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昏君自救记 > 第53章 汉献帝7

昏君自救记 第53章 汉献帝7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7 19:09:57 来源:小说旗

皇帝手上并不是没有计划,只是少了执行计划之人,现在,手上集中了一批得用之人之后,刘协立即地开始扩充军队,四处征战的历程了。

曹操在南征北战中职位是一升再升,卢植死后,似乎能压制住曹操的人便不多了。

像王允这些人虽然有资历,不过架不住皇帝并不是很信任啊,这就是大事儿。

皇帝的信任对于朝臣们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便你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没有地方施展,也不过是一场空谈罢了。

全国征兵之后,三五年间,刘协见识了很多人的风采,很多都是之前只闻其名,不闻其声之人。

皇帝特别爱召见这些战功卓著之人,也算是本朝的一个特色了。不过皇帝是少年人,喜欢这些打打杀杀之事,大家倒也能理解。

当然,皇叔刘备什么的,还是出现了,尽管提前了很多年,不过刘协还是依着规矩,称呼了一声皇叔。

要说这位皇叔什么都好,就是忒爱哭了些,让刘协深表受不了。当然,还有就是爱回忆祖上的荣光,这一点也让刘协觉得很憋闷。

爱回忆祖上荣光之人,一般有两种,当初显赫,如今落魄,第二种就是爱显摆之人。

这位皇叔似乎就是属于第一种,落魄之人就想借着当初祖上的荣光来抬高自己,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谁家没有几个厉害的祖宗呢?

你一天两天的说,大家还附和两句,可是时间久了,大家就不大爱听了,“嗯嗯啊啊”的附和你两句,就算是给当今皇叔面子了。

刘协在听了别人的诉说之后,就将这位皇叔送到了宗正大人的手底下,让他去协助宗正大人去了。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无数的同道中人,大家都爱回忆一下祖上的荣光,攀比一下现在谁过的更好。

都是落魄户,谁也被笑话谁就是了。

对于这样的“重用”,刘备是心里有苦说不出,想在两位结拜兄弟面前长叹短嘘一般,不过关、张二人忙着练兵,打架,一天两天都累的半死,谁还有哪个心思听大哥的那些鸡毛蒜皮子的小事儿呢。

再者说了,这差事可是大哥你同意之后小皇帝才会派给你的,怎么时至今日,你反而怨怼起皇帝来了?

张飞是个粗人,不过是长的五大三粗,看上去一点心眼也没有,并不是说他就真的是个大傻子,也比起精明来,这位一点也不比其他人,不过是被掩盖起来罢了。

大哥的心思关张二人都明白,不过也只能听听罢了,小皇帝的重用让两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曙光,要是为了大哥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谁知道这辈子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好机会呢。

再者说了,在军营里,和自己一样能征善战者不知凡几,自己不过是无名小卒,现在受皇帝重用,不正是报答之时么?

所以关张二人对于刘备的抱怨之言也不过是当成一阵风而已,富贵的生活很容易地腐蚀人的心志。

渐渐的,刘备也不大会抱怨了,反而开始吹嘘自己的美妙日子了,这陛下啊,对自己这个皇叔果然不差,美色不缺,好酒不差,这般地真心实意地当成长辈供养着,实在是让玄德不知该如何感激皇帝。

关张二人对于刘备的种种变化自然是看在了眼里,不过是对视一眼,长叹一番,然后再不去理会了。

不过三兄弟的桃园结义之情是不会有所改变的,大兄将来若是有了难处,自己两兄弟自然也是不会撒手不管的。

两人无形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关羽如今和曹操走的更近一些,曹操对于关羽的赏识简直人人皆知,三不五时地就要拉着关羽喝上一顿酒,好在这关羽果然是一员战将,倒是更让众人都说曹操有识人之明。

这英雄相惜之事,让曹操和关羽成为了莫逆之交,两人之间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太多,不过每次见面,都要喝的大醉而归。

刘协对于这种事情并不觉得奇怪,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基情了吧。算了,反正也朕无关就是了。

七八年下来,刘协十六七岁的时候,天下初定,董卓还是逃不过被杀的结局,好在不用被人给点了天灯。

至于其他人,被皇帝杀的杀,收编的收编,天下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刘协就能高枕无忧了,军队该如何安置,有功之臣该如何地分赏,接下来,这大汉的道路该往哪儿去,这都是问题。

