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491章 饥渴

重返1977 第491章 饥渴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和尹胜喜手下的那些待业青年相比,和郭培基、刘桂仙的两个儿子相比,苏锦和边建功又无疑是超级幸运的。

上班两个多月,苏锦如今在“造寸”已经小有名气,不但带他的老师傅夸他有天赋,基本功扎实。他也得到了一些重要顾客的认可。

像匈牙利大使馆的大使夫人和一个外交女官,和“路透社”的一位驻华记者,还有外交部的两位女干部,自从找他做过衣服,从此就不再让别人做衣服了。

不说别的,整个“造寸”,只有苏锦能把条纹布料,在肩膀和领口对得一丝不差,也只有苏锦能把衣服尺寸裁剪的最为合体,多一寸不多,少一寸不少。

这种精致细腻,恰恰是北方人最缺乏的东西,却没有女顾客不爱的。苏锦自然受到追捧。

而边建功就更是苦尽甘来了。

在结束了司训班两个月培训之后,这小子顺利地考下了车本。到首汽报道后,从8月1日起,这小子也加入守着叫车电话55局5678,坐等顾客上门充大爷的行列。

边建功分到的车是一辆二手“华沙M20”。

说实话,华沙轿车技术含量低且配置水平很差,车窗门锁全部为手动,也没有助力转向和助力刹车,最高级的配置是一个收音机。由于装配工艺差,行驶起来嘎吱嘎吱的异响是必须的。

不过,虽然品质不怎么样,但这时候因为车特别少,顾客对司机都特客气,求爷爷告奶奶。不但请司机喝水抽烟,还有请吃饭的。

因为找着肯拉的出租车可不容易了。真要是事儿多的主儿,又舍不得包车,那肯定得赔笑脸啊。都会变着法挽留,就怕司机不爱等,特热情。

不用说,出租司机的收入那真是高啊。还没干两天呢,边建功就琢磨出来了。这活儿的油水比洪衍武说的只多不少。

而且在当时的国内,轿车本身就是非凡地位的象征,按级别,县长都没有资格配华沙轿车。

边建功每天开车上下班,那落在福儒里邻居们的眼睛里简直牛大了。这让边大妈足足一个礼拜乐得张不开眼睛缝儿。

所以如今看着家人以几为荣的样子,再看看街头这番人头攒动,许多年轻人无所事事的景象,苏锦和边建功心里不但侥幸。更是加深了对洪衍武的感激之情。

好在洪衍武也跟他们真不客气,明显没拿他们当外人。

苏锦不用说了,他的手艺最管用。王蕴琳送“糖心儿”的那块料子,洪衍武登门请苏锦代劳制衣。

而边建功开的车,洪衍武也免费用了一次,他带着陈力泉和“糖心儿”坐上车,一起去了趟颐和园。

这两件事总算是让苏锦和边建功心里舒服些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对曾经给予自己莫大帮助的人,反倒怕对方不给自己回报的机会。

说完了四十万人的艰难生存现状对经济制度变革的促进作用,接下来还得谈谈这四十万人对经济消费的直接提升。

1979年的京城,每天似乎都是从拥挤中开始的。

在公交车站,在地铁站台,在百货商店……以至于连买早点也是人满为患。

因为只要这些待业青年每天照旧无事可做,那就少不了要结伴上街。

而上街往往就要花钱,哪怕是二分钱的大碗茶,五分钱的汽车票,一毛钱的榨菜面,或是一毛五分钱的电影票……只要兜里有,这些最基础的消费是免不了的。

还别看这些返城的知识青年多无职业,但他们的父母是有职业的。于是能满足他们精神匮乏和肠胃饥渴的电影院和餐馆,就分别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1979年夏季的电影票房呈现史无前例的飞速增长,让京城的任何一家影院都变得繁忙无比。

而为了尽量多的接待观众,各家影院都根据自身条件增加了放映场次。

无论周末还是工作日,从早起来九点,有时候八点场,一直到晚上十二点。一共要放上十二场到十三场,中间机器基本没有什么休息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惊险样式影片《保密局的枪声》足足吸引了六亿人次的观众先后走进影院。这部影片也成为了在武打动作片《少林寺》上映前,国产电影的一个票房标杆。

虽然这其中,待业青年的票房贡献没有人统计过具体数字,但场场爆满的本质现象却完全可以说明一切。

因为在这个绝对划一的年代,有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在上班时间去电影院的。

同样的道理,餐馆里也是一样。

1979年,相声演员高英培和范振钰一起录制了一部名曰《不正之风》的相声作品。

在这部具有现实讽刺意义的相声作品中,作者将拉关系、加塞儿,只为了买两张油饼儿的事儿,冠以不正之风的帽子。

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上纲上线。但从这段相声可以确定的一个现实是,在七十年代末,上餐馆里吃饭需要排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用说,这一点也要归咎于大量返城的知青的头上。

而明证就是知名的大饭庄尚可得到较安逸的就餐环境。但越小的饭馆人就越多,炒饼、榨菜面的销量骤增,人多餐馆少的现象彻底成了时代标志。

对洪衍武而言,这两种社会情况的影响是有好有坏。

糟糕的是,他在外边吃饭变难了。

他常去的家门口的“新光饭馆”一样变得人满为患,就连认识人也没用。因为排队的人都站在吃饭人身后,踩着凳子腿上的横梁。

这种情况,很难给他安插座位。

而与他相比,“新光饭馆”的前堂后厨怨气更大,无论是服务员还是大师傅,都对工作舒适度的斗转直下大为不满,每天都是骂骂咧咧的。

这种气性自然都转到了顾客头上,可即使这样也绝对没有人对饭馆的环境有任何挑剔。

因为这年头,人的概念吃饭就是吃饭。就连对饭馆的大蓝边碗和勺子,所有餐具都带伤,一不留神就能伤了嘴也不敢挑剔半句。

当然,乘车、洗澡、买东西也同样受此影响。在京城里,第一次让人感到了人口突然爆炸带来的为难。似乎就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紧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