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看你不顺眼 > 第52章 红楼 新月(8)

看你不顺眼 第52章 红楼 新月(8)

作者:慕容红苓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2 09:46: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听到暗卫的回报,知道努达海和他他拉老夫人双双去世了,知道新月格格算是结束了。

于是上皇带着一众儿子和干孙女儿林黛玉煊煊赫赫地启程回京了。

不论是扬州官场,还是康熙的儿子们,甚至是宫里的皇帝、太后得知上皇要回京了都长舒了一口气,大家不约而同地想着,终于走(回)了啊。

扬州官场这大半年压力山大,丁点错儿可不敢出,而林如海的家差点被来探听消息的同僚踩破了门槛儿。刚开始林如海还细心接待,到后来直接闭门谢客。谁都不见,这才省下了这些聒噪。毕竟他也是明面上扬州的最高品级的官儿,大家也不好太过分。

而宫里的太后娘娘日子也不好过,终于发现皇帝也是个心狠的,一点母子、兄弟情分也不顾,只晓得在前朝打压自己的小儿子。她在后宫的权利也是大不如前,虽然是名义上的太后,可宫里众人都知道她和皇帝的关系不睦,后来又因为十四得罪了皇后,现在更甚的是皇帝因为皇后怀孕的关系免了后宫向太后的请安。

太后听说这事儿后,气的摔了一个珐琅的摆件儿。不过雍正要是气你,那也绝对是稳当当的气死你。得知了太后不高兴,他就高兴了,下朝后特地去了慈宁宫请安,问起了这事儿,太后说是身边的小丫鬟手不稳,不小心掉了,结果一向冷面的皇帝就直接让人把那宫女拖去辛者库了。罪名是服侍不好太后。

太后气的半死,可是也没法子怪罪皇帝,只能把一腔怒气发在丫鬟嬷嬷身上。皇上听说后直接让人换了慈宁宫的大部分下人,除了上皇和自己的人手,太后只保下了几个最心腹的嬷嬷,其他人手损失殆尽。

当晚,慈宁宫就宣了太医,太医诊断出太后“肝火旺盛,心思郁结”之类的,也知道这是气出来的病,太后明显是上火了,只开了几副败火的药。

皇帝的暗线接到命令,特地在药里多加了一把黄连,苦的太后直骂太医没本事。太医查看了药渣后就知道是皇帝母子间的斗法,只推说药材没事儿,反正黄连这种东西,是不会吃坏身体的。

慈宁宫这几日都是低气压,新来的人都是知道自己是怎么进的慈宁宫,所以大家成天地提心吊胆。现下众人听得上皇要回来了,都直呼“菩萨保佑”!

皇后也知道皇帝在气头上,也不大狠劝,只说了几句“母子间哪有隔夜仇”之类的不痛不痒的话,就借着身孕躲在长春宫不出来。他们母子间的事儿自己还是别掺合,别到时候弄的里外不是人。

现下皇后已经快9个月了,她的心思可不皇帝和太后斗法的事儿上,所有的心神都在自己的都在自己肚子上,太医可是说了双生子一般都会早产,也就是这半个月的事儿了。

她年纪大了,这胎很辛苦,生的时候只怕更辛苦,还好上皇派了个精于生产的嬷嬷给她,每天听嬷嬷的话,在长春宫的的花园子里多走几圈儿,以便生产的时候没力气。

上皇看了下他让商队收集的西方的资料。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和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西葡、西荷英法殖民争霸战争,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主义衰落,资本主义制度和民主政治开始并初步发展,而经济国力飞速发展。那是一个变革和大发展的世界,而不像古旧的中国,中央集权,一成不变,且处于封建王朝的巅峰期。

康熙早在南下之处就让南下的商队搜集西方各国的资料,由于西方目前正处于变革动乱时期,所以稳定富饶的中国对于西方民众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这个国家是传说中的“黄金之国”。

于是康熙便让人用各种条件来吸引人才,各项技术人才尤其是重中之重,其他的并不在意,有了也行,没了无所谓。计冉在乾隆时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自己似乎犯了个错误,外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虽然要发展,但是只需借助的是西方的技术,其他的人文方面中国并不比其他国家差,甚至我们的理念更先进。现在的康熙有了乾隆时做事的经验,再加上康熙的能为,事情做的越发得心应手了。

在船上,黛玉看着上皇经常地看着一大堆地折子发呆,自诩很有爱心的小姑娘看着神色不是太好的小姑娘有些忧伤了,老圣人不开心了。自己应该替他派遣不好的心思。

“老圣人,玉儿帮你读折子吧。这样你就支着耳朵听就行了,不用费眼睛了。这玳瑁的眼镜儿带久了耳朵疼不是……”看着嘴叭叭儿不停的黛玉,康熙笑了笑,招招手把折子递给了她。

“呀!那些洋人的东西比我们的好么?为什么老圣人您要让他们来大清啊?”看着康熙拟的《关于大清引进技术人才的安置工作条例》的折子,黛玉惊呼一声,虽然不是太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是想着上皇眼巴巴地想要上皇是要引进他们了,那肯定是比大清的好了。

“是呀,有些方面我们比别人好,有些地方别人比我们好,我们就要取长补短啊,这样才能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前列,保证每个大清的人不会被别人欺负。”

“嗯,那玉儿能帮忙吗?”

