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正文 第44章 重大利好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正文 第44章 重大利好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因为昌达公司承诺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其他橡胶公司,大刘等老同学们从原单位辞职时,还带过来四五十名很有操作经验的老员工,这五十余名从别的橡胶公司挖过来的老职工,成了昌达公司新项目的生产骨干。

在新项目正式投产之前,关云天将昌达公司更名为昌达集团公司,同时成立帘子布分公司和橡胶轮胎分公司,任命大刘为橡胶轮胎分公司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也从这些富有轮胎生产经验的老职工中选拔。

职工培训期间,技术转让方跟关云天商量,希望大刘和有操作经验的老职工参与进来,尽管培训新职工是技术转让方的职责,考虑到老职工参与其中的言传身教作用,关云天宁愿多付出一个月工资,也要让大刘他们提前一个月进入昌达公司。

果然,在富有经验的老职工带领下,培训工作事半功倍,只用了两星期,几百名从未接触过轮胎生产的新职工,就有百分之九十五通过考核,取得了上岗证。

随后的设备调试和试生产过程都很顺利,在甲乙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正式投产。

当初为了有利于培训新职工,关云天让大刘他们提前一个月介入,说起来那是为了配合乙方的工作,昌达公司相当于为大刘等四五十人多支出了一个月工资,有人认为不值得。

现在提前一个月正式投产,这种项目一个月所产生的效益,岂是区区一二十万元工资所能比拟的!

大刘等人带来的经验,使昌达轮胎分公司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环节,都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刘还把他一个在原轮胎厂销售科做片区业务经理的亲戚介绍到昌达集团,这位小何经理成了昌达集团轮胎分公司的销售经理。

随着轮胎项目的建成投产,反过来促进了集团内部帘子布业务的发展,帘子布这种竞争非常充分的产品,这几年市场早已饱和,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

轮胎项目投产以后,需要大量的帘子布作为轮胎制造的辅助材料,这不仅为公司内部帘子布的生产销售扩大了范围,还为轮胎生产降低了成本,毕竟属于同一家公司,所需原料总比在市场购买要便宜不少,这反过来又为轮胎销售奠定了成本价格优势。

这种原料--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在同行业中是难得见到的。

一期工程投产后,正赶上汽车行业被列为国家支柱产业,这对与其配套的轮胎行业也是个重大利好!

半年后,昌达集团轮胎分公司接连上马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使其达到了年产六十万条车用半钢--全钢子午胎的生产规模,这个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属于中上等水平。

项目建成投产后,关云天与省橡胶设计院有关专家交流,对方认为轮胎行业要达到年产一百万条的规模,才算是比较合理的经济规模。

不到两年时间内,把生产规模做到了六十万,即使在轮胎之乡富源县,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也被人啧啧称道,关云天也有些踌躇满志的心态。但是,专家们的意见让原本有些飘然的关云天突然清醒了许多,他就省橡胶设计院的意见向好朋友,也是橡胶轮胎方面的专家李长津求证,老李的观点跟设计院的专家们几乎完全一致。

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当然不可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一点不用问专家,关云天自己就能做出判断。

“如此说来,你认为昌达集团有必要把规模搞到一百万吗?”关云天问李长津。

“关总,一百万经济规模是理论上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没有几家企业遵从这样的说法。你要知道,轮胎制造业属于高能耗产业,要是达到一百万生产规模,每年的用电量就会是个天文数字,没有自备发电厂,地方供电局恐怕都不会支持你。”李长津道出了继续扩产面临的问题。

“哦,用电是个问题。自备发电厂----,可能不太好办,你提醒的很对。”关云天自言自语道。

跟李长津交谈以后,关云天知道事情不简单,但他却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达不到经济规模,那就和眼睁睁看着效益流失没啥区别!”这样的事,关云天无论如何不会熟视无睹。

再次跟县联社的朋友相遇时,两位主任被昌达公司的高效率所折服,“没想到你们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就把三期工程全部建起来了,你知道,富源县其他轮胎公司达到年产四五十万的规模,一般都用了三四年时间。”联社一把手老孙啧啧称道。

