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37章 崇祯2

昏君自救记 第37章 崇祯2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过了三四日之后,原信王府的太监徐应元因为种种罪过,消失了,当然了,之前皇帝下了道斥令,简直就是破口大骂了,算是好生地出了一口恶气。

徐应元死了,魏忠贤自然再一次地受了皇帝的贬斥,让他去凤祖陵司香。不过这位大太监许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皇帝,他这次走了,算是干干净净的了,再不会和这皇宫有什么瓜葛了。

是以,魏忠贤带着卫兵1000人,四十辆大车浩浩荡荡地开始南下,皇帝再一次听到这种传言时,哪怕是明白魏忠贤的举动,不过还是让他恼怒。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没钱啊,这位九千岁可不缺钱,所以他下令锦衣卫将魏忠贤给抓回来。

当然,其实抓魏忠贤只是个借口,最为要紧的是,他要钱,钱,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即便自己是个皇帝,可没钱的日子也是真心难过啊。

所以,魏忠贤如愿以偿地自尽了,不过他的财物被不明来历的人物给劫走了,大家都知道,现如今这世道可不大安全,匪患丛生,遭了这种事儿,也只能怪自己倒霉了。

朱由检在听到魏忠贤死了的消息之后,如释重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旋即,似乎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皇帝立马整肃面容,恢复了波澜不惊的模样。

克制如此,还真是让人想不到他只是个17岁的少年呢。

不过少年老成什么的,在皇帝这个职务上,是众人喜闻乐见的,所以大家也只是赞叹皇帝一番罢了。

魏忠贤死了,魏忠贤竟然死了?

这对朝臣们来说,是个极大的震荡,东林党自觉自己受了巨大的委屈,现在阉党倒了,也该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了。

所以,清流的弹劾折子简直就要将乾清宫御书房给埋了。

朱由检对着这些折子,面露嘲讽,所谓的清流,也不过尔尔,魏忠贤位高权重时,他们屁都不敢放一个,现在,落井下石来了。

可见这些人的节操!

不过暂时还能用到他们,所以皇帝便让人将这些折子大致地翻翻,来了个留中不发。

不过还是责令三司开始清算阉党,这个指令一下,清流们简直欢天喜地,比过年还高兴呢。

皇帝这个举动,真是让人觉得三伏天喝了冰,大冬天抱着暖炉一样让人心里舒坦呢。

不过呢,众人心中还谋划着其他,这魏忠贤死了,阉党一脉倒了,朝中可是空了一大批的官职啊。

接下来,也该是咱们这些文官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了,是以,众人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了。

皇帝也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道人事命令,已经罢官回乡的徐光启被起复,在听了小光团的解说之后,他这才知道,徐光启竟然在万历年间就著了一本农书,正是如今大明最为所缺的人才。

对于徐光启,朱由检虽然也重用过,不过是让他主持修订了《崇祯历法》,关于农政,他所知并不是很多。

不过既然小光团这般说了,那么定然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朱由检带着大批的资料,与这位老臣聊了个一天一夜,深入地了解了一下徐光启的所作所为。

这是他入住大明之后,第一件真正让他欢笑出声的一件事。接下来,徐光启便要全权地负责全国的耕种问题了。

当然,主要是新的两种作物的推广,玉米和土豆。这两样东西,听小光团和徐光启保证,都是耐旱耐贫的好东西。

自朱由检继位之后,这老天就不大给力,不是旱灾,就是瘟疫,再不然,蝗灾也不少,真特么的苦逼死了。

现在好了,开始推广土豆和玉米,种子都是国家提供,主要是在明年大旱的陕甘地区推行,可别又闹的大灾来了,十室九空的惨象了。

徐光启年岁大了,不过他雄心未灭,现在皇帝雄心壮志,他这把老骨头都拆了那也行啊。

就这般,徐光启开始了自己全国各地奔波的日子,不过精神头足,竟然越发地老当益壮了。

这也不奇怪,人啊,有了奔头,不就神采焕发了吗?

徐光启对于皇帝的远见,在推广玉米和土豆中,越发地佩服了。每到一地,他便能拿到足够的种子,当然了,皇帝的配套政策也是吸引老百姓的另一个原因。和农户们签订了协议,明年官家会大规模回收土豆和玉米。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还有什么顾虑呢?