“我让我爹爹捐钱啊,建立个书院,让人去学习洋人的技术,这样技术不就是我们的了吗?”眼珠子一转,想到了上皇带着她去看的各地的书院,黛玉便临机一动。想到了要建立书院,让更多的人去掌握了西洋的技术,这样上皇就不用担心了。

“嗯,玉儿很聪明,想法也很好。等我们回京了,你就去找皇帝伯伯去,让他下旨在扬州建立书院,我们的书院就叫‘听风’,好不好?”

“好呀,好呀。”小丫头高兴了,觉得自己替上皇解决了一桩大事儿了,自己还是很聪明的不是。

被林黛玉这么插科打诨下来,康熙爷就不愁那些事儿了,反正现在发展还不晚,有更多的时间来慢慢发展国力和军事力量。

康熙年间中国的海军势力还是顶尖的,现在的任务就是研制更先进的炮舰和武器。不过根据记忆,清朝康熙时期对于火器的重视程度还挺高。这让康熙有些惊讶。不过很快就释然了,有发展就好,别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就好。

一个多月过后,康熙和他的儿子们终于抵达了京城,雍正帝带着满朝的文武在宣武门等候,挥挥手让其他人退下了,只留下了皇帝和十四。皇帝准备了家宴,打算为上皇接风洗尘。

让人仔细地把黛玉送回了皇后的长春宫,等家宴结束了再去皇帝安排好了西三所公主们居住的地方安置。

宴席上,看着十几个儿子,康熙有些感慨,这个前任可真能生,而且儿子们的质量都很不错。

不管是老大。老二,还是十六、十七,都颇有才干,不想雍正的儿子要么是败家子,要么就是荒唐鬼。乾隆的儿子们就更上不得台面了。

淡淡地说了几句,就吩咐皇帝让人开宴了。由于是家宴,而且都是皇阿玛的儿子,虽然私底下斗的你死我活的,可这会儿在皇阿玛面前,大家都是一副哥俩好的表情。看着他们僵硬的笑容,康熙突然觉得牙疼。

略略吃了几口,便搁下了筷子,众人看着皇阿玛放下了筷子,不管是吃饱的还是没吃饱的也都放下了。谁还真欠宫里一顿饭啊,还不是因为皇阿玛回来了,他老人家希望儿子们兄友弟恭,那么大家就表现给他看呗。孝顺孝顺,可不就得顺着嘛!

“朕知道,你们一个个跟狼崽子似的,就盯着朕的位子。不过呀,现在老四赢了,你们都不服气,觉得老四胜之不武。是吧?”

听着这些诛心之语,众人都请罪不迭。虽然是事实,可是皇家那个人不是人精儿,说话都是绕好几个圈子的,什么时候话能这么清楚的说。皇阿玛果然老了啊。

“朕知道,你们都觉得朕老了,糊涂了。可惜啊,就算朕老糊涂了也收拾得了你们。你们能怎么着,既然是老子的儿子,那就给我安静着点儿,要是不服气老四的作为,那你们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去别的地方发展,朝鲜啊,琉球啊、南洋、倭国的随便你们折腾。”

“要是你们能发展出第二个大清来,朕还赞你一声‘好汉’。别有事没事地就知道窝里斗。你们折腾的不烦,朕看戏的嫌烦。”

“老大、老八、老十四,年后就去倭国吧,朝鲜啊,北方的熊国什么的随便你们折腾,皇帝看着国库能支持多少,随便给点儿就行了。反正他们也不服气你,给多了反而成仇了。”

“皇阿玛,你说的真的?我能出去打仗去?”作为一个武将,老大觉得这几个月自己快要被关疯了。现下皇阿玛不是说笑的话,倒是个好机会啊。

“朕没心情跟你们这群兔崽子开玩笑,成天斗的乌眼鸡似的,看着你们就烦,都给朕滚的远远儿的”没好气地回了老大一声。他又继续道,

“老二,去台湾,把施琅换回来给大清培养海军将领。人才可别浪费在那些小地方了。胤礽你可别找你四弟蘑菇东西了,毓庆宫的私库里的东西你都带走,也算是朕这个皇阿玛对你的补偿。朕对不起你。”

“还有,你看着你这些兄弟,看上谁了就带走。朕建议你带走老九老十。一个打仗,一个赚钱,正好。”

“皇阿玛……”胤礽觉得很感动,皇阿玛果然还是最关心自己了。

“还有你的那些门人,挑几个得用的都带走吧。老大你们也是,都带出去吧!”

