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 第541章 力不从心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第541章 力不从心

作者:创里有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14:42: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投产仪式上,跟各地区药品代理商的合作协议敲定以后,昌达医药公司新产品的产销两个环节就已全部打通,为新项目忙碌了大半年的有关人员,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

叶佳怡正在办公室整理昌达药业公司新项目的投产总结报告,面前的座机电话响起了铃声,她顺手接了起来,“你好!”

“你好!请问是昌达集团公司吗?”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是的,这里是昌达集团公司,请问你是哪里?”

“我们是省发改委综合计划处,我姓杨。”

“哦,杨处长,你好!请问你有什么事儿?”跟企业管理比起来,社交显然不是叶佳怡的强项,所以,跟人打交道时,她没有那么多客套话。

“请问你贵姓?在昌达集团是做什么工作的?”对方问道。

“我姓叶,是昌达集团总经理,具体负责集团公司高端制造业这部分业务。”

“哦,你是叶总,负责高端制造业,看来找你就对了。事情是这样的,你们昌达集团不是有一个关于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的项目吗?作为一种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前两年曾经在省发改委备过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这个项目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叶佳怡突然想起,前两年昌达集团技术中心确实开发了一项关于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处理技术,那个项目很受上级部门的重视,记得还曾接受过省发改委和科技厅的资金资助,当然在上述部门备过案,不过那只是项目的小试部分,小试完成后,因为政策和市场不明朗,加上技术力量等多种原因,就暂时停了下来。

“杨处长,确实有这回事儿,不过我们当时只开发了小试技术,再往下就没有进行了。”

“你是说做完小试后,就再也没继续往下做了?”

“是的,结果只停留在小试基础之上。”

“我想知道,这么好的项目,你们为什么不继续往工业化方向发展?怎么停下来了?如果缺资金,可以往上打报告,这样的项目,一定会得到政府支持的。”

老杨有工科背景,对有前瞻性的实用技术非常重视,但他去年底才就任处长,时间还不到一年,对有关情况并不熟悉,前段时间翻阅以前的工作记录,发现昌达集团备案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听叶佳怡这么一说,老杨既感到不理解,又觉得很遗憾。

“杨处长,资金倒不是很大的问题,关键是小试完成以后,当时的市场和政策都不明朗,因为缺乏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我们就暂时停了下来。”叶佳怡解释道。

“暂时停下来?你是说昌达集团原本也是要继续开发这项技术的?并不想半途而废。”老杨一扫刚才的沮丧情绪。

“是的,只是暂时停下来,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会立即启动后续开发工作,直到实现产业化。在开发这项技术之初,我们不仅做过大量调研,还请专家进行过论证,都觉得非常可行,只是有点超前,这样的技术,昌达集团是不会放弃的。”叶佳怡道。

“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叶总,今天我打这个电话,就是想告诉你们,现在时机就快成熟了,你们应该尽快启动后续开发,争取走在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国前列,尽早实现产业化。”

“杨处,我冒昧地问一句,你说的时机就快成熟了,指的哪些方面?市场不用说,我们自己会调研,企业关心的是政策,什么时候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处理,能引起政策的重视?”

“叶总说的很对,企业最关心的是政策层面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你,现在各职能部门对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处理,已接近达成共识,我估计等你们把后续的中间放大实验做完,有关政策也就出 台了。我希望你们尽快启动试验工作,有什么困难,我们职能部门愿意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放下电话,叶佳怡靠在椅子上,她想了想,又站起身来,朝自己的办公室门外走去。

来到关云天办公室,叶佳怡没像往常那样坐在靠墙的沙发上,而是拉把椅子,隔着办公桌,坐在关云天对面。每每出现这种情况,关云天就觉得又有什么大事要跟他商量。

放下手头的工作,关云天抬头问道:“有什么事儿吗?”

“刚才接到发改委综合计划处打来的电话。”

听到这个单位,关云天略显诧异,因为他的好朋友魏处长,退休前就曾经在发改委计划处当了多年的处长,“哦,发改委计划处来电话,为了什么事儿?”

“还记得昌达集团技术中心前两年开发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吗?”

“记得,他们打电话就为了这件事?”

