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286章 补偿心理

重返1977 第286章 补偿心理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整个四月份,其实是洪衍武和陈力泉最忙碌的一个月。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几乎都快脚打后脑勺了。

这是因为除了搜罗邮票以外,他们当初还早有言在先,要负责两个老师婚礼的筹备情况。现在,自然就是该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点他们自讨苦吃的缘故。因为本来按常显璋和顾凌烨的意思,领了结婚证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婚礼简办。

什么叫婚礼简办呢?

其实这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婚礼形式。

这样的婚礼,流程和仪式也就是在家请亲戚朋友吃点糖、抽根烟、喝杯茶而已。置办的东西几乎没有,属于把两套被褥凑在一起就过日子了。特殊一点的消费,顶多是俩人照张合影照片而已。

看到这儿或许有人说了,这可不对吧。那时候不是讲究“三十六条腿”,和“三转一响”吗?还可以在家设流水席的呀?

没错,可您也得先弄清楚一点,那就是有这样条件的家庭是绝对的少数。

七十年代末的社会状态和现在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那时候的“恩格尔系数”很高,除了吃饭以外,想买件像样的东西得攒上几年。

人们的工资确实是涨了点儿,可那平均不过十元左右,并没有质的变化。大多数新人又工作不久,手里肯定是没几个钱。

另外,孩子多的家庭,父母也并不能像今天,四个老人接济两个年轻人。那时候的平民百姓,没多少钱能支援孩子,而且多数家庭孩子不只一个,更担心会厚此薄彼,引发家庭矛盾。

其实最真实的写照就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结婚时只简单地招待一下亲友,然后再慢慢置办家当。而绝非现在这样,婚礼当天轿车成行,鲜花如雨。必须得先把过日子需要的东西置办齐备了,才会去登记结婚。

若论当时较为凄凉的情况,甚至不乏有人连件没补丁的衣服都找不出,结婚时还得现去借衣服的情况发生。

当然,常显璋和顾凌烨手里有洪衍武给的一千块钱,他们似乎不用担心这种难题。可尖锐的问题是,他们骨子里都是严于律己的人,“非己勿占”是他们一贯的操守。如今已经觉得很欠洪衍武的人情了,实在是不愿再去花这笔钱。

更何况那时候物质供应紧张,没票也寸步难行。要办一场婚事,还不知要找多少花花绿绿的购物票呢。

所以他们的想法便是,要把那一千块钱还给洪衍武和陈力泉,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了。只要能组成一个家,就是过再清苦日子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样反倒说明他们之间感情高于一切。

可这点,恰恰却是洪衍武决不能答应的。

在他看来,常显璋和顾凌烨的事儿已经被时代耽误得太晚了,也纯属是因为他当年的过失,两个原本早该在一起的人才有了这八年的颠沛流离。

那么不光时代欠他们的,他也欠他们的。当然要大办特办一场,否则既对不起两位老师,他自己心里也不好过。

于是为了让常显璋和顾凌烨改变主意,洪衍武就百般劝说。

不但声称他自己、陈力泉和老常已经到这份儿上了,不花他们的钱就是看不起他们。而且还说常、顾二人的父母,肯定也是愿意看见俩人风风光光的办一场婚礼的。

要是只为了省几个钱,能办而不办。别说会扫大家的兴致,而且多年后恐怕他们自己也会后悔的。

这么一来,诚意加情理,才算说通了常显璋和顾凌烨,逼得他们不得不服从安排听指挥了。

由于已经替“大将”全方位地策划过一次婚事了。洪衍武再操持起这种事来,倒真是有点轻车熟路的意思。

他分析了一下现状,考虑到月中常副局长夫妇就要归家了。所以迫在眉睫的事儿,是应该先把常家的房子收拾好。

于是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陈力泉一起帮着常显璋和顾凌烨收拾好那些零七八碎的东西,然后把家具都推到了房间的中央,用废旧报纸盖住,以方便粉刷墙壁。

此后,他去房管所又走了那个副所长的门路,请来了七八个工人开始对常家动工。

总之,一个星期之后,等到常显璋和顾凌烨再回来的时候,不但三居室所有墙壁被粉刷得雪白,所有门窗、暖气都被刷上了新漆。厕所和厨房同样焕然一新,厨卫墙壁都被贴上了白色瓷砖。水龙头、水池子和马桶也都换成了新的。

