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48章 口子厨

重返1977 第648章 口子厨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既然有钱、有人、有时间,那需要置办东西的事儿倒好说了,慢慢来就行。所以眼下最为要紧的还是聘厨行。

其实无论是李福还是洪衍武,他们脑子里第一人选当然就是请食堂的炊事长庞师傅啊。

庞师傅的手艺他们全知道,本行又是干大食堂的。接这个活儿,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可这里有个难处,现在不是社会上“结婚潮”已经开始闹上了嘛。“五一”绝对是办“红事儿”最多的日子口儿。现在又已经三月中旬了,洪衍武认为庞师傅肯定早定下活儿了。

因为光他听见过的,庞师傅就拒绝过别人不下三次了。而且照他对庞师傅为人的认知,那说出来的话是一个字一个钉儿。恐怕找上门儿去也没戏,反倒开口会徒叫人为难。

但洪衍武没想到把这情况一说,李师傅却没丝毫气馁,反而一笑,说“不妨先问问看吧。庞师傅要是真正的行家,那按现在的时间算,其实还有门儿。这就看咱们的运气了……”

既如此,洪衍武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第二天,他完全按照李福的交代,在班儿上的时候把庞师傅请到厂门口的小酒铺里跟李福见面。然后他就不管了,自己先回去上班了。

可说也奇了,这事儿他没报什么希望吧。居然还真成了。

临到中午食堂开饭的时候,谈了大概有一个小时。庞师傅回来了,跟着就把他叫出厨房带到后面,特意嘱咐了两句。

“今儿这事儿我应了。可你嘴得把着门,跟谁都别说,记着没有?咱们在单位就当没这回事。真要有什么事儿,等没人时候,咱俩私底下再说。”

洪衍武不由惊讶地张大嘴,点了点头。

可庞师傅倒冲他一挤鼓眼儿笑了。

“你怎么这种表情?我才意外呢。看不出来啊,你们家居然是大门大户。那个老李更可以,认识这么多年了,深藏不露。没想到还是个行家……成,真有意思!行嘞,先忙吧……”

说完,庞师傅哼着小曲儿走了,就剩下洪衍武在原地儿一个劲儿眨嘛眼儿了。

而且还有更没想到的,等洪衍武回去一问李福,这位李大叔居然也是一样,先一个劲感叹庞师傅还真是行家,说这次可是找对人了。看那反应很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

那这里面到底怎么一回事呢?等到李福后头一一细说,洪衍武这才真正搞清楚。

敢情旧京的五行八作,除了有正式牌匾正式营业的以外,另有一些不靠营业部和店堂,专待用户呼唤的从业者。

这些人都是按照住地就近划分,每日清晨专侯在特定的“茶馆”里等待招雇。这个聚集地就叫做“攒儿”。

而各行无论等活儿的手艺人,还是约活的“承头人”都是熟人,全凭口约,这种雇佣方式就叫“口子”。

厨行也不例外。专有为普通老百姓服务,只应红白事儿的“口子厨”。也有人叫“红白口儿”的,要是往通俗了说,也就是“跑大棚的”。

而这一行,实际上是京城“口子”营业里最为人称道的行业。

因为首先,“口子厨”历史悠久,是最纯正、地道的京味儿。

追本溯源,此业其实是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代。成批从安徽、南京等地大批迁民时,传入京城的。

刚入京城时,还是淮宁味儿,也可叫宁皖味儿,后与幽燕味儿结合,形成明代京味儿。

到清代中后期,为接旗人的生意,又与辽东味儿融合,最后形成了清代中后期的京味儿。

至于像现在人们以京味儿论的老字号其实反倒都不是。那大部分都是鲁菜馆或是清真馆儿。

就连“砂锅居”也不是京味,那是白肉馆儿。以白肉胡肘为主菜,血肠净肚为辅菜,再以七十二道烧碟为生色菜。地道的辽东风味。

或许有人会说那民间菜肴总是正宗了吧?应该去小馆子找找家常菜去。

那也没戏。

因为当年层次最低的小饭铺就是卖简单炒菜、烩饼、打卤面和炸酱面的“二荤铺”了,那是由山东“西三府”人和河北保定人经营的,烹饪手法是山东西部和河北中部的。

所以说要最纯正的京味菜肴。唯有“口子厨”为正宗。

这一点,早已被老京城人确定,是确信无疑的。

其次呢,由于“口子厨”专应办事之需而生,从业者不但手艺高明,且具有独门绝技和特色菜肴。

“口子厨”行规甚严,仅以师徒相传,从业者除拜祖师爷外,严守的律令有三。

第一条永远不离口子,只应红白事儿。第二条是坚守行规,永远不在菜馆耍手艺,不给宅门府邸做专用厨师。第三条是永远不开菜馆。

而从以上这三条就能看出“口子厨”在民间宴请上的专业性来。那么从哪方面来讲,手艺潮的也干不了这行。

打个比方,“红白事儿”要宴请的人特别多,那就要求必须得手快。

开席的时候,只等主家执事人一声令下。挑班师傅掌灶,伙计帮厨,徒弟们打下手,便开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操作。

那炒勺一颠,十桌二十桌得一挥而就。对时间的分秒必争,一点不比炮兵阵地和外科手术台上差多少。

同样的原因,“口子厨”的本事还体现在合理降低成本,如何省油、调料和燃料上。

手艺潮的人用半斤油做出来的菜,其色、香、味远不及高手三两油做出者佳。当然是手艺越高者,成本越低,越有竞争力。

过去的人可都是讲究口碑的,手艺潮者价高味差,拉不住老客就会没了饭碗。这样也就产生了动力,逼得人不得不尽力提高技艺。

当然,菜的味道更是重中之重。

还别看“口子厨”的服务对象几乎都是中阶层以下的普通百姓,做的也都是粗菜。拿手菜肴中多为肉类,很少有海味,操作点鱼虾海参也就到头儿了。从不见海绵般燕窝,粉条般鱼翅,脚鸡眼般鱼唇。俗称“肉上找”。

可是呢,正因为其行业的隔绝性,“口子厨”代代相传这么多年,早形成了自己颇具系统性的特色。除了办“红白事儿”,人们在任何地方也吃不到这个京味儿,反倒更让人珍惜和向往。

“口子厨”的绝活在哪儿啊?

一头猪,全身上下不糟践,不用别的材料,就能做出一百零八道菜来。饭庄子里的厨子再有名,没这本事。

再比如说,一席十二道菜,能开出专以白菜做主菜的席面来。什么“金钩白菜”、“翡翠白菜”,就靠辅料汤料调味,滋味也能各不相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