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42章 购销缩影

重返1977 第242章 购销缩影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是一首老京城人耳熟能详的过年民谣。但民谣里所描绘的为过年而忙碌的场景,现今却不太能看的这么齐全了。

因为如果详细解读一番,并不难发现,在民谣中所描绘的诸多关于过年的准备工作中,除了扫房子外,其余的像冻豆腐,炖锅肉,宰公鸡,蒸馒头,全都是为了过年准备食物的工作。

说白了,不同于今日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在过去,除了对一家人团聚的期盼,寄托了一种对和美的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外。能纵容一下食欲,让家人放开食量饱餐几天,才是国人过年的主要内容和真正乐趣。

是的,当年盼过年的确更侧重于物质,但这也是人之常情。经过那个年代人决不会耻于承认这一点。

因为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每天的饮食是几乎不可改变的窝头和老腌萝卜,偶有疙瘩汤,也是菜多面少。而且往往是生病才能吃到的。

要是能吃一回炖肉,能放开量吃一回饺子,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年中恐怕就只有过年这几天了。于是过年能吃饱饭、吃好饭,便成为永远的期盼。

说到这一点,洪衍武自己也是比较有体会的,曾经经历过的许多次改革开放前的春节,让他深深了解要过好一个年,有多么的不容易。

那时,由于一切生活资料都由官方配给,每户有一个京城二商局发的居民购货证,俗称“副食本”或“购货本”,简称“本”,按年度下发。

老百姓所需求的全部副食品都须“写本”,除了食用油发油票,写粮本,肉食发肉票,其他如粉丝、粉条、淀粉、麻酱、食碱、白糖、鸡蛋、豆腐等,乃至日用品如肥皂、卫生纸、火柴等,都要写在副食本上。

既然是定量供应,那么东西自然少的可怜。1978年的春节供应,除了甲级香烟由每户两盒增加到了三盒,一次买两毛钱的猪肉不要肉票以外,和往年没有大的不同。

无非是按照惯例,用春节特供票的方式,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一斤富强粉,一斤小站稻米。每户再分两瓶白酒,和五斤鱼、两斤绿豆,一斤黄豆。此外,每人名下还有半斤花生,半斤瓜子,二两豆制品。

那么对于像母亲和嫂子,她们这些几乎要做无米之炊的家庭主妇们,为难是必定的。她们必须举全家之力,倾其所有,依靠长期积攒且苦费心思,才能在大年夜准备出一顿相对丰盛的晚餐。

所以尽管知道家里已经把洪、陈两家购物本上的东西都买过了。但待母亲去上班之后,洪衍武和陈力泉仍然重新走上了街头。

他们要来一次不遗余力的再次采购,想买一些正常配给之外的“年货”,好让全家人都能过上一个“肥年”、“好年”。

要照常理而言,以洪衍武和陈力泉目前的经济实力,似乎实现这个愿望很简单。

可实则不然,因为在当年,物价虽然低得令人瞠目结舌。可有一样,当时既没有自由买卖的市场,也没有自由流通的商贩。由于东西太少,想多占你有钱买不着。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

除此之外,当年的百姓家庭也没有冰箱,各种保质期短的食品一旦购买太多,也很难储存,放坏了同样也是大问题。

所以在这件事上可就让人有点难以下手了。买什么,怎么买都得费点心思。那真是个技术活儿。

一开始,洪衍武和陈力泉先去了最近的自新路副食店,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空子能钻。没想到那里人头鼎沸,都快下不去脚了。

而他们才站在角落里观察了一会。不但发现卖花生、瓜子的柜台突然挂出了“免战牌”,让排了老半天大队的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在卖鸡蛋和酱醋的柜台上,还发生了两起售货员和顾客的斗气儿冲突。

有意思的是,这两件事无论孰是孰非,不但都以售货员一方大获全胜而结束。而且极具年代特色,完全可以算作是当年物资短缺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两个缩影。

咱们先说有关鸡蛋的事儿。

由于当年很少有鲜鸡蛋出售,都是从遥远的地方用集装箱长途调配而来,搁在冷库里存放了不知多少天,几斤鸡蛋里难免有个别“坏蛋”的现象。

而那时,鸡蛋又是“贵重”食品,一个是一个,连春节都没额外配给,居民全得靠平日每月一人一斤的定量。

所以往往副食店柜台上都有一个用三合板钉成的箱子,挖出鸡蛋大小的槽,槽下垫一层玻璃,箱内安有灯泡,名曰“灯箱”。其目的是把称好的鸡蛋挨个放进槽内照照,看有无“坏蛋”。

但这个东西虽然实用,可具体的使用权可控制在售货员的手里。这些手掌“实权”的主儿,往往是对有关系的亲朋好友会恪尽职守地“照应”着,但对大部分普通顾客可就没这么周全了。

因为一来是平添麻烦,二来副食店还得承担这些坏蛋的损耗。谁愿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呀?

结果就因为这个情况,今儿就有个顾客不乐意了。敢情排他前面的就是个售货员的熟人,买鸡蛋时不但没要本儿,还挨个照,挑出了五六个坏的,人家拿走的全是好的。可到了他这儿呢,售货员立马就没了热情劲儿,嫌麻烦就不给照了。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顾客的心里就不平衡了。当时他就说我买的鸡蛋也一个都不能坏。否则我就找你们领导,告你走后门。

可没想到卖鸡蛋的售货员根本不怕这个,反倒挤兑他说,“后门就在那儿搁着,有本事你也走啊。你以为找我们领导就有用了?他昨天还埋怨我们挑出来的‘坏蛋’太多呢。我还告诉你,人得知足。这都是各地支援首都的,有你鸡蛋吃就不错了,再挑肥拣瘦的,惹急了我就不卖你。”

这气得顾客差点没来个倒仰,可最后他也没辙,只能干咬牙地说“等以后东西多的卖不出去了,我看你们怎么办?”