“没错,据那位杨处长说,有关废旧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处理,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出 台相关政策,他让咱们尽快启动后续开发工作,争取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化。”

“看来这个项目引起了这位新处长的重视。”

“我觉得不光他重视这个项目,可能制定产业政策那些人,也把这件事提到日程上了,毕竟新能源汽车问世已有十余年时间,虽然每个省市最初市场保有量不多,但中国这么大,全国的数量合在一起也不是小数,根据动力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估计第一甚至第二批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就快到报废期限了。那位杨处长不仅希望咱们尽快重启项目开发,他还叮嘱如果遇到什么困难,职能部门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叶佳怡道。

“这对昌达集团当然是好事,那就尽快恢复技术开发工作吧。”因为这块业务不归关云天分管,他有点置身事外的感觉。

“恢复技术开发很容易,但要让研发工作继续深入进行下去,昌达集团现有的技术力量恐怕力不从心呀。”

“哦,你认为现有技术力量不能胜任吗?”

“原来的小试方案,都是在我那位老同学的主持下制定的,后来的试验工作虽然大多由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完成,但他们在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判断方面,明显缺乏经验。往下进行深度研发,需要涉及很多未知领域的问题,我认为公司现有的研发人员不具备那样的能力和水平。”叶佳怡道。

“对了,你提起新材料研究院的童博士,我也想起你那位老同学来了,现在你还跟他保持着联系吗?他怎么样?”

“自从完成了小试工作,他跟这边就没有联系了,昌达集团跟新材料研究院合作的车用动力蓄电池项目,产销完全由咱们负责,对方单位的工作主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每年参加几次董事会和年终的利润分红,而且那些工作跟童伟都没有关系,所以,除了过年发条信息拜个年,我跟他平时基本不联系。”

“原来是这样!不过要重启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的研发工作,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跟你商量,把童伟请回来,研发废旧蓄电池的回收处理技术,我认为没他不行。”叶佳怡对这项技术的开发难度有清醒的认识。

“可以啊!当初咱们不就想让童博士留下来嘛,你忘啦?我记得因为他的正高职称当时还没得到解决,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他好像拒绝了咱们的邀请,不知道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关云天说的没错,当初新材料研究院跟昌达集团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童伟代表新材料研究院,在昌达集团工作了近两年时间,项目建成后,作为技术负责人,他在昌达集团的工作就结束了。应叶佳怡请求,在离开昌达集团,回到新材料研究院之前,童伟帮助昌达集团技术中心,开发了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理项目的小试技术。

关云天爱才心切,他想把童伟这个985名校毕业的材料学博士留在昌达集团。临走前,关云天曾委托叶佳怡打听童伟的意向,童伟对昌达集团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是满意的,但他一心想在新材料研究院晋升正高职称,暂时不想跳槽,就婉拒了昌达集团的邀请。

叶佳怡也算是当事人,她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据童伟讲,他对跳槽一事持开放态度,当时的主要障碍是他想在本单位解决正高职称问题。”

“是啊,也不知道他的正高职称现在解决了没有。要不这样吧,你先跟童博士联系一下,摸摸他的底,看看他的意愿,昌达集团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甚至比当时还要好些。”关云天道。

叶佳怡回到总经理办公室,她拨通了童伟的手机,“老同学,现在忙什么?讲话方便吗?”

电话另一端的童伟先是有些诧异,随即调侃道:“哟,今天是什么日子?堂堂叶总,想起来给我打电话。”

“别废话!我问你讲话方不方便?”

叶佳怡跟童伟是高中同学,虽然不同班,但他们两个所在班级的教室相邻,尽管他们都是年级的学霸人物,但童伟长相一般,家庭条件也不好,根本引不起别人重视。叶佳怡则不然,她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长相漂亮,气质高雅,爱好广泛,又是学生会干部,所以非常引人注目,是很多男生的暗恋对象。

即使不在同一个班级,童伟对叶佳怡也是心仪已久,但他那种稍带邋遢的癞蛤蟆形象,在叶佳怡这只白天鹅面前,令他自己都感到自惭形秽,更别说当面表白了。

因为都是学霸,不能说叶佳怡对童伟毫无印象,但童伟当时那副尊容,确实没在叶佳怡心目中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高中毕业后,两人考取了不同的重点大学,后来童伟又读了硕士和博士,叶佳怡则去北美的杜克大学读了MBA。他们多年未见,十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才让两人知道了彼此的近况,并重新开始联系。

四五年前,昌达集团准备涉足太阳能产业,在做调研时,因为知道童伟的研究方向跟新能源有关,叶佳怡向他提出咨询,童伟通过对产业形势的分析,向昌达集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