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24章 第二个信号

重返1977 第224章 第二个信号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洪衍武一直等候的第二个信号,是在海参再度狂热起来的第十天出现的。

由于这场始于国庆节前的价格风暴,经历了降价,再降价,涨价,再涨价的四个阶段,持续时间接近三个月,不但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单位的正常工作,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而且愈演愈烈,已经逐渐冲破了滨城的地域限制,演化为一场波及到辽东省会,把无数奉天市民都引得跑到滨城来参与炒卖的大泡沫。

所以滨城市政府和水产公司都坐不住了,他们不敢再放任海参这么无休止地涨下去了。否则,不久的前景就是整个东三省都得卷进去。这个时候,他们都面临该如何解决市场自发行为的第一次考验。

1977年11月19日,周副总在天一放晴,就下达了让捞捕队的潜水员们马上下海作业的命令。之后还跟上级打了紧急报告。

他对这起全民参与海参炒卖事件的严重性做了详细的汇报,但对起因却避重就轻,有关自己私自调价的行为,仅一带而过。而是把问题的重点侧重在自然灾害的一面。

他要求上级马上给予大力支援,要么从青岛调配一些淡干海参到滨城来。要么就把滨城水产总公司给京城、奉天、春城、冰城、石家庄、保定、济南这些大饭庄的供货任务,暂交一部分给青岛水产公司分担。说只有这样,他才能向市场上投放海参,尽量平抑物价。

同日,滨城市政府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海鲜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在规定中首先阐明两条。

第一条是说经济方面。称海参近来私下交易泛滥,价格起伏较大。是因为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给资本主义思想和投机倒把提供了温床。结果致使少数人乘机浑水摸鱼,造成价格离谱,市场混乱。

第二条是说社会方面。称海参的私下炒卖行为严重腐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生产和工作。所以必须兴利除弊,加强海参市场的管理,这是滨城市政府下一步不惜多大代价也要做到的事。

这个规定全文一共十条,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都有。

首先是取缔一切私下交易场所,严禁场外交易,发现交易双方的钱物一律没收。

其次是对水产商店的价格重新界定。平抑市场的货物重新上市时,海参价格尽量恢复原价,考虑到灾害原因和货品的匮乏,视具体情况可以稍作调节,但最高不能超过四十五元一斤。

同样的,对海参的购买者也要相应限定。谁要想买海参,可以,但是必须到国营商店购买,必须持户口本、单位证明。

最后还特别指出,各单位在职职工一律不准从事倒卖海参活动,发现者严肃处理。

从以上几条重点就可以看出,滨城局势不仅已经演变成了全民的海参热。并且对海参的价格最新限价,也规定成了四十五元。这完全可以说明,这次风波已经从某种程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滨城政府官员对海参价值的重新认知了。

规定一出台,随之就是滨城的报纸开始大造舆论,各个单位也逐级落实市政府规定。

至于具体管理部门,任务当然是最重的。比如说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等,他们除了要查抄关闭私下交易的小市场外,还要围追堵截,严格控制海参的私下交易。

对最后一条,他们采取的具体办法是,一旦查出谁手上有海参,就要看你有没有发票,否则就认定为私下交易。

具体的例子,是有一个来自奉天的旅客从滨城购买了五斤海参,上火车前被检查站查了出来。就因为没有发票,被罚款五十元,海参被没收了不说,这件事还通报给了他的单位。

当时像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几天之内就处理了好几十起。

因此,在这种紧锣密鼓、暴风骤雨似的严控之下,海参交易急速减少,海参价格的涨势似乎也终止了,几天之内就从一百二十元左右的高价掉落回百元上下。

一时间,很多人又都以为海参的价格会就此滑落了,滨城的气氛非常玄妙,有些风声鹤唳,有些摇摆不定。

只不过,对这件事的看法,洪衍武却很有些与众不同。

他虽然肯定这场盛宴已经进入了末期阶段,但仍坚定地认为海参的价格回落只是暂时的,下一步升势不仅很快就会再次来临。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许还会很长。

因为他纵观自己经历过的每一次炒卖热,哪一次都是政府越管控,价格越疯涨。

政府管控也是有过程的,由松至严,唯独到了被彻底逼到不能再有任何余地的时候,政府才会以完全重拳的方式做最后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结束泡沫的情况,那就必须是后续炒作资金几近枯竭,市场会自行选择结束。

