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391章 新工作

重返1977 第391章 新工作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1978年12月初,又迎来了清点胜利果实,享受丰收喜悦的好日子。

上个月洪衍武连电影票带倒指标,总共拿了六万六千块的纯利。

他那些在电影院门口吃饭的手下们,成功实现了收入翻番,等于又是一个双薪月。

“糖心儿”和“刺儿梅”,这次因为沾了“二头”的光,利润比往常一下激增了两倍,各自分了六千块。

这不但使“糖心儿”成天乐吟吟的,也让“刺儿梅”笑得眯起了眼,甚至对“小地主”说话都硬气了三分。

这完全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钱哪,不但是英雄胆,它照样也是女人的胆。

最值得称赞的是“二头”,按说好的,这小子拿到了两千块的分红。

可这些钱,他自己个也没独闷儿。竟然不容推辞地跟“大眼灯”、“伸手来”和“滚子”一人伍佰地平分了。加上“工资”,他们每人拿了得有八百多。

照他这路子,可以说这哥儿四个已经领先一步实现幸福的**了。

对这一点,洪衍武固然觉得有些不切实际,认为日子长了肯定难以一直如此的维系下去,但心里还是满欣赏的。

因为这一举动足见人品。既然是这样的人为他办事,他还能不放心么?

当然,在处理钱的方面,洪衍武现在也是不用太发愁了。照样是王府井和琉璃厂两头跑,买名人字画、买印石三宝。

而且因为不着急了,他还慢慢挑上了,跟各家店混熟的人都打了招呼。

说只要有罕见大块料的田黄、鸡血,或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黄宾虹的画作,一定给他留着。

说实话,他这时候还真颇有点志得意满之感。幻想着自己的下半辈子,要不然也开个印石字画博物馆玩儿玩儿得了。

那到时候,随着这些东西的行情上涨。肯定是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啊。

他必定也得混上个什么文玩大家的称号。也得上电视台做几期节目去,听那些主持人满口“老师”称呼着。

马老师弄古董,那还算什么呀!能跟他比吗?

官窑青花也不过是论千万算的。顶多和他手里的田黄打个平手。可这些字画,那都是论亿算的。咱一副顶他十个官窑!

想着出风头的美事,心里乐到了极点。洪衍武还好为人师地想教育一把“糖心儿”呢。

“姐姐,跟我学着点吧,你也买点字画、印石。你就知道傻留钱,那票子算什么呀,只会越来越毛。物以稀为贵懂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懂吗?买这些东西,就跟咱俩手里的邮票似的,也能不断上涨。同时还透着品味,熏陶个人修养……”

陪着他一起逛商店的“糖心儿”倒是挺虚心地点点头。“嗯,说的挺在理……”

可跟着,就伸出那纤纤素手,把洪衍武用小一千块,刚收的两张画轴拿走了。

那是一张齐白石的仕女图,一张徐悲鸿的猛虎图。

众所周知,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最出名。但从某种角度说,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两种东西他们画的传神,那也是因为这两种东西他们画的最多。

其实像这种画家本人很少尝试的题材,价格往往还会更高一筹。

所以洪衍武的笑模样,立刻变成了傻眼。

“唉,唉,你这是干嘛呀?”

“糖心儿”睁着大眼睛,完全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干嘛?听你的,我拿两张画挂家去也熏熏呗。”

“洪衍武”立刻干呛了一口。

“薰?你当薰蚊子哪。我是怕你吃亏,才让你别留钱……”

可不防倒让“糖心儿”抓着话柄了。

“什么你的我的?你的还不是我的?咱俩以后不是一家子?要我说,今后你就继续买字画,我留着钱呗……”

“我,我……得,您有理……”

“我还想要两块石头呢,你光留着有什么意思,咱俩也一人刻个章呗。有章省事,都不用写名字了,一盖就行……”

“行,行,您兹要高兴,怎么都成……”

洪衍武这真是强忍住了心疼,还得陪笑脸呀。可谁让他穷得瑟的呢?

这就叫报应,还是有人能治他。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这种痛苦也蛮让人自得的。

什么叫有钱人?那就是得把好东西不当好。什么几千万、几个亿的,咱根本不在乎,说糟践就糟践。

爷,那揍逮系介个样儿~

同样是在这个月的月初,洪衍武和和陈力泉的工作也终于有了着落,这俩人又有地儿上班了。

说句不过分的话,街道的这位李大主任,当初给他自己亲兄弟张罗工作都没这么尽心过。

这也就是看在电视机的份儿上,才会按着他们的要求,不厌其烦地打了无数个电话,最后总算是在前门段儿上给他们寻摸着了一个较为合适的事由。

要说这个工作还真不错。虽然是临时工,一月照样是十八块钱。可每天是在室内上班,固定早六点到中午十二点,六个小时工作时间。

说是体力工作者,可也到不了四脖子汗流的地步,每周还有一天休息日,那比待在菜站,天天雨打风吹可强多了。

不过这活儿唯一的缺陷就是臭,有点腌臜。他们得见天儿跟猪肠子打交道。

哪儿啊?这什么工作啊?