再者说了,即便没有这个政策,官府的命令那也是要遵从的啊。

因为大明操蛋的税收制度,所以在听说了耕种新的种子之后,可以免税的皇令之后,陕甘一带的百姓争相抢种,当然了,这两种作物不挑地,哪怕是多么贫瘠的地都可以耕种,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此事推行顺利就好,徐光启和崇祯皇帝都是高兴的。

当然,这个推广也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事儿,这都十一月了,除了南边儿之外,剩下的都是天寒地冻的,想要耕种,想想都不可能。

当然,这也为皇帝和徐光启提供了准备的时间,不管是种子,还是推广,总得要人手,总得需要时间吧。

大明疆域广大,虽然这次的重点推广区域是在陕甘一带,可是其他地方贫瘠之地还少了吗?

是以,从现在到明年三四月,至少有小半年的时间,足够徐光启拉起人马来正儿八经地干这件事儿了。

当然了,朝臣们在听说了徐光启的职务之后,面露不屑,虽然农事是重中之重,可是对于目前的大明帝国来说却不是最要紧的,皇帝的眼界格局还是太小啊。

好在皇帝并不知道朝臣们的腹诽,如若不然,他恨不得将这些人统统弄死了才好呢。

那么在朝臣眼中,目前最为重要的,或者说一直都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清算阉党啊,这几乎是小吏们都能说出来的答案,时间拖的久了,很多事情就会不了了之了。

大家都想趁着热乎的时候赶紧滴捞点好处,这其中就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所谓清流们。

大明一直自立国之后,一直都是打压武官,重用文官和阉党宦官,可是如今呢?

到了朱由检这里,就是尾大不掉了。

皇帝的第二个人事命令并不是斥责三司对于阉党清算不力之事,而是废除了宦官督军的规矩。

各地的随军宦官都招了回来,至于怎么安排,那就再说了。大不了,送去煤窑做苦力好了。

皇帝轻描淡写地想到。

这个政策真是让满朝的武将高呼“圣主出”,哪怕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这般地称颂自己了,可是朱由检还是觉得满心欢喜。

少了宦官的掣肘,即便是大明的将领再怎么废柴,好歹也算是能发挥些作用了。

当然了,欠饷的问题一日不解决,军队的战斗力就一日没发保证。

皇帝当然知道,可是知道归知道,他也没法子弄点钱来啊,如之奈何!

好在他用自家死去的皇兄的手工作品换回了土豆和玉米的种子,据小光团自己吹嘘,都是可以亩产千斤的好东西。

在大明朝,若是那地的作物能亩产三百斤,那就是大丰收了,麦穗都是可以当成祥瑞,进贡给皇帝看的,可想而知,当小光团说土豆和玉米可以亩产千斤时,朱由检的震动。

当然,他并不是一味地信任小光团,这一切,都是他又反复地在和徐光启确认之后,才同意大规模推广的。

大明的百姓,一直都是隐忍的,只要给口饭吃,他们是绝对不会造反的。

攘外必先安内,朱由检若是想要彻底地消灭东北的隐患,那么首先就要让自家老百姓填饱了肚子才行。

这个道理他如何会不明白呢?

所以,这才有了让朝臣们看不明白的人事任命,徐光启起用了,并不是去编纂历法,反而去推广什么新种子。

有些恶意揣测的家伙已经在想,皇帝是不是想要整死徐光启这老东西啊?都那般的年纪了,还全国各地的奔波,徐光启不死,谁死?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眼红徐光启这份儿活计的人物,他们弹劾徐光启的折子上了四五份,皇帝都是留中不发,不过弹劾过的大臣们自己却是晚节不保。

统统地被下了大狱,查抄了家产。

皇帝的这份儿狠劲儿算是实实在在的震慑了一部分人,大家这算是看明白了,徐光启这老东西如今是简在帝心啊,还是别招惹他了。

大家继续和阉党余党死磕吧,这总是不会错的,这就对了。魏忠贤死了,阉党群龙无首,皇帝忙着整编锦衣卫和三厂(东西厂,内行厂)呢。

自从发生了自己的生命无法保证的登基前夜之后,朱由检对于安全方面特别的敏感,是以,魏忠贤倒台之后,他的这番作为,倒是可以理解的。

锦衣卫由骆思恭接手,这也算是家传的职业了,他老子就曾经是锦衣卫的头儿,这位的操守很好,是以朱由检对于他的儿子还是放心的。

整编了厂卫之后,朱由检整个人总算是松懈了下来,至少自己的生命是不会受到威胁了。

刀架脖子上的感觉糟糕透了,所以现在掌握了这股子势力,才让他一直紧绷着的神经舒缓了下来。

自己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之后,朱由检再回神过来出手修理阉党余孽,大家也都是称颂声一片,皇帝实在是太圣明了。

清流的称颂让天下人对于新主有了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