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军工子弟 > 第1796章 起步就逼近歼-10B跟歼-10C的十号工程

“首长,这有很多不一样的,虽然都是鸭翼加大三角翼的气动外形设计,十号工程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很多技术得到突破,得到超-7的验证,十号工程的一些设计都是远高于超-7的……”

为了向首长证明,这并不是放大版的超-7A,作为总设计师,宋大佬开始介绍细节设计。

“超-7尾部没有尾翼,而十号工程增加了一对差动尾翼,可以进一步提供机动性……”

歼-10跟超-7在外形上看,如果没有注意,确实会认为很相似。

十号工程所选择的外形气动布局,早在86年就已经完善了,这并不是直接全新设计,国内考虑到工业水平跟技术基础,对十号工程提出的性能指标并不是特别高。

按照国防建设的需求,采取战略防御国防政策,空军希望的是拥有如同法国幻影-2000那种的全能飞机,毕竟军费少,而且执行防御任务。

如果按照性能指标,最终开发出来,不仅是满足空军需求,同时也可以提供给海军用于海防。

当然,军方对十号工程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国土防空任务的同时,还拥有超过强-5对地攻击能力的综合战斗机。

“鸭式布局近距耦合对于提升机动性有着很大作用,而国内在这方面研究也比较成熟,通过超-7的验证,改进当初歼-9的一些技术,从理论上讲,性能将会比要求的提升一部分……”

对于十号工程,空军等都是非常期待的。

毕竟目前国内的主力战机还都是歼-6,先进一些的也就是歼-7跟歼-8II。

十号工程,从一开始就瞄准的西方三代机标准。

哪怕引进了苏-27的技术,苏-27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之一,造价实在是太贵了,维修等也是有着很大问题,很多核心部件得引进不说,苏-27的软骨病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这样的方式确实非常不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经费,同时也能让技术得到验证,更加成熟,节省下来的经费可以用于更高性能的设计论证等。”谢凯一脸笑容。

歼-10比历史上原型机制造早了三年,虽然这时间提前的不多,在性能上却提升了很多。

歼-9这款高空高速的战机,78年就已经下马;一方面因为经费,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难度太大。

在歼-9下马后,611就在利用歼-9剩余的经费继续研究一些基础技术,后来404跟巴基斯坦合作,搞超-7战机,这就使得很多技术可以进一步论证。

超-7只是一款轻型战机,主要作为高级教练机使用,技术等方面,同样是采用歼-9的基础。

不追求高空高速,技术难度相对来说小了很多。

何况超-7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苛刻的技术要求。

龙耀华跟李明山等人听着汇报,对比着眼前这架尚未完成装配,内部电子系统等甚至还没开始装的战机跟超-7的差别。

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长,超-7甲乙两个型号,并不适合我们空军使用,否则将会挤占歼-10的未来发展前景。双发的超-7,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米格,唯独空中机动性要好一些……”谢凯的话,把众人拉回了现实。

超-7成功了,取代了原本历史上的枭龙。

即使红旗集团不愿意继续搞下去,巴基斯坦方面都不会同意。

他们需要更先进的战机。

在美国人拒绝向他们交付F-16战机的情况下,隔壁三哥家却不断地从苏联获得米格-29,苏-27这些先进战机,同样没钱的巴基斯坦空军就指望超-7系列战机来提升空军的作战能力。

超-7A巴基斯坦得到的不多,不停寻找客户,就为了降低研发成本。

超-7B还在进行密集试飞。

目前来说,超-7B展现出来的性能,还是比较让巴基斯坦军方满意的。

要不然,穆巴拉等人早就来找谢凯的麻烦了。

这些情况,龙耀华跟李明山等人在132厂各个车间视察的时候,就有了详细的了解。

生产车间无论是检测设备还是生产设备,跟几年前刚跟404合作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特别是精加工车间,里面全都是清一色的数控设备。

