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55章 排场

重返1977 第655章 排场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洪家老宅里真正热闹起来的是十点钟左右,那是因为福儒里的老邻居们到了。

专为接大家伙儿,洪衍争和徐曼丽吃了早饭就赶回福儒里去了。等八点半洪衍武约好的公共汽车一到,他们俩就紧着忙和起来,挨家挨户通知相请。

这种事儿人们当然是特别积极的,况且西院的水清也紧着帮忙一起招呼。

可五个手指头还不一边儿齐呢。老百姓本来就无组织无纪律,一遇着大场面最容易起急,这又是拖家带口的,哪能不乱啊?

一会儿是孩子要尿尿,一会儿大人忘了拿礼,一会儿又有人穿着个跨栏背心就出来了,调头回去穿衬衣,一会儿又有人想起燃气灶上还坐着热水,赶紧回去又关火。

真就跟油锅里撒了把盐面儿似的,一下就翻腾起来了。那叫一个着急忙慌,那叫一个鸡飞狗跳,车上车下没完没了地来回反复。

好在有喜烟、喜糖戳着,开车的司机倒也不烦,这样差不多九点十分左右,总算是全员集合完毕,汽车发动,驶向喜宴现场。

西院儿里有不少家庭妇女,平时活动范围有限,生活内容也极为单调。她们这辈子参加过的集体活动,恐怕也就是“运动中”那些“革命活动”了。还从未体验过和相熟的人集体坐汽车出行的滋味。

所以别看只是普普通通的“40”路公共汽车,且路程近,沿途又都是熟识的街景,可对于她们来讲,那滋味简直可以同来访的外国元首乘坐“礼宾车”等同了。

一路上那个兴高采烈地说笑啊。

有的人夸洪家礼数周全,说得洪衍争脸直发烫。有的人渴望一睹洪家老宅的真貌,没口子跟徐曼丽打听。还有的人旧事重提,把自己过去骑着驴嫁人的事儿都回忆起来了,逗得大家止不住地哈哈大笑。

总之,车里就无一刻消停的时候。这些大婶大嫂身上呈现出的是平时从所未见的兴奋与欢乐。看着比主家还要高兴几分。

可真到了现场吧,居然集体哑巴,又全闷口儿了。不是为别的,而是因为洪家的气派、场面太大了。

院门外还好说,除了大门两边的“双喜临门”看着比别家张贴的大了些,倒也没什么。两个知宾守在门口往里让客也属当然。

可一进了院门就开始不一样了。正面迎人的影壁墙上就有了“彩”,五个正红的大绣球端端正正垂在了“福禄寿禧”四个砖雕大字之上,可谓先声夺人。

跟着再往里走,更了不得,从影壁一直到垂花门前的两道墙脊也全都用结彩,悬上了长短绸。

清风徐来,飘飘洒洒,那真是红得张扬,红得漂亮。

而最后的震撼是来自于垂花门起,门口立着的至少十位知宾,依次收礼记录就不说了,最关键的是一迈进这道门,“红”就变成了满眼的夺目和耀目。

所有的游廊屋檐下居然全是结彩挂彩绸,而且所有明柱也一律以红绸包裹,再配上“二门”两边游廊下,那长得惊人的礼桌、茶桌。院内整整齐齐的三十桌“官座儿”,无一不铺着大红台布。

就这个红啊,这个艳啊,怎么能不让这些个平头老百姓当场惊愕,那是他们做梦也梦不出来的排场、大气。

一时间别说没了声息,有点手足无措了。互相面面相觑,不由自主吞吐沫也是有的。大家伙儿都有点他们顿显微薄的礼品感到害臊。

不过好在洪禄承、王蕴琳带着李福及时迎了过来,他们的意气风发的容貌,体面的衣装穿戴都掩盖不住,有心而发的热情。

洪禄承恭恭敬敬跟男客们拱手道着“赏脸”、“抬爱”、“给面子”,王蕴琳则亲亲热热地跟女客们打招呼,说着给“大伙儿添麻烦”的感谢话。

他们还是那样的谦恭,那样的和气,没半点扬眉吐气、富贵逼人的得意。这一下缓和了大家的不适,众人开始纷纷道喜起来。

不过道喜是道喜,惊愕仍旧是消除不了的。赞叹也属必然。

像边大爷忍不住就说,“老洪,你们这场面厉害啊,我过去只听过有钱的,可没真见过,这回算开了眼界拉。”

球子妈也说,“蕴林啊,你们家这排场就跟做梦似的,得花多少钱啊?搁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置办不起啊?”

