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39章 崇祯4

昏君自救记 第39章 崇祯4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侯恂当然也知道皇帝的为难之处,他能做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就已经超乎侯恂的想象了,大家都欢呼“圣主出”看来真的是有那么点道理的。

说到底,皇上也不过是个18岁的少年人罢了,弱冠之年,能做出这般成绩,说一句天纵英姿也不为过啊。

不过崇祯今天请了侯恂等人来,显然不是让他来发呆或者称颂自己来的,崇祯元年就是大旱之年,现在也该做些准备了,户部和工部打发人下去,去挖井啊,还是什么的,总要尽人事,听天命,是不是?

赈灾工作也应该提前准备了,可别弄的到时候措手不及,大家听了皇帝之言,都有些诧异,这好好儿的,怎么就要大旱了?

皇帝的消息是从哪儿来的?属实么?

崇祯倒是没有解释自己的消息来源,看着他一副笃定之态,大家就将事儿按到了正在陕甘一带的徐光启头上了。

这老头儿,没事儿找事儿,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呢,谁顾得上什么赈灾啊。有人心里腹诽道。

好在崇祯今天请来的这几位都是军机处的,都是刚直之士,大家听闻有大旱,如何能不心焦。

是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商讨此事,不过说来说去,还不是个钱的问题。民间地主们可不是没粮,可是遇上大旱大灾之后,他们的粮食就高涨三五十倍去了,谁能买的起?

至于国家的仓储,不管是中央官仓还是地方粮仓,基本上都是个空壳子,哪里还有一颗粮食啊。

现在东辽抗击鞑子,所有的物资都紧着那边儿了,至于其他地方,谁关心?

望着众朝臣们为难的目光,崇祯知道这个时候该自己说点什么了,

“众卿并不用忧心太过,只要到了玉米成熟之后,粮食的问题便不用发愁了。”

玉米在大明早有种植的记录了,不过各位官老爷们所知不多,即便如今徐光启开始大规模的推广了,众人还是所知不多,崇祯能不生气吗?

这几位可都是所谓的国之重臣,他们都是这个态度,就更甭提是其他人了。

崇祯对着双眼不时闪过迷惘的臣子,简直要气炸了,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崇祯赶紧地在心中默念经书,让自己冷静下来。

虽然皇帝的情绪波动只是那么一刹那,可是能站在这里的,谁都不是傻子,所以大家忙不迭儿地开始请罪。

当皇帝也无奈啊,总不能动不动地就杀人吧,崇祯收起了自己的心思,淡淡宽恕了臣子们的玩忽职守。

南方的粮食成熟之后,走水路,运往陕甘一代,然后等着陕甘的玉米、土豆成熟,这一场大旱就应该能撑过去了。

当然,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的,兴修水利,深挖水井,哪怕是面子工程,只能用一年的井,各地都有指标,皇帝会派出工作组去全国巡查,若是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么撤职查办,永不录用。

这话一出来,大家就知道皇帝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了,皇帝刚刚才算是剪除了阉党,可是对于朝堂的大臣们,并没有太大动干戈,看来这次,只怕皇帝是借着来完成朝堂上的换代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虽然有心人注意到了恩科进士的培训工作,可是谁也没想到,皇帝胆大如此……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人要是被逼到了绝境上,那他是什么事儿都干的出来的。

在这个时候,京城,济南,扬州,南京等富庶的城市,同时开了一家奇物阁,专门售卖什么佛郎机国的葡萄酒啊,剩下的就是什么玻璃的镜子啊,各色味道的香胰子之类的。当然了,各色的西洋钟,怀表之类的也不会缺的。

这些新奇的物件儿自从一上市,就遭到了哄抢,在富商们最爱攀比的维扬等地,大家为了抢一块儿怀表,竟然不惜花数十万两银子,一时哗然。

崇祯在收银子收到手软的同时,心里的愤恨也半点不曾减少,这些见鬼的家伙,国家大难当前,不想着报国,哼哼,好的很。

皇帝的心思谁也不知道,倒是这奇物阁的来头甚大,谁的面子都不卖,大家对它也没什么办法。

当然了,这家店买的东西可都是好玩意儿,虽然有大规模铺货的,可也有限量版的东西。

这种东西,自然是身份的象征啊,一般都是采用拍卖的形式,价高者得,也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法子,不过很快地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家对于奇物阁的来头更加猜疑的同时也晓得它的份量不是自己能动的。还能怎么着,那就老老实实地竞价呗,自己缺什么,就不缺银子,不是吗?

