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21章 婚姻大事

重返1977 第621章 婚姻大事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走到了八十年代初,作为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作为上山下乡的一代人,从年龄上来讲,都已经到了该成家的年龄。

甚至作为年岁最大的“老三届”的那批人,在“晚婚晚育”的号召下,已经被耽搁得很迟了。

而如果把“成家立业”作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主要标志的话,就当下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通过这几年的时间,大多数知青已经返了城。返城之后呢,要么上了班,要么干了个体。

那么“业”不管好坏,都已经算“立”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考虑下一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只是这一代人,正因为是人口数量疯狂“爆炸”的一代人。那么从生到死,他们的人生就不得不面对所有因同龄人过多而引发的困境和难题。每一个人生重要环节,都注定会成为让他们感到为难的严苛考验。

结婚这件事对他们而言也不例外,同样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难题。

首先结婚得有人,就是“对象”,成家的另一半。

可当年的人满脑子都是革命热情,社会传统也一直把“搞对象”等同于“耍流氓”,所以那些大男大女普遍对这种事儿没经验。

同时因为年岁都大了,少男少女朦胧已经没有了,目的就是要成家,过日子。时间便显得很急迫。他们怎么能不手忙脚乱呢?

说白了,谁都知道周围的“窗户纸”很多,可难题是怎么找着“窗户”,又到底该“捅”哪个“窗户”。

其实“找窗户”这一步倒还好解决一些。当时虽然没有互联网,没有QQ,没有手机,可有亲戚朋友给介绍啊。

正因为是普遍现象,谁家恨不得都有单着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社会上保媒拉纤的情况开始增多。各个单位一下班,都是急茬去“约”的。

就是最后一步,到底该选谁,成了最大的障碍。

当时的人可没有今天的观念,对婚姻这件事那是慎重又慎重。虽然法律上能离婚了,可这个问题社会上诟病、非议颇多,没人觉得有了“后悔药”,可以随便来。大家还是把婚姻当成“一锤子”买卖,该挑剔还挑剔。

在这方面,如果两个自身条件差点的人凑在一起,反倒会好办一些。因为基本上都有自知之明,这就能比较务实地彼此迁就,你让一步我退一步,好事也就成了。

怕就怕没有自知之明的,或是个人条件真不错的主儿,那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拒绝理由可就多了去了。

比如女的挑男的。

“这人精神被污染了,对报纸上的英雄事迹竟然无动于衷”、“居然不知道舒婷是谁,她的诗一首都没读过”、“他还没长大成人呢,老跟他侄子一起看动画片”、“他爸妈爱打麻将,那是好人玩儿的东西吗?那是赌博”、“刘文正的歌儿多棒,他根本不爱听男人的歌儿”,等等。

像男的挑女的也一样。

“长得挺漂亮,可老嫌我工作服脏。太事儿,工人的工作服,能不脏吗?”、“这个够浪漫,可太爱跳舞,现在正严查呢,别为这个再给我抓起来”、“她虽然脾气好,可有五个哥哥呢,真以后两口子拌嘴,挨个都找来,谁受得了”、“这是个自命不凡的人,以干部子女自居,轻视工农”,“那个真是自来熟,见面就问我有没有海外关系,你找我这人还是找海外关系啊?”

用这种标准下来,哪儿就那么好碰上合适的呀?恐怕不把自己挑成根儿蔫儿叶儿黄的“搓堆儿菜”,是不会醒悟的。

其次,成家需要钱,这在刚一改革开放时,也是很尖锐的问题。

时代确实变了,这不像“运动”的时候,两个铺盖卷往一处一搁,就算成了家。没有人笑话,没有攀比。

尽管此时社会对家用电器的追捧还没到最**,最凶猛的时候,但电视已经敲开了人们的**大门,成为了最引人向往的物品。特别是彩电,那是让任何人见到都走不动道儿的东西。

现在的人又都有一种补偿心理,谁不希望自己婚事上办得体面一些啊?也算是给亏了本儿的青春多少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要从实际出发却不现实。八十年代初,一般工人工资从四十一块五涨到六十多块,看似逐渐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可奋斗一年也只能攒几百块。与外面的风吹来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品一比,立刻就萎靡了。这就对一般阶层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困窘。