可没想到洪禄承和王蕴琳却真有的说,他们宣称是沾了政府把私房归还的光了。

说他们其实办事也是请的流水席,都是儿子来帮忙的朋友多,地儿又大,才显得宽绰、体面而已。

要说和别人不同的,也就是结了彩,挂了点红绸。而这些东西单用靡费,可要考虑日后再给洪衍武和洪衍茹用,那也就经济多了。

这么一说,老邻居们不由频频点头,心理压力减轻了不少。于是大家错信下,又都说笑起来。还不乏一些人自以为是的点评几句。

可就在客气话说完,依次被安顿好座头,大家放洪家老两口去忙之后,又有明白人就看出新路数来了。

因为别的不说,盘子里的喜糖不是金纸就是银纸的,巧克力占了得一半。那散在盘子里的烟一拿过来,居然是牡丹。再等茶壶一端上来,这一尝这茶味儿,嗨,香透了。

天知道这些玩意得花费多少。俗话说,见微知着啊。那后面的酒席,用的酒水还能差的了嘛。

于是很快,邻居们脑子就转过弯儿来了。刚才人家的话,仅仅只是客气、谦虚而已。

咋舌、惊叹、议论又不可避免的泛滥起来。这些平民百姓们算是第一次认识到豪门大户的真正含义了。

不一样还就是不一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才是真理。

其实要说句实话啊,洪家这真的已经算是俭办,很低调了。因为他们不但没搭喜棚,用的也都是“软彩”。

李福还为这事专门问过洪禄承和王蕴琳,当时老头儿兴冲冲地说,“真没想到,小武这孩子居然能找着会搭棚、会扎彩的人。咱要不搭可惜了,以后未必能再见着了。不如咱多花点钱呗?搭个平棚花不了几个。”

没想到老两口最后说,“老李啊,这不是花点钱的事儿。现如今那些材料不大好找了。棚匠师傅们也都老了。搭那玩意得蹬高,让老师傅们这么忙道不落忍的,再说又容易失火。让人熬夜看着,也是麻烦。何况那都是过去的讲究了,现在真弄这个太招眼惹是非,咱就别摆那个谱儿,找那个麻烦了。干脆,连“硬彩”也不用,以省事为主。

结果这事儿就没办成,弄得李福心里还挺遗憾的。

否则的话,要是当院里再搭上有栏杆儿、有天井、有角云、有玻璃窗、有挂屏儿、有花墙子、有棚柱子的“囍”字凉棚。再加上大门、二门前搭上“花牌楼”的“硬彩”,院内再设上“满堂红”的礼堂、喜房。

那更得让人转不动眼珠了,非得以为到了拍电影的现场不可。

但就这,也仍只算是普通平常。

因为当年洪禄承和王蕴琳他们自己成亲时,实际上是在这个院里搭出个宛如古典宫殿一样的三层环楼来的。

那整个棚均搭在洪家二进院四周的房顶上,等于将原来的建筑又接出两层楼阁。

楼阁两侧不但搭有木梯,前出走廊,四面皆通,上下走动方便至极。而且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空间区分合理,功用也一应俱全。

像走廊围以彩色雕拦,红漆明柱,都挂有金字对联,后面安隔扇门窗。每边廊下又各吊水电石的汽灯若干盏,以备夜间照明。

各殿上端也悬有扇面形的大匾,像北楼书写“天作之合”,为宴会厅,招待亲朋坐席用饭。

南楼是“乾坤交泰”为戏台,可演唱京剧、昆曲、“八角鼓”及表演戏法、杂技等“什样杂耍”。来宾只需坐于北楼廊下及楼下院内即可看戏。

西楼的“琴瑟和谐”和东楼的“箫声引凤”皆单辟为茶座儿,供来宾吃点心、喝茶、打牌。四角角楼则各为厨房、茶灶、盥洗处、衣帽存放处。

这样不但充分利用起所有的空间,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

由于院内没有被棚占去有效面积。除将院中通往礼堂、喜房的甬路让出来以外,两边还一律搭上与房座石台一边高的木台。台上再设官座,是为观礼席。

发轿时的八面或十六面大鼓等四十八个响器,即在观礼台下排成对面两行,进行吹奏。

等到洪家把王蕴琳迎娶回来。喜轿进门后,即从中间甬路穿过鼓乐喧天的响器行列中间,抬进正厅礼堂。两旁木台上和楼上的宾客,也均可清晰地看到喜轿入门、进院,以及跨过炭盆熏煞的盛况。

这就已经很有些接近西式教堂婚礼的样式了。既没少了咱们国人特有的热闹,也多了几分稳重的仪式感。

所以说,这才是真正冠冕仕家,绅商富户的气派。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五光十色、花团锦簇的气氛烘托。才配得上洪家“八大宅门”之一的名头。

这也必须得是李福这样的明白人才能知道,今与昔,这又差了多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