嗨,京城老字号,鲜鱼口的“天兴居”饭馆。

京城人大多吃过炒肝,都知道这是正宗的京城风味小吃。但上了年纪的老京城人,还知道有关“炒肝”更多的故事。

比如说,知道这玩意其实是由“白水猪杂碎”演变来的。

知道“炒肝”的创始者本是创业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的“会仙居”。

知道当年是大记者杨曼青出主意做公关,才捧火了“会仙居”的炒肝。

还知道民国22年(1933年),借“会仙居”第三代传人闹内讧之际,它斜对面的“天兴居”后者居上。最后不但把“会仙居”给干趴下了,1952年还把“会仙居”给吞并了。

而从此至今,这京城的“炒肝”,也就首推“天兴居”为正宗之源了。

这个“第一”的名头可不是白占的。哪怕是在这样的年月,别的地方炒肝买一毛钱一碗,“天兴居”靠着首屈一指的味道和制作工艺,都能卖两毛钱一碗。

还别看这么贵,还照旧是人满为患。每天熬的七锅“炒肝儿”,一锅能卖一百三十碗,不到九点钟,准告售罄,晚一步都吃不着。这就是差距!

可能说到这儿就有人感到奇怪了。会问,“这么牛的老字号,那怎么会有洪衍武和陈力泉的位置呢?能让他们两个强劳过的人来上班,那李主任的面子可够大的!”

嗨,这事儿也得两说着。

怎么呢?

一方面“天兴居”的名气大是不假。可它出名儿也只是出在这碗“炒肝”上了。

这东西,京城人是当早点吃的,配着点包子或烧饼、火烧,可不能当正餐。所以说破了大天儿,这“天兴居”本质上就是一个大点儿的早点铺。

店堂四五十平米,也就摆十来张桌子,比普通小饭馆大点儿不假,但和“京城烤鸭店”(聚德全)、“齐鲁餐厅”(便宜坊)这些老字号一比,可就相形见绌了。

说到实际的经营状况,除了早上六点到九点,热闹不到仨小时,其余时间顾客寥寥无几。

也就中午还兼营点炒菜、炒饼、蛋花汤之类的简便午餐,应付几个逛前门只求填饱肚子的外地旅客。

至于晚上那根本就别想了,鬼影子也没一个。所以也就不营业了,一过下午两点,直接上板儿关门。

另一方面呢,“天兴居”现在也确实是急缺干活的人手。而这就得说到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了。

原来为了尽可能不去上山下乡,“天兴居”从“运动”时期起,招来的年轻人,竟然大多是从后门安排进去的。

就这帮小青年,无论是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共性是干嘛嘛不灵,吃嘛嘛香。还都打骨子里就看不上服务行业,颇有些自觉龙游浅水、大材小用的委屈。

打上班的头一天起,他们就没认真工作过。最擅长反倒是的迟到、早退、吵架、扯淡、或者是跳跳“忠字舞”,打打“敲三家”什么的。

真论干活,不帮倒忙就不错了。

用掌灶司永祥师傅的话说,只要这帮小子上班别把蛐蛐带来,别再掉进炒肝锅里去。包包子时候别抽着烟,再把烟灰给包进去,他就谢天谢地了。

干脆,还是让他们闲着吧,也比裹乱惹事的好。

所以实际上,“天兴居”一直都是靠老职工们的自觉性维持着日常经营。特别是厨房里的事儿,关系到店铺的百年声誉,试过几次之后,就谁也不敢让小年轻们插手了。

当然,小年轻们自己也乐得清闲,每天仨小时最忙的时候收收脏碗、抹抹桌子,剩下时间也就抽烟打牌去了。就没一个人,想着跟老师傅学点技术的。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现在,而随着老师傅们一个个退休了,年轻人继续一个个增多。自然干活的自然越来越少,吃饱了混天黑的越来越多。

那么天长日久,全部积累起来的矛盾真到了某种程度上,也就会来一个总爆发了。

而现在恰恰就是这种时刻,因为洗肠子车间的两位老职工刚刚退休,百十斤猪肠子每天清洗和处理的任务没人干了,成了个让人头疼的大难题。

是,老职工们还是有人会干,可是真忙不过来了,至于小年轻们,根本碰都不愿意碰一下。

于是这可就愁坏了白白胖胖,弥勒佛一样的沙亮宝经理。要没了处理好的猪大肠,哪儿能变出一锅锅的炒肝儿来呀。

倘若京城百姓吃不到这一口,那是要叫屈骂娘的呀。真写封信到饮食公司,肯定得挨上级批评。关键是挨批之后还照旧得解决问题,那不就太亏了嘛。

还真是巧了,就在这种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时候,一个受李主任所托的电话,打到了沙经理的办公桌上。

正满头大汗的沙经理一接电话眼睛就亮了。

有两个能干活的小年轻想来这儿当临时工?这不正是想睡觉,就有人给递枕头嘛。

强劳过?那倒不算什么,反正俩小子也不是因为偷进去的。

话说回来,要不是这样有毛病的人,他也不能甘心没有正式编制,还干这种活儿不是?

得,这么着,这事儿就说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