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27章 成绩斐然

重返1977 第627章 成绩斐然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1980年,绝对是改革开放历程里成绩斐然的一年。

因为在这一年结束的时候,不管是国家的经济发展上,还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显着改善。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交出了一份称得上激动人心的成绩表。

本年度,全国粮食产量达到3.2亿吨,这是建国后第二个粮食高产年。棉花,油料产量均创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农民的收入普遍提高,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责任制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另外,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37.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3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 6.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 5.93亿美元。地方财政收入51.29亿元。

全年客商直接投资企业签约3项,协议外资金额2062.4万美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28.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亿美元。

职工平均每人年收入501.4元,生活费支出490.4 元,恩格尔系数55.3%。农民年纯收入308.1元,生活费支出256.8元,恩格尔系数54.6%。

如果说,这些数据看起来还是太过空泛,让人难以有切身之感的话。那么在翻到新的一页之后,咱们只要通过各个角度观察一下1981年的京城,就能很容易看出上一年,改革开放三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了。

1981年的京城街头,显得平静安详。

人们的穿着越来越鲜艳,衣服的颜色已经脱离了蓝色绿色灰色的范畴,变得五颜六色。“绿帽子”已不再是国人的最爱。

至于爱美的女性,发式更是多种多样。除了烫发以外,已婚妇女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是单燕式、双燕式、花瓣式,中年妇女主要是海燕式、自然刘海式,大姑娘主要是童花式、荷叶式。

书店里,售卖的读物不单有越来越多开禁的外国小说、世界名着,还有越来越多的杂志、画刊。

比如说上一年创刊的《奥秘》,这是一本以介绍新知识和探索未来世界为主的科学杂志,每月出版,售价2角。在创刊第一年,发行量就超过50万册。

还有本年度刚刚创刊的《作品与争鸣》。这本文学杂志,仅因其名字中的“争鸣”二字就一炮打响,成了许多人都来问津的热门读物。

电影院里自不用说,仍旧是人头簇拥的地方。但也确实值得人们来凑这个热闹。

因为放映的电影选择变多了,不再是全城只放映一两部电影。至少会有开禁的老片、新拍摄的国产片和引进的译制片同期上映。

只要肯跑遍全城,这一天可以看到好几部风格种类不同的片子。

比如当下的热门电影,就是开禁的国产老片《英雄虎胆》、张瑜、郭凯敏再次合作的国产新片《小街》和刚引进的德国电影《英俊少年》。

如果再走进商店里,能发现商品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像副食店里,鸡蛋已经不再限量供应,豆制品同样变多了。

甚至人们已经对常年吃的三级酱油已经有点不知足了,大家抱怨和询问最多的,就是哪儿能买到好一点的酱油。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们居然开始挑肥拣瘦了。不是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了。

这里用到这个词儿,真的是指它的本意。在买肉上,人们消费升级了,不是所有人都爱肥肉了。还能有什么比这一点更能说明物质生活的好转呢?

百货公司里也一样,时髦服装多了一种弹力尼龙女衫,热卖的饰品是最新推出的铝制的发卡,化妆品的种类增多了数种。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得说家电柜台,那是人们蜂拥而至,从早到晚都会紧紧包围的场所。

因为无论彩色电视机里的影像画面,还是录音机里杨卫帆和苏晓明的新歌《金梭和银梭》,都是围拢观众的天然广告。

还有旅游景点里,除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多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内游客。

在北海和故宫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结伴来观光旅游。许多人都开始拿起照相机,把镜头对准美好的生活。