“皇帝,你看看要不要帮手,不要的话除了几个小的还在上书房念书的外,其他的都扔给你大哥、二哥算了。省的成天给你生事儿。”

“……”雍正看着皇阿玛一脸的不虞,也知道他不高兴,可皇阿玛这个法子确是解决他们兄弟相争最好的,还不伤和气的法子了。

“我给两位哥哥每人一百万两银子,这些从我的私库里出,国库现下没多少银子,不过两位哥哥想要人的话,倒是有,要多少都给,还有火器也是。哥哥们想要就去兵部协调。等以后两位哥哥想要支援尽管开口,我们是一家子骨肉。”

“你们的家眷暂时就留在京里,想带走也行,随你们,以后稳定下来了带走也行。不过出去了每两年就回来看朕一次。不惦记我这个老头的话就算了,唉!老了,就讨人嫌了。都散了吧!皇帝明儿还上朝呢!”

“……”众人无语地看着身手矫健地皇阿玛,不知道他老人家从哪看出来自己老了的,这身体甚至比老十三都好。

雍正把康熙送回了慈和宫后,又回到了宴席上,看着大家都没走,于是又让人上酒。

这实在是一个消除兄弟间隔阂的好时机,不算计一番,真是对不起自己。

“大哥、二哥,朕敬你们一杯。”也不废话了,直接就开喝了。

“哟,皇上这是大赢家了啊,皇阿玛把我们兄弟都赶出去了,这大清就都是皇帝一个人的了。”十四阿哥看着一脸淡然的四哥,气就不打一处来。本来最近皇帝和自家母后的事儿就让他对着这位同母兄长看不上爽了。现在就更不爽了,皇阿玛竟然为了四哥,把兄弟们都赶出大清了。

他可一点儿不觉得皇阿玛是在替大家着想,只觉得皇阿玛不疼自己了,四哥也是,一点儿都不照顾自己了。以前不管额娘怎么对他,四哥私底下还是会照顾自己的。可现在倒好,当上了皇帝,一点儿情面都不顾,直接让额娘成了笑话。

“你……”雍正气的直发抖,十三爷看着不对劲的兄弟俩,直接拉走了老十四。

“你少说两句,我们去喝酒。”

“行了,十三哥,我知道你跟皇上关系好,也别拉我,怡亲王,我可高攀不起。”看着成了四哥左膀右臂的十三哥,老十四更气了,以前明明自己跟十三哥最好的,四哥就看自己不顺眼,想尽了法子把十三哥笼络走了。现在倒好,自己成一个人了。

雍正直接动了拳头,打翻了一个人喝闷酒的老十四,胤礽看着打起来的兄弟俩,直接让其他人走了,他自己去慈和宫看皇阿玛去。好久没见了,皇阿玛肯定想自己了。

大家看着一脸平静的二哥,知道这事儿自己搀和不上,都退了出去,本想往里撒点儿盐的老九也被老八拉走了。

老大冷笑着看了老八一眼,走了。回家洗洗睡了,说不定福晋自家等着自己呢。大阿哥和大福晋是出了名儿的恩爱夫妻。

当然恩爱夫妻还有老八夫妇,现在皇阿玛也不盯着他们的子嗣问题了,这两口子一点儿遮拦都没了,八福晋直接把仅有的两个侍妾都送到了庄子上,留下了一双庶子庶女养在了自己名下。

老九烦闷地出了宫门,带着八哥、十弟去自己的饭庄子里喝酒。

“也不知道皇帝和老十四那一架干的如何了?”边往慈和宫走,边想着的胤礽觉得很有喜感,跟弟弟打架什么的,自家那位四弟怕也是气狠了吧。再想想糟心的太后娘娘,倒也能理解一二分四弟的想法。

不过那是他们母子的事儿,管自己这个废太子什么事儿,冷漠地放下了这些烂事儿。

进了慈和宫,就看到皇阿玛桌上都是自己爱吃的东西,忍不住眼睛有些酸涩,是自己不孝……

看着擦鼻子,抹眼泪儿的胤礽,康熙也是长叹了一口气。

前任和这位太子爷的关系可比老四亲近的多,两人阴差阳错地走到了这一步,都是有不得已,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争权夺利的事儿罢了。

“胤礽啊,坐吧!和朕好好吃顿饭,好久没有和你一起吃饭了,朕觉得自己最近是不是老了,经常想起你小时候的事情。”