绝对的现代化工厂,车间再也看不到脏乱差的情况,哪怕各种零配件,也都是整齐地摆放在各种架子上,操作人员可以很轻易拿到,也不会出现失误。

“这发展很不错,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龙耀华感慨着。

这还是有两年没过来了。

“多亏了上级给的政策,以及红旗集团的订单,这几年,生产任务一直都是饱满的,有大量的资金可以用于提升技术基础。”说这话的时候,熊宏元满脸自豪。

当初要不是跟红旗集团合作,132厂发展没有这么快。

一开始,他们同样是靠着404的政策跟业务获得订单的。

如果上级不同意,404的订单,根本就没单位帮着生产,得不到经费,也没得发展。

“熊厂长也快退了吧?”谢凯问旁边的霍海源。

霍海源点点头,“之前就让他退,他不愿意,还有三年时间。”

“以后的领导要是不好交往,后面还是麻烦。”谢凯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611跟132厂可以说是一个单位,一个负责生产制造,一个负责设计研究,现在改名叫蓉城飞机公司了。

以后要是新领导态度变化,成为竞争对手不说,在很多领域的合作也会受到影响。

要知道,404可从来都没有打算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

基地里面的飞机制造厂,都是为无人机而做的准备。

当初秦飞都以为他们是要把运-10的生产转移走,大家闹了不少矛盾。

“放心吧,上级首长肯定会考虑这些问题。咱们跟国际比,航空制造领域差距太大,要是不合作,差距更大,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会让紧张的经费被浪费……611跟咱们一样的态度,有我们的项目作为技术验证,歼-10原本正面投影面积过大、机头直径过大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飞行过程中,不仅在雷达上的反射截面会更小,受到的空气阻力也会小不少。”

谢凯的担忧,几乎是所有人的担忧。

任何一个重要合作伙伴的人事变动出现问题,合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112厂的技术是苏系, 132这边则是融合了苏联跟西方的技术,一旦跟132的合作出现了问题,最终112厂也很难满足404的合作条件。

“解决了这些问题?”谢凯大喜。

他一开始还觉得时间没有提前多少,以为技术还会跟原本的歼-10刚出来时候差不多。

现在听来,至少一开始就接近歼-10B的水平,装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后,或许拥有部分歼-10C的性能。

“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大推力发动机,涡扇-10的核心机开发工作尚未完成。”

说到发动机,霍海源原本还兴奋的神情开始落寞。

这也是困扰超-7的问题。

“超-7乙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改进如何了?”谢凯转移了话题。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小型化,这是前面几年时间重点公关方向。

在国内战机研发领域,雷达跟航电系统,是最不可琢磨的,说到底,就是基础太差,国内欠的功课太多。

十号工程的研发团队原本考虑到国内基础太差,脉冲多普勒雷达一直都是短板,困扰了15年,在有了和平典范工程,原本计划从美国采购55套雷达来改进歼-8II战机的。

所以,在那之前,研究团队就直接按照F-15战机使用的APG63雷达的重量跟天线规格制定了位置跟重量指标等。

这就造成了歼-10机头过大。

机头截面积是幻影-2000的1.5倍,F-16的2倍。

从而导致又得修改气动布局。

何况,现在跟美国合作的和平典范也无疾而终了,美国人在苏联不行的时候,终止了合作。

从美国引进雷达已经不现实了。

超-7乙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就是为了帮十号工程论证。

毕竟,这是国产最先进的雷达。

脉冲多普勒雷达依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至少体积还没有降低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何况,机头过大,对于整个飞行过程的控制也提出更高要求,不改都不行。

“为了装上去,只能降低性能,搜索距离短了很多,同时能跟踪的目标也少了三分之一……即使这样,目前也受到动力系统的限制……”

霍海源的话告诉谢凯,根本绕不开发动机的问题。

“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么?”李明山同样也在问熊宏远等人,“原本计划的是使用什么发动机?”

“备选方案呢?”李明山也提问了。

国内搞项目,不可能没有备选方案。

原本十号工程也是指望国产发动机,可目前,第一架用于验证的原型机只是用于静压力等实验,地面测试的弟二架原型机也即将投入生产。

地面测试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生产用于试飞的原型机。

现在十号工程却面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没有发动机可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