当然,高档家电暂时买不起还可以等,大不了日后两口子攒钱慢慢买。但家具却是先得置办的必备品啊。

尽管备齐多少条“腿儿”,姑娘才肯出嫁这种事儿,听起来极具小市民的俗气。

可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插队知青回到京城,好不容易成个家。女方想要,男方想置,一辈子结一次婚,实在无可厚非。

要和今天动辄花父母的钱充排场,买房子比起来。那时用自己节衣缩食攒下的钱安一个小家,实在是既硬气又悲壮。

当下流行的颜色是地板黄,必备的家具中除了酒柜,还多了沙发。由于家具照样要票,所以很多人请木匠做。街道边,马路空场到处能看见木匠干活。

而许多心灵手巧的人因为资金有限,甚至自己动手做。他们用一些弹簧和海绵就能弄出一对露着扶手的简易沙发来。再蒙上块“上山猛虎”或是“迎客松”图案的线毯,看着也挺是样儿。

但无论再怎么省,大数上还是得自己掏。

由于上班没几年的人积蓄很有限,再加上当时家庭孩子多是普遍现状,兄弟姐妹都要结婚,能指望父母多少?

那么不少人就得为结婚欠账,拉饥荒了。

最后,除了人和钱,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存在,缺房。

如果说没有“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找,缺钱可以借、可以凑、然后想办法慢慢还,但缺了房可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于是从“结婚潮”来临,各单位房管部门的头儿就开始遭遇冰火两重天,既有人向他们赔笑脸,也有人骂他们,甚至情绪激动的时候还有人打他们。

有的家庭也因为这件事大吵不休,亲人反目。还有人因为盖小房和邻居大打出手的。

总之,房子的重要程度和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着。

至于具体说到水清和洪衍文身上呢,从结婚需求上来讲,他们俩完全可以与“老三届”相提并论。

他们都是六九届知青,今年都二十六了,年龄上比“老三届”好不到哪儿去。他们的家人为他们着急也再所难免。

要是说各自的条件呢,两个人还都不错。

全是大学生不说,一个出水芙蓉,一个仪表堂堂。

水清的收入比普通人能高出近一倍去,洪衍文是家里有厚实底子。

房子上水清有点居于劣势,因为任何单位都是优先照顾男职工。可她要真能找个单位同事结婚,双职工也就成了优势。何况再怎么说“北极熊”也比那些根本没有职工住房的单位强不是?

洪家就不用说了,好几十间房子空着呢,怎么也能给洪衍文一个自成一套的院子啊。

说真的,要不是洪衍文和水清从小一起长大,街坊邻居做了这么久,可彼此见面谁都没有一点那个意思,他们俩从各方面来讲到是挺合适的。

事实上也并不是没人想促成这件事,七七年,当俩人先后考上大学回城后,就有好几个邻居半开玩笑地说起过。

可两家人一来都清楚邻居做亲家是非多,本不爱找这个麻烦。二来各自问过孩子,水清和洪衍文满口都是先顾学业,全都摇脑袋,这事儿也就再没提过。

所以从这一点上也就看出来了,许多事大多数人看好也不行,什么都是个缘分。

这两个人恐怕正是因为读的书太多了,在情感上是绝对的理想主义者,远比他人要细腻、敏感、独特。要是不能找个情投意合,让自己真正心动的对象,以他们的性情,恐怕宁可不结婚也不会将就的。

另外,哪怕在他们各自家人眼里,这俩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水清因为带着水晓影,一切都以孩子为主。现实情况里,她不但需要考虑晓影的感受,也不想婚后生子,这一点绝对会让大部分男人望而却步。

虽然她在“北极熊”又有了“厂花”之名,可以当时人们的观念和伦理角度出发,又有几个男人肯为别人的孩子付出这么大的牺牲呢?

而洪衍文也正处于感情受伤,事业受阻,被二次发配的状态。如今正偏安于房山县城之内,暂时闭门读书以解苦闷。他这种情况又怎么和京城里的姑娘谈恋爱呢?

反过来,按照当下普遍的观念,他既明知自己迟早回京,自然也不会招惹身边的姑娘,或是承接别人的温柔之情。

所以说,无论水清还是洪衍文,他们现在的状态要想解决个人问题,恐怕还且有的磨,且有的等呢。

可世上的事儿就是这么绝,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水婶为水清的事儿怎么着急先抛开不论,突如其来的一个意外却让洪家全体大跌眼镜。

洪衍文居然真的要结婚了。而且还就是那个仇家的女儿,许崇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