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军工子弟 > 第1710章 苏联人觉得我们吃不起茶叶蛋,前途堪忧

“让人长时间待在狭窄的火车车厢里,没法下来活动,确实比较难受,但这也是必须的!无论考虑保密,还是以后他们在基地生活等其它方面,都必须这样。”

谢凯看着眼前又黑又瘦的郑权,心中不是个滋味。

郑权的状况,看来在苏联吃了不少苦。

按理,郑权在苏联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可眼前的郑权,几乎变形了,谢凯也不好多问。

郑权主动给他说了苏联国内不少事。

现在主要是关于列车上这些人的状态。

“技术人员倒没太大问题,主要是他们的家属……大多数家属不是搞科研的,在火车上待了很长的时间。”郑权沉声说到,“在西伯利亚铁路上的漫长旅途,闹腾了好几次,现在在火车上待了半个多月,从来没下车活动过,里面的物资供应再充足,也没法解决精神上的压力……”

郑权希望谢凯能调动飞机,或者其他更快的方式把这些人运到基地。

整列火车非常长,不过列车上人员并不多。

上百节车厢里,有30多节装的技术资料跟各种科研设备。

其他几十节车厢里,最多的也不过只住了20多人。

全部车厢加起来,也不过700多人。

“里面技术专家一共143名,都是技术骨干,不少属于专家级别,由于太过年轻,资历比较浅,加上自己也不善于跟领导搞好关系,不被重视……苏联技术专家实在太多,他们难以有机会展现自己……”

郑权看着谢凯,希望谢凯能重视这事。

车上的那些技术专家,失去任何一名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他为了搞这些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苏联培养这些人或许容易,但是他们能离开苏联,也可能会不愿意帮基地搞科研。

“如果飞机在某处集中降落起飞,很容易被外界发现,不利于基地保密。这年头,国内航班并不是太多……同时,这些苏联技术专家没什么问题,只要能给他们良好实验环境,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就能安心地待下去,但是他们的家属不行。进入基地后,各种配套设施虽然完善,可不是为他们自己的祖国贡献,一直待在祁连山里,你觉得普通人能受得了么?”

谢凯问郑权。

郑权搞的这些人,心中有数。

在祁连山靠近隔壁的山区里面,所有人都是自愿为国家奉献,即使这样,在之前那种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想要调离。

现在各种条件好,同样有人想离开。

那里,跟外界完全不一样。

郑权把专家的大体情况向谢凯作了介绍:“这些专家主要是火箭发动机方面的,有不少人熟悉rd-170系列发动机,有人蔘与过最新rd-180『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工作……”

“这可是好东西,单台推力达到了423吨,有了这东西,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就强了……”谢凯的眼神亮了。

这东西都能搞到,不容易。

“里面有个叫伊万·维克多的火箭发动机专家,负责的是泵后摇摆技术。”郑权补充的话,让谢凯兴奋之情更甚。

泵后摇摆技术,普通人不知道是什么。

随着基地跟航天的各部门越来越深的合作,加上基地现在对航空领域投资逐步增加,谢凯对航天领域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泵后摇摆技术,是大推力发动机的敲门砖。

只要解决了这技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上,就能取得很大突破。

国内目前连85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从苏联国内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早已达到数百吨。

这些基础,是国内同行没法比的。

yf-77氢氧发动机这种用于长征5号的发动机,可靠『性』尚未完全解决。

yf-100氢氧发动机,甚至要等到10年之后的2000年才会立项,最终在度过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后才完全定型。

即使这样,yf-100的推力也只有120吨。

在火箭发『射』方面,由于国内没有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只能在采用多台发动机捆绑的方式,提供强劲推力。

这样不仅让火箭的运载能力降低,也让故障发生的机率增加不少。

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数量越多,出现故障的几率也就越大。

谢凯正是清楚这一点,加上基地对航天领域的技术需求越来越大,想完成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以给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真空环境,都必须要更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来提升运载效率,降低发『射』的单位成本,都必须先进的火箭发动机。

“车里的大部分专家,都是来于莫斯科郊区的动力机械生产联合体。这家单位是整个苏联,甚至全世界火箭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美国人在这个领域,也没法跟苏联人比……”

郑权的话,让谢凯深有同感。

苏联解体后,大『毛』甚至靠着rd-180火箭发动机的出口,养活整个发动机制造企业,度过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到21世纪初这段艰难的岁月。

美国这个号称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国家,在97年时,也跟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签订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项目中,要求俄方在2018年年底,向美国交付100台rd-180火箭发动机……

要知道,这种火箭发动机,一台价值1千万美元!

