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72章 光环

重返1977 第672章 光环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就在苏绣这边殚精竭虑地替洪衍武着想,提醒着洪衍茹该如何防患于未然的时候。她可不知道,其实来旅游局对水澜也是无奈之举。

反过来说,恰恰因为同样觉得四年大学白上了,水澜还觉得自己委屈呢。她心里更不是滋味。

敢情“七七届”、“七八届”这些恢复高考后的首批“真正大学生”,从入校以来就倍受瞩目,被学校和公众都视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的身上不知承载着多少人的期许。

而他们对于自身是栋梁之材更是深信不疑,临近毕业时都摩拳擦掌准备大有作为一番。

可这一切竟都是聚光灯下的虚假繁荣。当他们毕业分配后真正走进社会,离开校门才认清什么是现实。当他们身上梦幻的光环退去,他们这才看清自己的成色。

确实,学校给他们这两届大学生分配的的单位都不错,用现在的话说,全是些常人仰视的“高大上”去处。特别是作为名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些特别的照顾。

比如说水澜,她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机工部”和“国科院”之间做了选择,去了后者报道上班。

可她恰恰没想到,“国科院”因为人满为患,只能在院属的档案馆里给她安排一个位置。

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虽然轻松,但实在没什么意思。

每天被埋在一堆报纸堆里,既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又不热闹好玩,让她觉得分外压抑。因此才待了不到一星期,她就受不了,找领导要求调换岗位。

可没想到领导的回复是根本不可能。

领导说档案馆里好多人资历比她更老,学识也比她更高,还没法儿安排呢。嫌工作没意思,要么你自己找路子调走,要么踏踏实实的熬着。

不重视知识份子?

笑话!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知识份子,科学骨干都淤了。连副研究员都是五十年代的研究生。

总得老的死一个,才能新评一个不是?

对知识份子的政策没落实?

那你说怎么落实?

你知不知道院里有多少已经立项的研究项目就是没法启动?你知不知道有多少科技骨干连个小平房都没有,还两地分居呢?

不明白就去看看外面正在放映的电影《人到中年》去,像陆文婷这样的人,哪个单位没有?可谁也拿暴露出的问题没辙。

全天下才有一个陈景润!……

领导的话简直像狂风暴雨中的电闪雷鸣,把水澜都快劈傻了。而且尤为让人寒心的是,这里面居然一句虚假的话也没有,所揭露出的残酷都是现实。

本来水澜还仅以为是自己倒霉,没选好单位,才落了如此下场呢。在盘算了一番之后,她就硬着头皮去找那些得意的同学,想看看有没有机会换个工作。

但她没想到的是,别看那些人表面上都说自己的工作这好那好,如何受领导器重。结果当她真找上门去诉苦,却发现大伙儿的情况几乎都差不多。

去了“国防五所”的张娟,实际工作就是个出纳。每天跟一些办公材料的报销单据较真儿,什么火箭、卫星、航天梦,别说碰了,连看也没看见过。

去了“机工部”的黄广亮倒确实天天跟领导打交道,但更多的还是跟领导家属打交道。

原来他被分到了行政处,专门负责领导家属楼的繁杂琐事。

也恰恰正是这种“亲近”领导的机会让他有苦说不出。整天在一帮老娘们的指使下东跑西颠,连点懒儿都不敢偷。

还有如愿以偿终于去了国家华视电视台的王静。

她跟同学见面一开口就是“我们文艺组”。但事实上呢。她工作就是在剧场录戏剧的时候找电工,然后守在外面等着结束,再帮同事们把台里设备拿回去。

原来谁也没比谁强多少,这些人都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自尊,嘴上硬而已。

可能怪他们吗?人都是要面子的。有谁愿意跟别人说自己的不好呢?

水澜自己不也是一样吗?她在单位的真正情况,跟家里人都没敢透露只言片语。

要不是真的感觉在现在的位置待下去会闷死,会变得和那些状若僵尸一样的老同志那么庸庸碌碌,好面子的她也是打死都不会来找这些同学求助的。

可话说回来了。这些真相就连他们自己都被搞糊涂了,糊涂到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

就是把真相对别人说了,他们又能相信吗?

上了四年大学果然是白上了吗?理想和现实究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

“七七届”、“七八届”大学毕业生的起点尽管比常人要高一些,但仅仅能保证他们毕业后不用干体力工作,却不能让他们真的宛如鲤鱼跳龙门似的出现一步登天的改变。

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太多了,又造就了一批人口高峰。当初要不是就业根本无法解决,又怎么会把人往乡下轰呢?

而且当初是分批走的,回来可是集中性的。这几年来光京城,就要解决上百万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想一想就知道实际情况有多么艰难。

虽然高端职业需要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担当。但别忘了,陆续平反的知识份子和领导干部又有多少?现实的状况,一个正职,得弄出七八个副职来,而且几乎都是占着位子不干活的。

另外“运动”十年里,大学校园也一直没闲着,每年还在毕业工农兵学员呢。

别说论资排辈本就是我们的体制特色。从实际情况来讲,工农兵学员也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差劲。

尽管这些被人们成为“半拉子”大学生的群体,在后来人们口口相传中笑话很多,什么数学专业不会看秤,中文专业错字连篇。甚至介绍对象一听是工农兵学员,就说“你不能给我介绍个傻子啊。”

但平心而论,工农兵学员是不应该全部遭受这种诟病和讥讽的。他们的整体素质是高于普通同龄人的。

这是因为不管有多少后门学生,哪怕制度再残疾。但大多数能主动争取这种机会的人,仍然是人堆儿里的佼佼者,是单位的聪明人。

那些不爱读书,不求上进的短视者、平庸者,根本没有这个信心和能力去争取机会,也不愿找这个麻烦。

特别是“运动”初期的时候和七四年之后应分开来看。

从七四年开始,学校课程设置开始趋于正规化管理。

到了七六届,几乎和“七七届”、“七八届”课程设置等同。许多课都是“工农兵学员”和“正规生”一起上的。

起码这三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和正规学生水平相近。

也正因为这些客观现实,这些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去向都不错。甚至因为政治条件过硬,在政工干部领域他们还具有独到的优势。

而且这些人在恢复高考以后,也不是无所作为,有些聪明的继续深造,考上研究生。还有一些争取到单位内部干部培训的机会。用党校、干校培训班的履历挽救了劣势。

反正总的来说,“七七”“七八”的正规大学生面对工农兵学员,并没有后来人们以为的那种压倒性优势。从学历上或许他们含金量高些,可论先发优势和搞人际、玩权术上的素质,工农兵学员不少人是反过来压倒他们的。

等到两个群体分出所谓的胜负,至少也得到八十年代后期了。

这中间还包括了工农兵学员后继无人,其中的许多人又靠研究生学历“洗白”了自己。还有正规大学生只宣扬群体中光鲜的一面的种种因素存在。

所以真正的客观现实,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千言万语融汇成一句话,我们国家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