**广场往往是来京游客必定要去的地方。

在广场边界的地方,居然出现了进京农民的手推车。这些脑子活泛的人,已经敢于偷摸着向游人兜售“心里美”萝卜了。

而离那不远的故宫午门前,停着一辆黑亮亮的轿车。这是这里的照相点用来吸引顾客的道具。

尤为别具一格的是,汽车前面不远处还立着一块纸牌子,写明“在不影响我处工作的情况下,观众使用车辆一次,收费两角”。

此外,这里还推出了快速冲印的的服务。只要肯多付钱,游客们便可尽快看到他们在底片上的形象。

如果这还不够,有人想看看更有京城特色的生活情景,那就得就钻进那些多如牛毛的小胡同里。

因为那些消失了多年的小贩,他们已经重新回来了。照旧像过去那样以挑担、提篮、推车的方式流动于大小胡同之中,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如剃头的、磨刀磨剪子的、补锅的、修理雨伞的、卖吃食的、卖玩具的、蹦爆米花的……

当然,他们也依旧采取货声的形式来吸引人们注意,招徕顾客,这就是京城特有的叫卖货声。

“磨剪子嘞,锵菜刀!”

“江米年糕、蜂糕、艾窝窝咧!”

“葫芦,大糖葫芦,将蘸得!”

“哎,烤白薯哇,热乎呃”

“哎,萝卜赛梨咧,辣了换呃”

甭管是合辙压韵的吆喝词,还是手里的那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在京城百姓的耳中,分外的亲切,分外的悦耳。

是的,这一切足以证实,我们的国家确实大变样了,无论文化和经济,该得到恢复的恢复,该向前奔跑的奔跑。

完全不要怀疑我们的未来,这种开放的势头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带着惯性的。政策只能越放越开,生活也会越变越好。1981年照样儿,我们还会是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大步挺进。

果不其然,一月份陆续出台的政策就让人不能不感到心潮澎湃。

1 月7 日,京城至纽约的航空线通航,这是国家民航通往北美洲的第一条航线。

1 月13日,上层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并决定首先在京、津、沪、辽,四地试行《办法》。

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国留学之路被打通。国内就此兴起了出国热潮,托福考试也随之升温。

1 月16日,国务院通过《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起,发行国库券。

这无论哪一样,都在表明我们的人民面前,呈现出更多的选择和奋斗方向。我们随着国家一起在前行。

但实话实说,也不是没有副作用的,那就是随着选择增多,人们也就需要耗费越来越多的选择成本了。

这不但包括金钱、精力、时间,有时候付出或放弃的,还包括人的情感和其他机会。

所以即使达成自己的目的,许多人所得也未必及得上他们所失去的,更不敢确定,自己做出的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而若以成败论英雄,那失败者就更无须提了。

要说天下间唯一一个能幸免于这种困扰的人,大概也就是咱们独一无二的洪三爷了。这一点就连操持国运的“伟人”也比不了。

正因为不惑,洪衍武一边死心塌地干着本职工作,一边神出鬼没过着二道贩子的生活。外加乐此不疲地替洪衍文张罗大事小情,等于同时享受着三种人生乐趣。

也正因为他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同时也很清楚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哪怕这么忙道,通过合理的运筹帷幄,他也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付的妥妥当当。

不但一点没出纰漏,反倒处处见彩儿。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还真算得上是一位超人了。

比如工作上,这个时节,食堂工作重点主要就是春节前的“新年大会餐”。

“北极熊”不缺物资,满可以敞开供应。食堂在做菜上不愁。

但关键厂领导有了新要求,说既然进入新时期,就别总千篇一律了,希望行政科能把这次新年大会餐办得有新意些。

这样,难就难在怎么推陈出新上了。

于是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行政科长就叫上几个炊事长来合计。可讨论了不少次,谁也没好主意,最后逼得没辙,也就只能把所有行政科的人聚集在一块想主意。

没想到虽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但这个理儿其实很有局限性。

因为人和人其实真的不一样,术业有专攻。要真是皮匠,打死他也解决不了军国大事。

所谓的创新必须得建立在丰富知识和见识的基础上。光靠拍脑袋,除了满头的大包,是创造不出其东西的。近百号人聚在一起除了大眼瞪小眼,谁都想不出点子来。

好在“皮匠”里面还真藏着个“诸葛亮”呢。

就在大家愁眉苦脸之际,洪衍武不忍同事们苦熬着下不了班儿,不得已站出来说话了。结果他出的主意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难题,又冒了一泡儿。