“那时候你还小,经常把朕的折子当成了玩意儿,扔的到处都是。

朕经常是一手抱着你,一手批折子,可你不老实,非要去够够那墨汁儿,打翻了砚台,污了朕的折子才算是完事了。 ”

“皇阿玛还记得这些做什么……”胤礽略带着鼻音,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还真是混账,为了那个位置,干了多少伤皇阿玛心的事儿,也难怪皇阿玛会传位给孝顺的四弟。

“是呀,记得这些能做什么呢?你们都长大了,朕也老了。朕常常想是不是朕这个阿玛哪里做的不好了,才让你们争的死去活来的。算了,别提这些糟心事儿了。你来了也好,朕要和你说说派你去台湾的想法。”

“嗯,儿子洗耳恭听。”听说自己去台湾不是单纯地发配,胤礽心里好受了很多,虽然皇阿玛选的是四弟,但是在皇阿玛心中自己还是最重要的,这就行了。那个位置,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诱人了。

“你看看这个……”打开了一副世界地图。(清朝时好像叫《万国堪舆图》 )这幅图纸是康熙特地根据自己的记忆让人重新绘制的。

“你看看这个海峡,叫马六甲。算是海上的要塞!要是我大清控制了这个地方,就算是扼住了东西方间的商道。你说说,这是多大的利润?而且南洋还有数十万的华夏人,不管是从前朝还是本朝过去的,这些都是我们控制这些地区的基础和助力。”

顿了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又继续道,

“朕想让你带着老十和老九的用意就在这了,老九在经商上是一把好手,他过去你们就不用愁没银子使,老十岁莽撞,可是带兵打仗也是很在行的。至于治理地方,朕是放心你的。”

“好好地在台湾发展几年,然后以台湾为依托,把南洋这一大块儿都圈起来,你想立国也成,想并入大清也行。左右大清都是你的后盾。我让人准备了好多欧罗巴的资料和研究枪炮工具的人才,你挑拣几个也带过去,剩下的都留给你四弟,大清虽然暂时是天朝上国,可是欧罗巴现在的发展很快,相信不久就能追上我们,我们不能等。”

“嗻,儿臣遵旨。”听着自家皇阿玛为自己规划的这一片蓝图,并不比治理大清简单,这让胤礽动力十足了,皇阿玛信任自己的能力,还有什么比得到他的认可更让人高兴的呢。

第二天一大早,众臣发现皇帝的脸上,嘴角有青痕,一看就知道是被人打的,再看看脸上青紫交加的十四爷,大家想乐却又不敢,暗暗猜测是不是这兄弟俩直接动手了。

老圣人刚回宫,这二位就上手了,老圣人没上火什么的?默默地猜测了下老圣人发火时的情形,大家抖了抖,觉得还是别瞎想的好。

作者有话要说:康熙年间各地火熗装备比例在不断提高,数十万绿营兵也批量装备鸟熗,扩建鸟熗兵。但是,全国各地对鸟熗的装备数量、鸟熗兵的人员配额不相统一,出现混乱。针对这一状况,雍正帝开始对各地鸟熗兵的配置作明确的规定。

雍正五年(1727年)议定:“官兵所用军需内鸟熗一项, 能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内陆省份, 地势平坦, 利用弓矢;沿边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鸟熗。将内陆省份, 每兵千名, 设鸟熗三百杆; 沿边沿海省份,每兵千名,设鸟熗四百杆。”鸟熗在军队中成为了制式装备,地位重要。

雍正十年(1730年)议准: 福建省水路海面辽阔, 陆路山深林密。鸟熗一项最为利用,于定例每兵千名内设鸟熗四百之外, 再增设鸟熗一百杆。乾隆十五年(1750年)议准: 湖广武昌镇前后水师二营, 地界川江, 弓箭难于施展, 惟鸟熗极为便利, 照沿边沿海省份定例, 每兵千名, 设鸟熗四百杆。

——以上资料及文字出自毛宪民论文《清代火熗述略》

鸟熗在清军中的地位已于火炮、弓箭并列,甚至超过弓箭。可以看到在云贵、河南等地鸟熗的装备率较高,直隶则较低;此外清军在关外的鸟熗装备也并不多,很多鸟熗甚至没有弯形熗托;各地土司掌管的地界中鸟熗也广泛使用。西藏鸟熗装备率约50%,四川大小金山、蒙古各部、回疆各部也大量使用火熗。作为制式装备,每一杆鸟熗都要注册编号,统一管理。清朝统治者对于火熗的威力还是相当认可的,他们当然也不愿意让此等“军中利器”流入民间让“反贼”掌握。之后的乾隆朝一直到道光朝,鸟熗的装备率在全国范围大致保持在50%这个比例左右。

这是些关于清朝火器发展的状况,给大家当个参考。

继续一肥章。

嗯。晚安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