谢凯没有打算去抢美国航天提供给俄罗斯的订单,那样会让整个俄罗斯崩溃的经济雪上加霜。

甚至,让更多高科技企业破产。

可不搞技术,以后要在航天领域发展,就得进口火箭发动机。

大『毛』不靠谱,经常在发动机这一块卡人脖子,谢凯比谁都清楚。

红旗集团要想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并在航天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搞自己的技术。

大推力发动机是最基础的。

想到这一切,谢凯只叹了一口气。

郑权这完全是运气好。

过段时间,大『毛』『政府』反应过来,根本不可能让谁挖走他们的火箭相关专家。

这是他们最核心的技术领域。

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联解体后,大『毛』那么长时间都能向美国、欧洲甚至全世界出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

就因为他们掌握着核心的先进技术,成本相对低廉……

“真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的人在车上已经安抚不了了……”郑权问谢凯。“为了把这些人弄回来,之前已花了3700万美元……”

“才花这么一点,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成本不高,仅是那一百多名技术专家,产生的价值都可能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谢凯不在意花多少成本。

现在只在乎人才跟技术是否能弥补他们的空白。

“那边……你没留什么尾巴吧?”

“都清理乾净了,资料跟技术设备,都是倒了多少次手出来的。这些都是他们内部人员当做破烂卖给他们国内的人,再由欧美的人收购,最终才到我们手中……”

郑权给谢凯介绍了大概,具体过程没向谢凯解释。

尤其是如何从欧美的人手中弄到这些技术跟资料的。

反正有人背锅。

谢凯也不愿意去了解这些情况,只要结果,不问过程。

“只能让他们继续待在火车里面。”谢凯再次强调,“你也不用太过担心,都已经到了我们的地盘,而且上了一批人,他们会控制场面的……为了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沿途物资补给这块,可以丰富一些。不同的地方特『色』,可以让他们尝尝,保密工作做好就行。”

谢凯的回答,让郑权也无奈。

事情不需要郑权去『操』心,国内的事他也不容易解决。

“西伯利亚铁路上,他们应该吃腻牛肉罐头了。苏联很多人认为国内经济差,物资供应比他们还匮乏。更搞笑的是,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听说,说是国内搞飞弹的连茶叶蛋都吃不上……”

“那就让他们把茶叶蛋吃腻。”谢凯怒了。

茶叶蛋很贵么?

在目前的中国,外资的待遇都没有他们基地好。

“还有榨菜。”郑权笑着说道,“涪陵榨菜在苏联可比牛肉罐头都还受欢迎,那东西就马铃薯,别有一番风味,可惜,太贵,一包都要两美元……”

苏联的物资供应极度匮乏。

无论鸡蛋,还是肉类,甚至连面包都供应不充足。

很多人靠着马铃薯度日。

到最后,甚至连马铃薯这种廉价的东西,也有很多科研人员买不起。

“对了,老方跟谭林他们将会为我们这事背锅,你跟他们沟通一下。”谢凯对郑权把自己坑老方他们的经过说了一下。

郑权在苏联的乾的事,要有人吸引注意力,更容易。

至少不能让苏联人把矛头指向红旗集团。

红旗集团跟乌克兰的技术合作是得到苏联『政府』批准的,要是搞小动作被发现,绝对会影响后续合作。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跟中国合作,倒是相对容易多了。

“让他们背锅,他们能乐意?”郑权没想到,谢凯居然这样黑

谢凯得意地一笑:“他们不愿意能如何?改变不了了。”

老方跟谭林等人一直在等着郑权。

郑权是跟那列火车同时回来的。

郑权在下来火车之后,老方跟谭林等人没有见到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