而大多数情况,往往都是这两者共鸣,才能把一场炒作做个彻底了结。

要是具体说到“海参热”这件事上,明显有几个客观事实证明还远未到达最后破灭的一刻。

第一海参缺货是短期无望改变的客观存在,仍然是钱多物少的状态,这绝不是由几条规定的干预就能解决的实质问题。

第二政府目前的手段还是有限的,而且要想把所有私下交易的路都堵死,治理成本太高了。

再说了,除了参与治理的人也有不少人参与了其中。还有更多囤积了大量海参的人,为了自救,也会变着法的疏通这些管理者们,以求换得一线生机,那么那些手里有权的人就难免想要再借此发一笔横财。

所以在众望所归,都不希望海参价格跌落下去的情形下,基层管理者们执行起政府的规定,到底能坚持多少的原则性,发挥出多大的力度,还真是一个颇让人难以断言的问题。

更何况话说回来,其实就算洪衍武彻底判断错了也没什么。

因为市政府的规定刚一出台,时刻从报纸上关注政府动向的洪衍武,就立刻停止了全部的公开交易。

他根本不想冒险去吃“鱼尾巴”。

不但不再让“大将”他们去小市场了,自己也不去招待所推销了,就连“老肥”和韩莹、向红、樊纲的“传销”也停止了。唯独仅存的走货方式,就是还在通过谢经理,源源不断地用海参换“茅台”。

而到这个时候为止,通过各种途径,他们已经成功散出去了六千多斤的海参了,目前手里的余货仅剩千斤上下。

从整体利益得失和安全来说,他们一点也没有因严控严管措施出台受到影响。

在这种行市下,收获丰厚那绝对是必然的了。

要说他们从中到底捞了多少,别的不提,仅从参与其中的谢经理、“老肥”、向红、樊纲这几个外围人员身上看一看,就可见一斑。

像谢经理,海参价格越高他最好做,别看通过他花钱买酒只是一箱的能力,但有海参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为止,他给洪衍武弄来了四十多箱茅台,自己至少从中弄了四十斤海参的好处。

“老肥”呢,人脉广泛,又老于世故,他从自己的路子走了小三百斤的货,光介绍费拿了就有一千多块。更别说他用木材换的那一百斤海参也脱手了,一万块是踏踏实实落兜里了。

向红和樊纲因为交际圈最窄,赚得虽然是最少的,可到他们手里也各自有个六七百块了。

其实就连韩莹也应该拿小一千呢,只是她和“大将”都不好意思要,洪衍武又忙得顾不上劝他们俩,这笔钱才暂时替她存在公帐上罢了。

应该说这十天以来,足以让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最真实地体验到了陡然而富的滋味。

由此便可以得知,“海碰子”们这些真正的货主的集体所得,究竟能到一种什么样的惊人地步。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除了手里的存货和板材、茅台,现金总共获利五十八万六千五百多余元。

当然,在这笔钱里,有十四万左右是“海碰子”们个人最后抄底海参的获利,三万六千块是洪衍武替杨卫帆代卖的四百斤海参钱,除此之外,才是“海碰子”们的公帐上的集体财富。

可这也足以叹为观止了,刨去这些,那可是足足的四十万啊!

这笔钱在这个年代那是什么概念?

从具体的感官上来说,四百沓“大团结”叠在一起有四米长,重量是八十八斤。

而根据《滨城地方志》记载,当年滨城无论哪个城区一年的行政经费,从没有突破过二十万元。

“海味馆”这个滨城最富盛名的高级饭馆,一年上交国家的利润也不过六七万元。

年景最好的时候,滨城附近粮食产粮最大的一个村庄,年产六十万斤粮食,农副业产值仅八万元。

所以这么简单比较一下就可知道,这究竟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对普通人来说又有多么大的震撼力了!