“回禀领导,昌达集团的项目赶上了好时候,汽车行业现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轮胎业也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在这么好的形势下,云天哪敢有丝毫懈怠的理由?不抓紧时间工作,对不起所有人啊!”关云天调侃道。

“说的也是,云天一向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遇到这样的好时机,以你性格,当然不会放过了。”联社副主任老常跟关云天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之间非常了解。

“两位领导可别给我戴高帽,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啥事儿也干不成。”

关云天顺便提到了有关专家关于最佳经济规模的建议,还提到了自备发电厂的事。

“怎么,现在年产六十万的规模还不够大吗?”老孙问。

“规模大小倒没有任何规定,专家们通过理论计算和实践证明,产量达到年产一百万才是最佳经济规模。”

“我们是外行,不明白最佳经理规模是啥意思。”老常道。

“所谓最佳经济规模,是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电蒸汽等要素处在最佳配比状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都发挥出最佳效能,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据专家们测算,如果在最佳经济规模状态,每条轮胎的生产成本比现在还要降低百分之十。”关云天解释道。

“听你这意思,难道还想继续扩产?”老常知道关云天的做事风格。

“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百分之十,这是个什么概念?要说不动心,那就是我在领导面前撒谎。可是......”关云天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

“云天,你想说扩产需要资金吧?”老常道出了关云天不好说出口的话。

“不光是扩产需要资金,据一位业内专家,也是我的一个朋友说,如果规模达到一百万,用电量巨大,县里供电局恐怕很难同意配套,说不定需要企业建自备电厂,真要这样,建设自备电厂的资金,可能比项目本身扩产所需资金还多。”这个因素,也是关云天在联社两位领导面前难以启齿的原因。

“哎哟,真要实施这一步,需要的资金可不少呀!云天,咱们是朋友,我就推开窗户说亮话,连项目扩产带建自备发电厂,以县联社的实力,我们可能无法满足你的资金需求,毕竟县联社不能光支持昌达公司一个单位,你说是吧?”

老孙这话虽然不十分好听,但道理一点也不差,本来嘛,县联社肩负着支持全县城乡经济建设的重任,不可能把很多资金都贷给昌达公司一家企业,那样做无论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还是对金融机构肩负社会责任的要求,都是不合规的。

通过这几年的交往,关云天不仅跟联社副主任老常,甚至跟一把手老孙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在他们面前说话早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想了想,关云天硬着头皮道:“可是扩产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我也做过计算,不算原有利润,仅仅达到经济规模后降低的这一块成本,也就是因成本降低而多出来的这块利润,在五到十年内,就可以连本带利回收扩产和自备电厂投入的资金。如果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大块利润从面前流失。”

老孙低头考虑了一阵,他突然抬头看着关云天,“这么大的事,光靠县联社是不现实的,云天,这两年跟农行的刘行长还有联系吗?”

“刘行长----,前年你给我引荐以后,我去他那里拜访过几次,近一年来,由于事务繁忙,就很少去拜访他了。”

“哦----,如果你想实施扩产,我建议你应该去拜访农行的刘行长。”这是老孙的建议。

“嗯,是该拜访他,你们两位领导跟我一起出面吧。”

关云天当然知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道理,但要拜访刘行长,从礼节上应该邀请引荐人一同前往,至于他俩是否愿意跟随,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你去找老刘办事,我们就不跟随了。”老常把事情推了。

跟农行刘行长打交道,吃饭喝酒属于稀松平常,而且从那次酒局的情况看,这个老刘好像对喝酒并不是多么热衷,经过几次接触,关云天觉得老刘这人属于比较文绉的那种,据说他是七十年代推荐上的大学,不管怎么说,好歹也念过几天书。

通过事先联系,得知老刘正在单位,准备了一些见面礼,关云天直奔农行老刘的办公室。彼此已经是熟人了,几句寒暄之后,老刘亲自给关云天沏了一杯茶。

“刘行长,今天没有会议吗?但愿我没打扰到你。”知道这种单位经常开会,关云天这算是没话找话说。

“你还别说,算你赶得巧,好不容易今天没有给我安排会议,否则上班时间你见不到我。”看来,当事人也对没完没了地开会心生厌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