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399章 无所求

重返1977 第399章 无所求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自古以来,国人就把知恩图报这一项,视为做人最重要的操守之一。

那么理所应当,杨耀华的家人,事后是必然要对寿敬方表示一下感谢的。

所以等到杨耀华的身体状况稳定下来,杨家的那些麻烦事儿也都一一捋清。杨卫帆就和他的母亲一起,在秘书韩山的陪同下来到茶食胡同。

他们是特意赶着元旦节前来的。不但备了重礼,带来了一千元诊金,来之前还受了杨耀华的亲口嘱托,想把寿敬方接去,由杨耀华亲自致谢。

只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寿敬方礼数虽然周到,该接待接待,该上茶上茶,但态度却显得有点不近人情。

非但礼物不收,诊金分文不取,也断然拒绝了杨家的盛情邀请。

寿敬方相当固执地表示这件事实非自己之功。他说病患之所以能获救,是古人遗惠,自身积福。杨家的感谢,他心领了,到此为止即可。既不用再言谢,也不要再打扰,只要按当初说好的,杨家不要把此事对外宣扬就好。

总之,几句话就让杨卫帆母子的满腔热情全然消退。之后无论他们怎么劝,寿敬方也只是摇头。

最后被缠磨烦了,寿敬方甚至坦言顾虑,说自己确实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因此历来对所有登门求助的病患皆不取费收礼。这样至少可以算作乐于助人,真有什么牵扯也可解释一二。但无论治的好、治不好,如果他收了任何一个患者的东西,这性质也就变了。他可不愿意授人口实,且毁了多年来的清誉。

这样一来彻底把门堵死,也就促使杨卫帆母子不得不带着所有的东西,悻悻而归。

对这个结果,杨耀华也挺意外,但评价挺高。

他认为富而不骄易,贫而不贪难。寿敬方是个真正的医者,境界颇高。

于是也只说让家人再去问问有什么能为寿敬方做的。真要是人家别无所求,就只有记着这份情谊日后图报了。

但是说实话,杨家其他人可还从没遇到过寿敬方这样淡薄名利的人。对他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可是相当不理解。

私下里商量了一下,除了杨卫帆以外,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不会这么简单。

别忘了,寿敬方为了救杨耀华,可是宣称用了最后一颗仅存的古方丹药啊。那药又确实具有药到病除的神效。这要细究起来,是多么大的代价?

这么一来,他们也就越来越怀疑寿敬方是嫌礼物轻,诊金少。又或是故作姿态另有所图了。

秘书韩山有点自作聪明,他根据寿敬方最后的那几句话,怀疑最大的可能性,是寿敬方想让他们帮忙搞个正规的行医资格,又不好意思明说,才会如此暗示。

而他把这个揣测一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像是这么回事。

结果合计了一下,杨家人达成的共识就是可以出面运作一下这件事。但前提还得让杨卫帆再跑一趟,先问清寿敬方属意哪家医院的好。

为此,被驳了面子的穆迪,自以为掌握了真相,可就有点不高兴了。

冷笑中直埋怨。“哼,我还真没看出来,心眼儿够多的。有什么要求直接说不就完了,干嘛唱高调,装得那么清高……”

其实对这个问题,杨卫国、杨卫疆也差不多跟穆迪一个看法,他们骨子里都带着些特殊家庭的优越感。这倒是难能可贵地再次达成统一战线了。

一个说,“穆阿姨,别生气。小老百姓嘛,办点事儿太难,大概是过去碰得钉子多了,才会有这种心思。您得理解,这就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既想求咱们办事,又怕主动开口求人再被拒绝,所以才想试探一下呗。这不还能抬高身价吗?”

另一个也说。“穆阿姨,这样也好。您想啊,办了这事儿咱就不欠他什么了。要我说,这土大夫就是不懂人情世故和交际。其实他要对咱们客气些,坦白点多好,今后维持住这层关系,常来常往的好处不是更多?我还可以给他介绍其他的首长呢。眼界问题,勉强不得。”

幸好杨卫帆与他们不同,他可是个明白人。以他和寿敬方接触,死活也不相信,这位有真本事的长者会真如他们所想。

所以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先跟洪衍武联系了一下。

也得亏如此,才没有冒犯寿敬方。

因为洪衍武再次确定无疑地告诉他,寿敬方就是这样本色,不喜客套的人,话里绝不会打什么机锋,也真的不图任何报答。劝他还是别自己胡思乱想的好。

而且特别意外的是,杨卫帆从洪衍武的嘴里还知道了另外一件事儿。足以证明这一点。

敢情“参零幺”医院和‘华医研究所’还挺神通广大,不知怎么知道了寿敬方的地址,他们不但刚刚派人登过寿敬方的门。而且都表示不计较家庭成分,愿意把寿敬方调动到他们那里工作。