不过皇帝的心情是真的好,总算是天下大定了,大批的士兵解甲归田,回乡耕种去了,每人按着功绩三五亩地各自不等的开始了大肆的封赏。

当然了,银子自然是少不了的,不过是因为这些年造纸和印刷以及战争得来的银钱还是足够支撑这大汉的开支的。

天下初定,似乎一切都是全新的局面,皇帝也趁势地就颁布了科举的诏令,这是全新是选拔制度。

引得大家议论纷纷,这些年下来,因为纸张和书籍的增多,读书人也是成倍成倍的增加,这些人的出路就成为了大问题。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现如今,显然这两种制度都不能用了,皇帝也并不是那种迂腐之人,相反,他正年轻,正是励精图治之时,提出了科举,天下一片哗然,叫好声不绝。

当然,反对党也不少,不过自从皇帝将袁氏一门屠戮殆尽之后,朝中反对之声却是少了很多。

袁氏一族按理来说也是累世公卿,权倾一时,不过谁让他们站错了位置呢?

谁让他们在董卓和皇帝之间摇摆不定呢,更有流言说,这董卓会南下,就是袁氏一族招来的,所以才有了这虎牢关一战。

这种事情一出,皇帝若是能饶了他们,那才是见鬼了呢。

大家都觉得皇帝做的好,袁氏一族被杀了个乱七八糟,就算是还有小猫三两只,也不众人眼里了。

一个小少年,有这样的杀伐决断,即便大家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不定是卢植在为皇帝保驾护航,在为皇帝清楚障碍,可是朝中近臣和稍微有点门路之人谁不知道这就是皇帝自己下的杀令呢。

卢植当初还有些反对之意,就怕惹的朝臣们的联合抵制,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那个时候,董卓虽然刚刚败退长安,可是实力上并未损失多少,所以皇帝这般做,只怕会适得其反。

不过刘协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主见,西园军一分为二,一支成为了皇帝的秘卫,这些人就以诛杀了袁氏一门横空出世。

皇帝的作为也让很多人心颤胆寒不已,许是被皇帝的动作给吓破了胆儿,卢植所担心的事儿压根儿就没有出现。

当然,西园军私下里杀了不知道多少人,这就是卢植所不知道的了。

这个时候,卢植等人早已不当皇帝是少年人了,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皇帝表现出了他杀伐决断的一面。

作为一个志在掌控整个王朝的帝王,杀伐决断,卢植在欣慰的同时也忍不住地有了后退之意。

他不想到了最后落的个“走狗烹”的结局,是以早早地开始请辞。皇帝虽然不舍,可也知道卢植在担心什么,为了不让士人心寒,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卢植告老还乡,皇帝大肆封赏,君臣之间依依惜别,大家都赞赏皇帝重情重义。

这事儿就这么了了。

至于武将们,并不觉得皇帝杀个把人算什么,反而很多人在听说了此事之后,更加地觉得皇帝值得自己效忠,大丈夫立世,自然不能优柔寡断,否则成不了大事。

现在,天下初定,皇帝大肆封赏将士朝臣们之后,有抛出了科举的提议。朝中虽然有零星的反对之言,不过这天下士子,可是欢迎之至。

一下子,皇帝简直堪比尧舜,圣明的不能再圣明了,大家伙儿也不都是瞎子,自然是能看出来这科举的好处来,好在天下初定,士族们如今也不成气候,所以才能让刘协趁着空子,定下了此事。

皇帝的这个决策也不能不说是英明的,不过大家伙儿一下子还是有些不适应的,所以国子监的组建也应用而生: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翰林院,科举士子在通关之后,还要入翰林院再学习三年,方可入朝为官。

这套匹配的政策一出之后,朝臣们显然明白了皇帝的坚决之意。你看,你不是怕你家孩子比不上那些庶民么,现在,朕连专供贵族子弟的国子监都弄了出来,若是你家儿子再争不过那些庶民,只能说明你家孩子是个废物。

既然是废物,你这般哭丧着脸,到朕这里哭诉是到底是有多大的脸啊?

皇帝很聪明,他只动文官这一块儿,对于武将们,还是继续之前的选拔制度,这循序渐进的道理刘协从来都知道的,好伐!

科考,国子监,翰林院,此三件事儿一出,皇帝的声望瞬间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即便是再出现一个曹操这般文韬武略之人,刘协这个时候表示,朕如今是真的不怕了。

皇帝意气奋发,朝臣们也欣喜,曹操如愿以偿,终于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上,官职上的调整也就是个名头,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滋味儿真好。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军权,被皇帝给收回了。不过曹操自己也是愿意的,对于他来说,虎符从来都不是大问题,若是自己真的想要造反,几百次的机会都能让自己弄死小皇帝。

可是他不愿意!

