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生军工子弟 > 第1855章 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敌人技术太先进

由于郑铭的到来,谢凯也没能在船厂待多长时间。

而是到了振华港机去了一趟。

这家厂,从归属红旗集团下属之后,发展速度很快,可谢凯从来没来过。

来这里,不是为了见证历史,让自己看看这家尚未占领全球港机市场80%份额的巨大工厂的现状,而是为了瓦良格号的后续改进。

这艘航母,不管是谢凯,还是404管理委员会的人,甚至是海军的很多大佬,都认为是板上钉钉的。

即使没有这艘航母,还有完整的技术图纸呢。

到时候,消化掉这艘航母的技术资料,国内就有能力制造大型航母。

这都是需要准备的。

“鉴于目前我们的未来规划,沪东船厂需要至少900吨起重能力的龙门吊车,大型船舶分段建造,每一段的重量都不轻……”李庆民代表沪东船厂提出了他们的需求。

沪东船厂的装备,几乎都在持续升级中。

不是因为船厂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后续发展,一方面是国内没有更强力的起重设备供应,另外一方面就是整个沪东厂都在一步步地快速升级。

作为一名在离退休不远时候调过来成为这样一家公司负责人的管彤贤,这次没有下海,却见证了振华的快速崛起。

听到李庆民的要求,满脸无奈:“李厂长,我们已经非常努力在提升设计能力了。现在700吨龙门吊的设计都没有解决……”

“是啊,虽然我们的设计能力在国内非常强,可距离国际上先进水平没有足够的经验,短时间内无法弄出这种吨位的。900吨起重能力的龙门吊已经是全世界最顶级的了……”总工程师邬显达也觉得沪东船厂的要求目前太为难,“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我们能设计出来……”

“最多七年,我们需要900吨的龙门吊立在船坞上空。”谢凯开口了,“不管瓦良格号是否能搞回来,未来,我们国内是会需要大型航母的。总不能到时候再来做准备。另外,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未来分段建造的技术进步,分段建造的内容将会更多,总装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谢凯也没有太过分。

给了七年的时间。

他不知道国内最开始是多少吨的龙门吊,反正当初英国人花了2000万美元从振华采购1000吨起重能力的龙门吊来建造他们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后来这龙门吊又被英国人转手高价卖给了不愿意从中国采购设备的印度人……

谢凯也知道,起重能力越强的龙门吊,对于建造航母这样的大型军舰用途越大。

有振华这个从98年开始就一直占领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份额第一的企业在,加上404的资金,整个国内大多数工业部门的政策、人才扶持,7年,搞出这样吨位的龙门吊,并不是特别困难。

毕竟,国内制造航母,使用的都是1600吨起重能力的龙门吊呢。

而振华重工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龙门吊,起重能力2000吨,帮巴西造船厂建造的。

“这……”振华重工的人并没有太过为难。

“资金的问题不用考虑,到时候沪东船厂如果资金不够,我来帮忙想办法。”谢凯没说由红旗集团出不够的部分。

也没有人不相信谢凯。

振华重工,从最开始成立,红旗集团直接砸5000万到现在,过去也没有几年的时间。

不仅整个厂快速发展,甚至还养活了不少配套厂。

“咱们真需要这么大的?”下来后,邬显达偷偷地问谢凯。

他的脸上,满是担忧。

技术能力发展是好事,可来得太快,基础不扎实,容易出问题。

“其实需要的是更大的。900吨,勉强能用。”谢凯也没有隐瞒,大型龙门吊,用来干什么,谁都知道。尤其是造船厂需要的。“分段制造无论是工期还是成本,都低很多。越是大型船舶,需求也就越大。振华成立之前,国内的港口设备都是进口的,大多数还都是人家淘汰的二手设备,价格死贵,随着国内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这些需求很大,总不能最挣钱的让韩国人跟小鬼子挣了吧?”