可无一例外,两家医院最后都遭到了寿敬方的坚定谢绝。甚至寿敬方都不愿意借这个机会,替自己的儿子寿诤争取一下在正规医学院里求学的机会。

要知道,“参零幺”医院可不仅仅是一家“军委直属机关医院”。事实上,它还是最高级别的军医进修学院。在功能上,它与协和医院很相似,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

所以说在这件事上,寿敬方完全有条件借助杨家的力量,或以自己就职为交换,给儿子铺出一条通畅的道路来。

但他没有。

这可不是他傻,不懂变通。

他自己的道理是,医学是人命关天的大学问。如果谁能成为合格的岐黄传人,天资敏悟,饱含兴趣,勤奋苦学,不拘一格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

特别是不拘一格,才是决定一个医者能否在前人的肩膀人更进一步的最终条件。

而相反的,他本人最厌恶的就是教条主义。

以他来看,目前所有的医学院教学都以科班自诩,永远脱离不了呆板和僵化教学的缺陷。军队的医学院更是如此,必须一板一眼,稍和教科书有偏差都不被允许。更不允许学生发出疑问和质疑。

那么他的儿子如果真的成为正规院校生,反倒会因此受到思想上的禁锢。

而真要把医学上的概念学死了,学僵了。这种只知照本宣科的大夫在他看来也就废了。还不如让寿诤就这样蹭课听,反倒能保持了头脑的鲜活与敏感。

说实话,寿敬方对自己的儿子其实是寄予了厚望的。他之所以支持寿诤学西医,其实就是想让寿诤尝试着把华医西医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医学之路。

因此他对寿诤的要求也不同。他要的只是儿子学成真本事,而不是获得世俗人眼中前程和保障。

尤为庆幸的是,在这一点上,寿诤的态度与他高度一致。

寿诤自己都说,虽然缺乏正规系统的训练未免有点可惜。但好在他不学外科,所失有限。

相反的,这种处境对他自身限制却很少,只要感兴趣所有的科目,他都可以去听,可以去研究。而且正因为这种状态,反倒更让他珍惜身边的学习机会。

至于日后,其实寿诤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华医行诊上引入西医的辅助,而不是图谋如何进入正规医院上班。

说实话,寿诤确实做到了“士可贫,然不可穷其志”。

他觉得像寿敬方目前这种状态就挺好。接触的病人多且不分科,又多是经西医诊断过的病人。似乎对他实现理想更有帮助。

当然了,其实洪衍武的心里,早为这个表哥作出了更好的规划。他是绝不会任由寿诤的才华在这种社会体制下被埋没的。只是目前时机未到,还不宜说而已……

反正事儿就是这样的事儿。而经洪衍武这么详细的一解释,杨卫帆也就彻底明白了。回去就一五一十把这一切分说给了家里人。

如此,在事实面前,杨家人才不得不相信寿敬方一点也没有欲擒故纵的意思,是真的对他们无所求。

只是虽然误会搞清楚了。可大多数的人都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以己度人,往往会对自己不理解的事物本能地排斥。

比如说在对寿敬方的看法上,明明是杨家人自己先入为主地抱有市侩的想法,可越是如此,他们就愈加看不得别人的高洁。

于是啧啧称奇之余,穆迪和杨卫国、杨卫疆又都有了怪话。反过来又开始说寿敬方迂腐,不合时宜。笑他是个怪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什么的。

终于,这些话传进了杨耀华的耳朵,一下就惹得这位老将军大怒。为了这事儿,他特意把家人和秘书都叫到了床前,郑重其事地做了一次警告。

他说滴水之恩都应当涌泉相报,何况救命之恩呢?别忘了是寿敬方相救,杨家人才有今天的安乐日子过。所以只要有他在,就不容杨家人忘恩负义,再干出这种“吃饱了骂厨子,念完经打和尚”的混帐事儿来。

杨耀华把话说得很重,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可无论是子女们还是穆迪全被捎带进去了。

一时间,杨家上下战战兢兢,连秘书韩山都变脸色了。不为别的,他们就怕给老爷子气出个好歹来。都还记着医嘱呢,这不等于自己给自己找别扭嘛。

而杨耀华这还不罢休呢。又吩咐杨卫帆元旦务必要把洪衍武请来。

他说引荐之德一样是恩,何况关键时刻没躲着杨家走,还能主动帮忙。足见是真交情。寿敬方是无缘相谢了,总不好因为人家年纪小,就怠慢人家。

就这样,杨家人再没人敢说半句片汤话了。而且即使再不乐意,也得憋心里忍着。

同时,他们也得顺着爸爸的意思,准备在家里接待杨卫帆那位不怎么体面的朋友了。

当然,表面顺服,并不碍背地里的腹诽。特别是穆迪,因为她听说洪衍武不但是洗猪肠子的临时工,还劳教过。

她可是打心里不愿儿子交往上这种朋友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