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45章 东伙

重返1977 第645章 东伙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命运的神奇是凡人难以估量的。

洪衍武做梦也没想到,在“北极熊”看门的李大爷竟然是自家的旧识。而且看那意思,竟然早就跟洪家有过雇佣关系。

于是当天下午的计划就彻底打乱了。

连院门都没进,在李大爷的迫切要求下,洪衍武直接带着他掉头回了洪家。

李大爷还特讲究,沿途非得买了些果子,还跟小贩买了点香椿,算是登门礼物。连洪衍武掏钱都不让,非坚持要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接下来果不其然,真是老熟人。

当李大爷一进洪家的门,洪禄承和王蕴琳都是刚站起身来就愣住了,他们的表情就跟李大爷看见洪家的院子时表情差不多。

李大爷不免有点伤感地说了一句,“怎么,您们不认识我了?也是,人老了。您们再仔细看看,一别二十多年了……”

可没想到洪禄承虽然有点结结巴巴,却马上就叫出了他的名字。

“怎,怎么不认得?你,你是李福。”

王蕴琳被这么一提醒也认了出来。“是,你是李福。这么多年没见面,我都不敢认了。”

这下李大爷兴奋了,尤为激动地上前一步。

“是我,我来看看您们。东家,太太,您们还叫我‘大福子’就行。您们近些年可好啊?我,我还是给您们磕一个吧……”

说着,老头儿眼睛一冲动就躬身要拜。幸好洪禄承眼明手快,一把给扶住了。

“别,什么磕头,这都什么年代的事儿了?”

王蕴琳也说,“是,咱们现在可不是东伙关系了。以后啊,就当亲戚朋友处。咱还是用‘老李’、‘老洪’这样的称呼吧。”

“不敢不敢……”

“哎呀,老李,你就别客气了。来,快坐下,咱们慢慢聊。瞧你这头发白的,你还比我小两岁呢……”

洪禄承主动拉过人来,跟着面冲站在一边的洪衍武催促上了。

“老三,这么没眼力见儿?还不快给你李大叔沏茶去。”

“哎”,随着洪衍武应了一声,颠儿颠儿去了,李大爷这就变成李大叔了。

这一天,李福和洪禄承、王蕴琳一直聊着过去的事儿,就连晚饭都是在洪家吃的。

他可是头一次吃到王蕴琳亲自下厨做的菜。那真是高兴得满面生光,完全能看出有多么荣幸。

而从旁侧听中,洪衍武也大概其搞清了这位李大叔和洪家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敢情李福是河北饶阳县人,从十四岁起进京找饭辙,就被老乡介绍在“衍美楼”学徒。

他进店的同时,其实也是洪禄承跟着父亲学买卖的时候。

按洪家的规矩,吃饭时是“东伙同桌,别无二致”。由于他们俩吃饭座位挨在了一起,彼此年纪又相差不多,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别人就要亲近一些。

时间一长,洪禄承发现李福特别的勤奋好学,觉得他有灵性。就更爱跟他聊天了。不但鼓励他多学多问,告诉他“艺不压身”的道理。有了闲暇,还会教李福认几个字。

后来李福老家那头,又意外失火烧了房子,父母托人带话给李福让他筹点钱。洪禄承知道学徒是没有收入的,便从自己的月钱里拿出十块钱救济他,解了他家里的一时之难。俩人因此也就有了一份恩义之情。

就这样,等到洪禄承能代父亲处理一些店铺常务的时候,李福也成了“衍美楼”的一名堂倌儿。

再后来,1937年,洪禄承带着妻子“逃反”被迫离京。而这八年之中,李福娶了老家给说的媳妇,还继续在“衍美楼”兢兢业业埋头苦干。

他没忘了洪禄承的叮嘱,不但在内堂外堂的业务上精益求精,还把“茶房”的本事学到了手,逐渐就成了“衍美楼”除了后厨,哪儿都玩儿的转的大拿了。

要知道,老京城有讲儿,庄馆三宝“厨工、跑堂、茶房”,那不是白叫的。

在拉住顾客,留住顾客上,后两样的重要性并不比能做出一手好菜的厨师差多少。

一个能干的跑堂,腿脚麻利,一只手可拿、端三个装满热菜的盘子。眼睛尖、记性好,客人来过一次,第二次就能认识。并具有能将本店菜名和售价倒背如流,靠心算来结账的本事。

而茶房除了为客人上手巾把儿,添茶倒水之外,还得负责制作各式茶点。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京城婚丧嫁娶风俗礼节,以便协助来饭庄办婚丧事的客人招待亲友。

因而当年客人专门喜欢把上规模的宴请到某某饭庄举办,除了菜品质量上有要求,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图得跑堂的周到服务和茶房的懂礼节。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旦跑堂的或茶饭干出名气来了,他们要是辞职,就能让饭庄子损失一批吃主儿,而且他再到了哪处庄馆,这些老主顾就能跟到哪儿。

这种忠诚度哪怕今天明星的“铁粉”也做不到,否则明星开的餐馆也不会黄那么多对不对?