说实话,现场除了能看到未来的洪衍武,这话恐怕连顾客自己都不信。所以那售货员就笑了,非常得意地说,“回家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现在连酱油都脱销,你说的景儿,反正我是看不着了……”

得,这就是最后一句话。那顾客也只能丧眉耷眼,带着没被照过的鸡蛋负气离去。

至于第二件事儿,那其实是一场有关“二八酱”的份量之争。

要知道,在如今一体包装的酱醋调料,想当年大多能买到散装货。

油盛在铁桶里,酱油、醋、黄酱、果酱、麻酱、白酒等,盛在缸里。无论大人孩子,买上述东西,都称为“打”。

“打酱油”、“打麻酱”,是常挂在嘴边的话。路上碰到熟人,常以这种方式打招呼。如果有人问“嘛去啊?”往往对方就作答“打酱油去。”

打酱油、醋、酒,要拎个瓶子,售货员用木制的定量“提子”从缸里舀出来,通过漏斗倒进瓶子。“提子”一般分半斤和一斤两种,采用这种原始的衡量方式,对于散装液体商品的出售,确实很便捷。

打麻酱和黄酱,也都自带容器,一般用吃饭的陶瓷碗,也不必论斤两,顾客把碗往柜台上一搁,说一声“打五分钱麻酱”即可。售货员会先称碗,再把秤砣置于刨除碗的分量后应该的位置。

由于麻酱是与鸡蛋同样紧缺的定量供应食品,每人一月也只有一两。所以顾客在打麻酱时,往往眼睛紧盯着秤,生怕少了,锱铢必较。而取麻酱的方式又比较特殊,多了便缩不回去。售货员有时就会故意多打出去一些,借以减少纠纷。

可有的时候,好心也未必能换来好结果。因为再怎么多打,架不住麻酱,尤其是甜口的“二八酱”对孩子们的诱惑。只要是孩子打麻酱,回去路上必然忍不住想尝两口,用食指贴碗边蹭一圈,含进嘴里。此动作名“手儿一下”。那么必然,麻酱的分量也就不足了。

实话实说,京城人家其实都知道“采买”上的这一弊病。大人只要能腾出手来,绝不会让孩子去打麻酱。可有的时候,也确实忙不过来。特别是过年,要买的东西多,到处采买都要排大队,大人有工作还得照常上班。那么无奈下,让放寒假的孩子沾点便宜也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大人们对此肯定都有心里准备,只要不太过分,预计在内的“亏空”也是可以容忍的。

只不过有时人算不如天算。孩子偶尔一冲动,往往就会极大程度地突破平日的底线,让大人面临一种匪夷所思又全然无法理解的结果。这时孩子再一说谎,大人再一着急,或许就会迁怒于副食店了。

洪衍武目睹的争执就是因此而起。

有一个小伙子大概是孩子的叔叔,气哼哼拿着碗找了回来,说副食店给打得麻酱不够数。他们家买了六两的“二八酱”,拿回去一称,只有三两。就是孩子偷吃,也没这么个吃法,他认为无疑是副食店给少了。

而当时柜台上卖酱醋的售货员是个上年岁的大妈,却坚持说自己干一辈子了,每次无论给谁打麻酱都是多给,少分量绝不可能。问题肯定不是在副食店,让顾客自己回家找原因。

随后她旁边那个卖鸡蛋的售货员也插嘴帮腔。说“你们家孩子才吃三两麻酱,一点不新鲜。昨天有家孩子把刚打的半斤麻酱都吃了,等人到了家都‘滑肠’了,直接就让他妈给洗裤子去了。没办法,孩子嘴馋么,很正常……”

顾客们一听就都笑,但小伙子年轻气盛,再加上脸嫩,这会就脸红脖子粗了。他的理论依据是,过年买东西人多,售货员基本已经顾不上用称约了,他们家孩子就说了,打这碗麻酱根本没上秤,很可能就是给少了。

由于是特殊时节,店里忙得热火朝天。那个买酱醋的大妈见他没结没完,很快就不耐烦了,也不让卖鸡蛋的帮忙说了。一生气,当场就借另外一个也要买六两麻酱的顾客来证实自己的清白。

她抄起人家空碗先上了称,就对那小伙子说。“你看好了碗的分量,人家也要六两。我待会儿打一下,肯定是六两二钱五。有零有整,我要差一点,你缺的麻酱我给你补齐了,要不差分毫,你就麻利儿给我认错走人。”

那较真的小伙子绝对是个青楞子,不知深浅,颇不服气。

“嘿,你还叫上劲了。二钱五你都敢说出来。我还真不信了,咱就这么办。”

结果呢,小伙子是纯属自找倒霉,人家这么大底气不是白来的。打完麻酱连碗上秤再一约,连所有在场的顾客都惊了。

别说,刨去碗的分量,麻酱还真是六两二钱五!这叫一手儿准啊!

等那小子再反应过来,那是太难堪了,臊得连脑袋都抬不起来了。当时就“大妈大妈”叫上了。紧跟着就说,“我给您作揖了,您是真人不露相,我服了。”

那售货员是个老店员,气量肯定比年轻人好得多。况且因为露了脸,气儿也顺了,就没得理不饶人。

只不过旁边卖鸡蛋的那个脾气冲啊,最后又甩出的一句“片汤话”可是把小伙子挤兑得不善,也把大家再次给逗乐了。

“小伙子,知道你们家过得精细。可你也得记住了。你们家光称麻酱碗可没用,以后得连孩子一块称才行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