谢凯的话,让邬显达这位总工没法反驳。

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振华重工的快速厂长,跟国内需求分不开。

目前虽然已经出口到阿根廷等国,那都是靠着红旗集团的军品业务带来的。

国际市场上,依然是由三菱重工、三井、现代、三星等公司占市场大头。

荷兰人、西班牙人的市场份额也不小。

这些国际巨头,成本比国内高多了。

“另外,无论是万吨级的大型驱逐舰、还是航母,都需要更大吨位的。现在海军虽然穷,我们国家海疆这么大,早晚有一天会需要。到那时候,对于这些设备的需求就更高……何况,我们要做到产品卖给美国人、英国人来制造大型军舰……”

谢凯很清楚,振华的这些领导人还是没有多大的信心跟底气。

国内的企业,一直都觉得跟国际上的差距太大了,毕竟这些东西,之前国内根本就制造不出来。

“谢顾问,国际上传统制造业都在衰退啊。虽然国内市场需求激增……”管彤贤这位曾经一手打造了振华重工的大佬,现在也担心振华重工未来的发展。

投资太大,而且还是国家的钱,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新建新的厂房,拿了那么大面积的地,中信银行提供十多亿的贷款,要是出了问题。

谢凯有些意外地看着这位大佬。

心中暗叹一番。

自己揠苗助长,还是有后遗症的。

索性就直接把这位大佬说的话拿了出来:“国际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确实在衰退,就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而我们国内,劳动力成本低了很多,更因为我们愿意吃苦……所以,他们衰退了,我们才有机会。”

欧美各国,工业化程度高。

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利润就因为成本太高而降低很多。

就如同欧美各国,很多制造业不断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此降低成本,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国内根本无法生产了。

不是没有那技术,而是重头投资建厂,成本太高,又没有多大的利润,最后就只能放弃。

“或许他是对的。可这样搞,我们还得增加大量的技术设计人员!”在谢凯走了后,邬显达良久才吭声。

技术人员跟不上发展!

管彤贤则是苦笑,“不仅是技术团队,管理人员,甚至技术工人都不够……长兴岛上那么大一片面积呢……”

了解内情的,没有谁会因为谢凯年轻就忽视他的建议。

短时间快速崛起的,不只有振华重工一家。

红旗集团下属的企业,这几年,如同吹气球一样快速地膨胀开来。

从振华重工出来后,谢凯就跟郑铭等人直接去了701所。

701所在的地方并不靠海,却是整个国内船舶设计技术最顶级的地方。

谢凯来的次数同样不多,却非常熟悉这边。

“技术资料呢?”晁志云这位所长见到谢凯,就直接问技术资料,“我们需要那批资料来学习。707航母从70年代就开始,到现在,二十多年,很多地方,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因为设计经验的不足,造成了不少返工……”

对于不足之处,没有人遮掩。

要不然,帮泰国海军建造的航母也就不至于到这样的程度。

707航母,是由701所设计的,最终由沪东船厂负责制造。

现在这航母,远比原本的707航母性能更先进,奈何,距离国际先进水品,差距还是不小。

原因就在于国内没有这样的经验。

707航母,设计的标椎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这样的参数,在70年代,不算差。

然并卵,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人家满载排水量都已经到了吨的级别。

中国科技发展,最大的动力,就是因为觉得距离国际水平差距太大。

哪怕达到了国际水平,还是觉得距离国际先进水品差距太大,疯狂追赶,最后超越了国际水平,还是觉得距离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然后让国际最先进的同行都特么的觉得恐怖……

谢凯无法理解这一点。

但是不影响他了解国人的这种思想。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超越了全世界,最终,因为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民族自信没有了,总觉得跟国际上差距太多,到了超越国际还觉得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没有公布出来,自己距离国际上真正的技术水平差距太大,疯狂往前发展……

于是乎,量子计算机,超越全球;特高压输电线路,超越全球;石油技术勘探领域,没人能望其项背;高铁技术,一枝独秀;杂交水稻,更是全球推广;钛合金大型整体关键部件激光成型技术;人造生物角膜技术;雷达三维成像技术……

一系列的技术超越了世界。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依然觉得跟全世界技术差距太大,疯狂地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