确实,钱是好东西,可以让人过上好的生活,买想要的东西。谁要突然能发一笔横财,最正常的反应恐怕就是欣喜若狂。

可往往人们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当突降的财富超过了一定限度,那也绝对会让人感受到莫大的心理压力。

11月20下午,“望海街”别墅书房里的“大将”和韩莹同坐在沙发上,望着书桌上的一万七千余元,就情不自禁地一阵阵出神。

他们神情都有些僵硬。

没办法,今天盘过总帐之后,各方货款汇集而来。

锁着的保险柜里已经没有了一点空间,全都都塞满了钞票,桌上这些钱竟然放不下了。

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情况。可洪衍武偏偏急着去给杨卫帆送钱,桌上的钱也没说怎么办,就匆匆地走了。

“大将”不由喃喃自语。

“钱,太多了!真是太多了……”

韩莹同样在感叹。

“真没想到啊,简直太吓人了……”

半晌,“大将”终于缓过神来,点燃了一根香烟,便跟韩莹商量。

“这些放不下的钱,咱们恐怕得再找个妥当地方。摆在明面上,这就是事儿呀!你说咱们是藏在哪儿好呢?厨房还是厕所?要不就藏在书架里?”

韩莹面色却有些发白,受惊似的推诿。

“我……我看明天还是你让小武拿走吧,放在哪儿都麻烦。弄湿了,被火烧了可怎么好?要真丢了咱们更没法交代……要不你跟他商量一下,最好连保险柜里的钱也弄走一部分,不行就给大家发下去吧……”

“大将”当然知道韩莹为什么担心,赶紧劝慰。

“嗨,你别这么害怕啊,再怕你也躲不开,这些钱毕竟有咱们一份啊!说真的,当初小武说有朝一日,咱老百姓也能花钱买这样的房子,我是一点不信。可你现在看,这么多钱不也赚到手了?这就跟做梦似的。也许房子的事,还真有那么一点可能。要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就好了,我一定把你家原来的房子买回来……”

哪知这些刻意往美好方向去描述的话反倒起了反效果,让韩莹的脸色更显惊虑。

“不不……咱们能在一起,我已经满足了。我不要小洋楼,人的**是没有止境的!其实……其实现在我倒真有些害怕呢。一想起这房子里有那么多的钱,还有一千斤的海参,我……我……”

说到这里,韩莹突然控制不住地捂住住嘴,急切地跑出了屋子,不久后,厕所里就传来的呕吐的声音。

“大将”愣了,他这才意识到韩莹遭遇的一些经历,使得她更加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她毫无男人那样的野心和占有欲,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

这时,他又想起了韩莹这几天身体状况,吃饭一直没滋没味的,连睡也睡不好。可见这些钱的数目已经给她造成了多大的精神压力。

他掐灭了手里的香烟,赶紧跟进了厕所去。

“老婆!你没事吧……”

厕所里,韩莹老半天才停止呕吐。她自己又倒了一杯水开始漱口,之后才擦拭着嘴角说,“我没事了,可能是刚才太激动了……”

“大将”则一边抚摸韩莹的后背,一边耐心地解释。

“韩莹,我实在是不忍看你这么担心。是的,钱是太多了,说实话我心里也有点打鼓。可你知道,小武他一直没错过,从来没有过!有些事我虽然想不通,可他比谁都明白,我真心的相信他。再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还有其他的兄弟们呢,大家都靠着他想过好日子呀。还有,咱们的难处,他全替咱们惦记着……”

韩莹的手轻抚“大将”的嘴,有些无奈。

“别说了,我都明白。小武是好人,全是因为他,我们才有现在。你相信他,我也信,真心讲,我比你还要感激他。可就是心里……再说,我怕的是以后啊……”

“别怕,现在已经不用再去市场了,冒险的事已经结束了。我们的钱一辈子都花不完了!好日子才刚开始呢!只要不张扬,谁能找到我们头上来?以后,我再不去‘碰海’了,就跟你好好过日子,省得你和我妈总担心我出意外……”

韩莹轻轻叹了口气,终于不说话了。只把脸侧着枕在了“大将”的肩头。

他便继续抚着她的脖子,给她讲未来的美好前景。

讲他们有了孩子,全家欢聚和谐相处的情景。讲他等两年,怎么也要买一台电视,让全家人都见见世面。

他还讲洪衍武、陈力泉和杨卫帆都曾邀请过他去京城玩。当然,他到时候要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去爬长城,吃烤鸭……

可没想到就是“烤鸭”这俩字,于突然间,让韩莹竟然再次难以自持地恶心起来,又俯在马桶上大呕不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