这是什么?这就是非常的个人魅力。

像过去京城“八大楼”之一,“新丰楼”出身的“堂头儿”栾学堂就是典型代表。他一出走,把“新丰楼”拉躺下一半儿。

所以像李福这样难得的多面手儿,不但是“衍美楼”离不开的骨干精英,也是各家庄馆争抢聘请,变着法儿想挖走的人才。完全可以说,这事关一家“老字号”的买卖兴衰。

但就是在日伪政府刻意打压洪家产业的八年里,李福因为记得洪禄承的好儿,念着洪家的厚待,难能可贵保持了一颗忠心,与洪家同甘共苦。

他不但没因别家开出的高薪跳槽离去,还变着法儿的拉住客人,帮洪家尽心竭力地维系买卖。

这就使得“衍美楼”成了洪禄承回京接手时,为数不多的账上尚有盈利的店铺。于是洪禄承为此也把李福提拔到了“堂头儿”的位置上。

应该说,这完全可以算作旧京商界里难得的佳话了。而东伙如此齐心,他们各自又都是三十岁左右正当年,满可以大展拳脚把老铺中兴,干出一番新气象来。

可惜还是生不逢时,无论是之后的内战导致的物价飞涨、食材紧缺,还是之后统购统销的物资控制政策,以及弥漫全社会的勤俭朴素新风尚,都让洪家的买卖步步维艰,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而最后,在无可逆转的时局下,两个人的东伙关系走到了不得不终结的一天。

1955年,作为洪家最后离开的伙计,是李福亲自锁上了衍美楼的大门,并把钥匙交给洪禄承的。当时,就连洪家的老宅也已经腾给街道了。

在这里得额外提一句,过去的买卖人都是迫于生计才远走他乡的。所谓“故土难离”嘛,人走千里万里,那根儿还是跟家里的老坟地连着呢。所以这就有了另一个规律“落叶归根”。

也就是说,各地来京讨生活的人无论最后挣了多少钱,总要回老家养老的。

像旧京买卖行里通常情况是,不同地方的人聚集成势,把持不同的行业。但任何买卖铺户,外地雇员也都要住在店里,每年只有年假可以回老家跟亲属短暂团聚。娶了老婆也是要留在家乡带孩子照顾公婆的。

这点哪怕是有身份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他们的生活都由学徒照顾。这要是一家人真正能团聚在一起,也只有等到正式辞工荣养的那一天了。

这种情况下,李福觉得在留在京城实在没什么意思了。他又听说家里分了地,就打算安心务农了。因此就拒绝了政府的工作安置,带着洪家给的安置费和积蓄回到了老家和家人团聚。

可偏偏李福出来学徒的时候就小,回家的时候才三十多岁。正是壮年的他既在乡下待不踏实,也不会干农活。他怎么待着都不适应。最后把挣来的钱,留给家里盖房,自己一人儿又跑回京城来了。

他当然知道京城已经没私人的买卖铺户了。想的是找份工作好好过日子。可这时候他要让政府给安排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也就只能靠着打散工活着。

对洪家他没多打听,他怕给人家添麻烦,又觉得眼下丢人,想得是混好了再见面不晚。

只是后面的日子,又怎能好的起来?

到了“运动”时期,说实话李福已经熬不住了,他特想回老家去。但命运偏偏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不但他回不去了,连他老婆也跑到京城来找他来了。

说起来都是因为他当初回乡时候,带回家的钱太多了。不但让家里成了村里唯一一个盖上青砖大瓦房的大户。“三年灾害”期间,他们家还有钱去买高价粮吃。到如今这就成了罪状。

有人说李福比地主都阔,这怎么可能是受剥削的,弄不好是剥削人的。一定要好好调查调查。还有人喊着要“打土豪,分私财”。

这样他的老婆就不敢在家待了,生怕跟同村地主一样下场。就连儿子和闺女也离了村,躲到亲家那边去了。好在家里成分没改,倒不用真遭受歧视。

再后面,李福两口就成了贫困户,靠糊纸盒、捡废纸、领救济,凑合在京城熬着。最后老婆死了,又干上了看大门的活儿。

最后直至在“北极熊”认识了洪衍武,又多亏老天爷的巧妙安排,在大夜里喝了那顿酒,这才让他们今日能再相逢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