最牛的还是天花板。洪衍武特意去王府井苦寻了几只吸顶灯给装上去了。今天的人们绝不会想的,像这种现在看来最简易、最廉价的灯具,在当年却能呈现出一种奢华的风貌。

于是乎,不但那些施工的工人个个都是一副引以自傲的表情。常显璋和顾凌烨看了喜不自胜,就连常显璋的父母回京进家门的时候也是震惊非常。

他们怎么也不相信这是自己阔别多年的那个家。十分夸张地声称,家里简直快赶上“京城饭店”了。

其实这种效果,和今日的电视台播放的《交换空间》进入最后一环时,效果相差无几。在当年这个毫无家装意识的时代,洪衍武露的这一小手儿,虽然在他自己看来不值一提,甚至缺陷多多,可的的确确已经达到领先潮流的效果了。

解决了房子的问题,接下来比较重要的事儿,就是有关新郎、新娘的行头,和他们的新婚合影了。这是因为办这两件事都需要充沛的时间。

要说拍合影还好说一些,拿着钱去“华夏”或是“大北”直接交钱就行,当时离“五一”还有二十天呢,时间满够。

关键是行头问题却比较让人为难。因为当时能买到的成衣种类实在是太普通了,布料倒是有好的,可好的裁缝却又难寻。

像京城最有名的制衣店,排在第一号的当然就是“红都”了。(原名“波纬服装店”,“运动”中改名“红都”。自1967年至1997年,在逐渐恢复老字号的过程中,既恢复了“波纬服装店”的店名,也未更改红都店名。因为如同七十年代以前的“波纬服装店”,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使“红都”本身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它不但是建国后由沪海迁京二十一家服装店中仅存的一家。而且从1957年起就一直承担着为国家领导人制衣的工作。

但一来“红都”门槛太高,有限的人力资源只为领导干部和外宾服务,小老百姓人家恕不接待。

二来即使能找着门路,可由于人家业务繁忙,等待的时间过长。真等衣服做出来至少也得俩月之后了,实在是不赶趟啊。

不过没关系,别忘了观音院东院可还有个内务府广储司衣作世家的苏慎针呢。

若真论手艺,比起这位当年做一身衣服够吃一个月的“苏裁缝”来,“红都”的裁缝也得磕头叫师傅,他做这么两身新衣当然不在话下。

于是洪衍武带着常显璋和顾凌烨就先去挑好了布料,然后他们就直接去了“苏裁缝”家里。

老苏也不推脱,现场量完尺寸直接让一个星期来取衣服。至于代价嘛,老苏哈哈一笑就开了个玩笑。

他说就冲常显璋当年管教洪衍武,让全院儿过了两年安生日子,自己就欠他一份儿,如今正好谢他,自然不能要钱。更何况他自己也好久没做正经衣裳了,还真有点技痒难耐呢。

得,这几句话一说,常显璋和顾凌烨当场就都笑了,唯独洪衍武脸上满是尴尬。

既然赶时间的事儿都处理完毕,那么剩下的采买任务也就轻松许多了。

这件事儿上洪衍武跟常显璋、顾凌烨合计了一下。

首先是家具家什上,由于常家并不缺少什么。两个人办结婚证时,领回的那份结婚专用票就满够用了。

这是七十年代特有的福利,凭票能买到一只大衣柜、一张圆桌、一张双人床、两把折叠椅子外加一个精钢锅。

当时流行的家具颜色是地板黄,家具款式都大同小异,也不用费心挑什么。但这些要都买下来却需要二百多元钱,也不是人人都敢问津的。

最麻烦的就是没人给送货,得自己找车自己搬,回家床还得自己组装。

但人手洪衍武最不缺,他自己都没出马,陈力泉带着手底下几个“管眼的”就把事儿办了。

运输工具当然靠三轮儿,福儒里的“黑子”继承了他父亲的光荣传统,也当了“板儿爷”。通过这小子在“起重社”拢共招呼了四辆三轮车,一人私下给了五块钱一盒烟,一趟就东西都拉回来了。

而且因为钱给的多,这些“板儿爷”也都主动帮着抬东西,别看常家在三楼,大伙儿齐心协力根本没歇气,一趟就把家具都弄上去了。

有不少楼里的老邻居们,看见这十几个大小伙子热火朝天甩膀子大干的情形,都颇为意外。私下里甚至还误以为常副局长已经官复原职了。再见常显璋就不觉客气了许多,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为若不是如此,哪儿会有这么多人听常家的使唤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