后,兴高采烈地来和杨广炫耀郭子仪的能耐来了。

杨广微笑不语,难道他还能不知道郭子仪的能耐了?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直接地表达了这位的智商和情商!当然,这位也是个人生赢家!家庭事业双丰收,而且子孙成器。

至于皇甫惟明的来信中,说自己找到了陛下提到的李嗣业的年轻人,杨广有些期待他的成长了。

看吧,层出不穷的人才啊,都是人才,只要你给个机会,他们就能很快地崭露头角,就能很快地回报你了。

微微笑的皇帝陛下现在筹划的是另一件事,他想亲征!

大唐边境一直不平静,回纥、吐蕃一直都不消停,他想好好儿地打上一仗,震慑一番也好,为自己争取个出去松口气儿的空间也罢,总之,他就是想要亲征。

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件事要了解。

上皇!

若是趁着自己离开,他闹事该怎么办?比如说宫变复位之类的,想想就觉得心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