为何?许是因为当初陛下的那份儿信任吧,当初的曹操不过是个小小的校尉罢了,小皇帝就胆敢将雒阳的兵马大权交到自己手上,虽说有小皇帝无人可用之故。

不过小皇帝的这份信任让曹操的心暖融融的,从那一刻起,他就发誓,自己要为小皇帝卖命一辈子。

君臣二人虽然偶有防备,不过这份儿默契也从来没有断过,卢植身退之后,荀氏一族尽管也颇受器重,不过曹操后来居上,比起荀氏一族也不差什么了。

到了现在,自己成为了丞相,皇帝也成为了万人称颂的明君,可是谁能知道他们一路上走来的艰辛呢。

皇帝有雄心壮志,曹操也并未觉得自己已经厌倦了沙场,厌倦了官场,还能再为陛下效死几年呢。

皇帝的惠民政策一件接着一件,让众多的穷困百姓感激不已。

皇家书院和皇家书苑的同时设立,年纪轻轻的诸葛亮成为了总负责人,虽然这人的大名人人都知道,可是皇帝对于诸葛亮的重用还是招来了不少的非议。

无非就是眼红罢了,谁都能看出来,这山长不过是一个过渡,小皇帝只怕是大用这诸葛亮的,一介山野匹夫,这算是一步登天了,大家伙儿心里要是没半点嫉妒,说的过去吗?

诸葛亮此人虽然看上去仙风道骨的模样,不过做起来事儿来,一点也不缺决断,也不乏手段。

没个三五月的,人人都大赞诸葛亮之能,当然了,皇帝慧眼识才也是有为明君的佐证了。

稍后,诸葛亮上的奏表中,提出了设立各种奖项,各种奖金助学之类的做法让刘协击节赞叹,果然是个人才。

这达官贵人虽然掌控着天下,不过终归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穷人占据的是大多数,贫寒子弟想要摆脱自己目前的处境,只能好生地上进,读书做官,现在又有了各种助学金,奖学金的出现,大家的心气更甚了。

不过这些也只是个纸面上的东西,想要真正的实施下去,难度不小,众人都明白,没有个三五年,此事只怕是不成气候,所以即便是小有波澜,不过也没有人出手阻拦。

大家其实心里也在好奇,到底皇帝最后想要弄出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所以观望者众多。

这世上,聪明人不少,自然是能看明白皇帝此举的深意,有了寒门子弟的加入,这士族阀门的好日子只怕是不多了。

虽然是耸人听闻之言,不过还是让刘协觉得聪明人真不少,自己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

有些膨胀的脑袋终于慢慢地冷静下来了,一切都要以稳为主,诸葛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手段,虽然有些限制,不过对于他来说,还是很高兴的。

日子过的不咸不淡,将来的一切对于刘协来说,都是未知的了,不过他坚信,自己的苦难日子已经过去了,这一辈子,他要做的就是呼风唤雨,就是要中兴大汉……

建安元年,刘备似乎是走出了自己的颓唐,开始振作起来了,不过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然没了之前的雄心壮志,看上去又老又丑,还常常大言不惭,真真儿让人唾弃。

很多人都说刘备疯了,这一国皇叔,虽然是个堕落份子,可是疯了这种事情还是让很多人好奇。

刘协自然也是听说了刘备之事,他心里一突,不过系统告诉他,刘备虽然重生了,可是很多事情都已经遗忘了,所以并无大碍。

尽管话是这么说,刘协还是觉得这是个威胁,所以皇帝下旨将皇叔给圈了起来,呃,不是,是养了起来,好吃好喝伺候着,就是不给自由。

人人都称赞皇帝是个仁义之君,不过是个外八路的叔叔罢了,也就是皇帝亲缘淡薄,所以才会如此重视,如若不然,这刘备只怕就是要饿死的货。

至于他的两个结拜兄弟,早就让刘备给得罪的老死不相往来了,关张二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尽管是结拜大哥,可是听着他那番高高在上口气,若是能忍,谁信?

好在这兄弟二人都还真是义士,没有当场翻脸就已经很给刘备面子了,现在皇帝接手了刘备,又下旨安抚自己二人,关张哪里能不感激涕零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