土豪的心思你别猜,自从一辆马车卖了八千两之后,崇祯算是彻底地知道了这大明的百姓们到底有多富足了。

藏富于民,这算不算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强盛呢?

不过民富而国弱,只怕也落不得什么好下场的,皇帝心中不无恶意地想到。

这奇物阁就是内务府的工匠们造的,小光团提供了各种方子之后,崇祯帝就开始着手准备了,他的哥哥是个手工业爱好者,所以内务府的工匠们自然也不是说着玩儿的。

魏忠贤为了让天启皇帝玩的开心,从全国各地搜罗了大批的能工巧匠,现在,总算是派上了用场。

当然了,这银子么,自然都是进了崇祯的内库,他想要做点什么事儿,这没银子了,不是需要银子吗?

有了奇物阁,这算是有了只下金蛋的母鸡啊。

皇帝的心情很好,这有了余粮,心中不慌啊。

对于丈量土地,施行新的税收政策的提议又提上了议程。这次,大家都是沉默居多,皇帝倒也无所谓,反正他也没想着用这些人,自己的培训班,新科进士们差不多可以结业了。

这些人才是有冲击力的,又求功心切,现在不用他们冲锋陷阵,更待何时?

当然了,等这些人历练出来,又立下了大功之后,朝堂上这些尸位素餐之人,是不是就该挪屁股了?

崇祯的心思谁也不知道,不过看着皇帝的态度,只怕是在所不惜了。不过相对于皇帝提出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大家还是喜欢一条鞭法多一些。

所以,问题又开始集中在到底到底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了,这个时候,谁也没提到底该不该改革税法了。

虽然耍了个心眼儿,不过崇祯对于能取得这样的进展表示满意,虽然都是些混蛋,可是现在自己要靠着这些混蛋治国啊。

不过大家的反对也让崇祯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太过激进了,所以挑出几个大的地区来做新税法的实验地,其他的地区,复行一条鞭法。

这比一开始就是新税法的接受度高了许多,借着神相的名头,倒是好办事儿许多。

不过这推行税法,总得要人手吧,丈量土地什么的,工部也好,户部也罢,总要派人出去干活儿吧,所以人手在哪儿?

这个时候,吏部提出了完整的历练程序,新科进士们在老人的带领下,分为九批赶赴全国各地。

大家对于皇帝的大胆举动表示震惊的同时,老狐狸也是忧心忡忡,皇帝的心思还真是明了啊。

可是这是阳谋,正大光明的,即便你想反对,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看来大家都小看了当今啊。

虽然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可说不定这大明还真是会在他手上实现中兴,是以老狐狸难得的振奋了一下,可是毕竟积重难返,谁也不知道皇帝最后会不会成功,所以还是算了吧,大家也就继续往日的维持会的工作就好了。

这些人的心思崇祯倒是知道一些,既然这般地不思进取,那就腾出位置来,总之,朕的朝堂上不养闲人。

崇祯这里忙着,别人也不闲着啊,远在东北的皇太极和自己的谋臣范文程开始谋划南征了。

现在这天寒地冻的,外加上袁崇焕在辽东的经营,就在今年,整个满洲遭了灾荒,市面上的谷子已经卖到八两银子一斗了,盗牛杀马甚至是杀人的事儿都不在少数,满洲人基本上全民皆兵,现在因为缺粮,已经有不少人带着自己的财物投奔大明了,这一切还真是让皇太极觉得棘手,不过范文程是谁啊?

这位谋略著称的汉人,自然是会告诉皇太极,这南征,可并不止是一条路可走哟,咱们可以借道儿蒙古,正好儿呢,震慑蒙古,一举两得!

当然大家一起攻打大明,得了好处,一起享用啊。

“妙啊!”

皇太极听了范文程这个阴损的法子之后,拍手称赞,真不愧是范先生。

皇太极召开了高层会议,开始提起了南征的话头儿,这满洲勇士可不都是马背上的好汉么?谁不想着建功立业呢?是以,话头一开,群情激奋,真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皇太极满意地笑了,一副尽在掌握之态。

范文程微笑不语,作为一个汉奸,他只能为主子谋划,至于大明,哼,故国又如何?

皇太极开始秣兵历马,这消息自然是不会保密到哪里去,很快地,就传到了袁崇焕和崇祯的耳朵里。

大明君臣最大的考验来了,谁也不知道结局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