怎么着啊?敢情他的意思是从菜肴的名目上下手。就像今天的商务宴请似的,承办人往往会给普通的菜肴取几个非凡的菜名,来取悦上级领导。

这方面洪衍武可见得多了,也没费什么劲,就给大师傅们初步拟好的菜单配上了新名目。

像玉兰片烧年糕,他改成了“节节高”。酱猪蹄儿,他叫“携手并进”,干炸丸子,他叫“团团圆圆”,红烧鱼块他叫“新春愉快(鱼块)”,萝卜炖羊肉,他叫“喜气洋洋(羊)”。清蒸狮子头,他叫“一团和气”,最后还有一整只烧鸡,他给起名叫“名(鸣)扬天下”。

好家伙,这些菜名可是又贴切,又吉利,又进取,又有趣啊。

尤其是最后一个,恰逢辛酉年是鸡年,绝对应节应景啊。还能体现出“北极熊”的实力和声誉。

这样他一说完,不但立刻就得了全体食堂职工的一致叫好声,行政科长和几个炊事长的眼睛也齐齐亮了。大家无不觉得这主意真高明,肯定能让领导满意。

而这还不算呢。洪衍武这小子是这样,人家越捧他吧他就来劲。就这几下巴掌和喝彩,居然刺激了他的脑细胞,竟让他又冒出了一个绝妙主意来。

他提议说,“咱们厂里常年做山楂罐头,那么山楂和糖都是现成的。我的意思是能不能跟厂里商量商量,批一些下来,然后咱们再找几个串糖葫芦的来,就让他们用厂里的东西串糖葫芦。会餐的同时发给职工们,就当餐后甜食了,不爱吃的也能带回去给孩子。名目可以叫“红红火火”。既喜庆又好吃,这样所费也不多……”

嘿,要知道,这年头做小生意的还少,糖葫芦还没那么好买呢。大家都是心向往之,当然又是全体通过啊。

而这喜得行政科长都不知怎么高兴好了,脱口而出几个“好”二字。然后会议一结束,他就把洪衍武留下了,提出想要调他进行政科办公室工作。

只是他完全没有想到,洪衍武志不在此,居然谢绝了。

任凭他怎么劝说,这小子非说“我就喜欢在厨房干,不爱待办公室。领导赏识很我感谢,但我能力有限,就有点小聪明,还是别给领导添麻烦了。”

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儿不甜啊。人家真不乐意还能怎么办呢?

尽管失望,行政科长也就只好让洪衍武好好再想想,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了。

至于“不识抬举”的洪衍武,他可不怕领导生气,给自己穿小鞋。

因为这行政科长本身也是大食堂里干出来的。人长得胖乎乎的,就跟弥勒佛似的。还特别爱开玩笑,在厂里人缘顶好,肯定没这么小心眼。

而且说来也挺有意思,正因为行政科长此时还年轻,没剃光头。洪衍武一开始并没认出来他是谁。

后来么,越看越眼熟,洪衍武才想起这位爷,敢情是日后天天在电视上念叨“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李存鑫。

他后来又拜了个官派相声演员为师,演过不少小品、电视剧。

就像某位底层爬上来的相声演员所说的,“相声界门槛低,好多别的行里混不下去的都来干这个了,其中以厨子居多”这话,大致影射的就是他。

能在这儿遇到,还是自己的领导。说实话,这倒真是挺让洪衍武感到意外的。

不过真论起来,这也不算什么,“北极熊”确实藏龙卧虎。

像另一个姓孟的相声演员,还是箱子组的“季节工”呢。连派评书的唯一继承人,此时也在“北极熊”车间里干活呢。

生活之奇妙,命运之有趣,且够人琢磨的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