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530章 招待会

重返1977 第530章 招待会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1979年的京城9月,如果形容起来,拿去年造成轰动影响的那部话剧名字——《于无声处》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的。

因为社会的政治层面、精神层面和民生层面,处处都在改变,但处处又都变得悄无声息。丝毫不费力就被人们所接受了,似乎原本就该如此。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状态,当然是从1976年至今持续变革、变化带来的效果。

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老百姓的思想和眼界都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越来越开阔,大家对生活里出现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先说政治层面上。

这个月最意义重大的事儿,是9月13日第五届全国高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将“运动”中成立的“革委会”取缔。

同时却恢复了在“运动”中被取消的“人代常委会”。彻底让国家的治理恢复了正常,并消除了一切畸形年代的痕迹。

其次,精神层面上,从国家到民间,都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做为主流。

上层的表现是在“伟人”的领导下,大家都把关注点盯在了南方。

“办一个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绝不是一句空话,本着全力发展国民经济的基调,这件事开始了紧密的讨论,在实干派的极力筹措下,一步步开始落实到实处。

而民间的愿望和需求更多是通过具体的影像和声音来表达的。

如新影厂拍摄的纪录片《美的心愿》登上了大银幕和电视机荧屏。

这部纪录片把人们长期以来封存内心的对美的追求重新拾起。肯定了人们追求外在美行为是正常需求。让“臭美”这个词儿在理论观点上,成为了过去式。

另外,影片《甜蜜的事业》里也首度出现了男追女跑的慢镜头,让心灵荒芜已久的国人欣喜不已。

而那开朗、明亮、感染力强的影片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迅速传唱流行,歌剧演员于淑珍在电声配乐下的歌声显得格外浪漫、亲切,受到所有年轻人由衷的喜爱。

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整体氛围下,杨卫帆和苏晓明受“伟人”相邀,在“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国庆招待会上又添了一把火,演唱了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说实话,我国尽管有“逢五一小庆,逢十一大庆”的惯例,而且这一年的国庆还是建国三十周年的日子。但在这个历史转折初期,由于我国百废待举,国家领导人们都有许多比国庆庆典更重要的事在忙碌。

因此这一年国家既没有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也没有组织群众在**广场举行游行活动。只按照惯例于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一个的招待会,由国家领导人出席,和四千名我国各族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五大洲的外国朋友见个面。

随后的安排,是于10月1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再为群众开办一场有游艺、舞会、杂耍、戏剧、电影、曲艺、木偶戏、体育表演和书法、绘画试笔的联欢会就可以了。

应该说,这种庆祝形式相当节俭、朴素,却没能满足大部分参会人员的心理预期值。像9月30日当晚,参加与会的人员就兴致寥寥,谁也没有期待招待会有什么亮点。

当天从领导人讲话到乐团奏起《团结友谊进行曲》的过程里,整个与会程序一直都在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掌声虽然热烈,却真的有点缺乏情绪,走过场的意思。

可偏偏随后杨卫帆和苏晓明一开始演唱这首新歌,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立刻使全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人们都情不自禁跟着节拍拍起巴掌来。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说,这首歌确实好听。

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节奏明快,男女对唱的表演形式又相当活泼。让每个人都产生了朗朗上口、轻松愉快的感受。就是在座的外国人听不懂歌词,也同样被深深吸引。

其次是应时应景,这一年是七十年代末的最后一年。

歌词里“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的理想和抱负。不仅表现了年轻人对祖国的深切希望,也充分展现出 20 世纪八十年代新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十分贴切、巧妙。

而最重要的是,歌曲内容正好符合了国家上层的心思。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的未来,无疑是国家领导人正在努力着手的,也是最期盼的。

像那句“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不但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上下团结一心,发展祖国、实现四化的决心。也有令人欢欣鼓舞的宣传效果。

这样的歌曲简直是唱到人心里去,唱到亿万人心里去,也唱到了领导人的心里去。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共鸣,不使人激动,不大获好评呢?

果然,歌曲演唱完毕后,掌声雷动,大家都为这首不曾听过的新歌竭尽全力的鼓掌。

“伟人”甚至说,“很多年了,我都没听到这么欢快的歌声。这是真情!是迎接新时代的第一首歌!”

于是乎,杨卫帆和苏晓明凭借这一首歌一鸣惊人,彻底火了,紫了。

在当天招待会结束时,他们不但临时应要求再次演唱一遍。第二天晚上的联欢会也再次加演了一场。

在此后,这一首歌不但一下子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开来,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而且还因主题新颖,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乐性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1979年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另外,国家唱片总公司、广州太平洋音像公司,主动找上门来,为杨卫帆和苏晓明两个人录制了《大海的歌》、《杨卫帆、苏晓明独唱歌曲选》。

即使在当年录音机尚未普及,一盘磁带售价高达六块三毛,六块五毛钱的情况下,这两张专辑最终在全国销售都分别超过了五十万盘磁带。

这就使得他们毫无争议地一跃成为当年少数,能出畅销个人专辑的年轻歌手。成了当年音乐杂志上占据主要版面的风云人物。即使是被称为国内“通俗歌曲引领者”和“第一组合”也并不夸张。

至于其后,他们名气发酵带来的好处,那就更多了。

比如说,“海防”主动给杨卫帆和苏晓明立功受奖,再次提高了他们的待遇,杨卫帆成了副师级。苏晓明也成了副团级。

这也就意味着,苏晓明终于有了坐吉普车的权力,杨卫帆则拥有了自己的警卫员,这种火速的蹿升,着实令团里的同行们眼红。

另外,因为入了“伟人”的法眼,“龙颜大悦”下,杨耀华的处境居然有了出乎意料的好转。

“伟人”的一句“人老了,但还要发挥作用”的指示结束了杨耀华“居家养病”的状态,不但让他在国防部做海军方面的业务顾问,同时还就任“军事研究科学院”的副政委。

固然跟以前的实权职务不能相比,但这种闲职荣养至少也表明了一种趋势。杨家就像开花的老树一样,又有了再度荣光焕发的机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