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77章 傻不傻

重返1977 第677章 傻不傻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还不光只限于洪衍武和陈力泉。

“傻不傻啊?”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在这个时间段儿,它已经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当代人们所思考的问题。

有时是对别人,有时又是对自身。

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共和国在新的道路上坚持到现在,有些特殊的现象,尤其是经济现象,不可避免的开始干扰人们的生活。

于是在这个时期里,惊叹号几乎凸显为人们最主要的情感体现。跟着数不尽的惶惑和疑问也就随之产生了。

说白了吧,其实纯粹就是钱给闹的。工资永远不够使,好东西却愈来愈多。在收入和**不匹配中,人们自然会产生迷茫,进而也会失衡。

说来也巧,作为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事件也是出自本年度的九月份。

在这个时期,一个真正被别人叫做“傻子”的人大大的出名了。

1981年9月5号的,安徽的芜湖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不虚传的傻子瓜子》的文章。

随着这篇报道被多家报刊转载,不但年广九和他的瓜子随之名扬天下。由此引发的反响也堪称一场精神地震。

因为年广九每包瓜子只赚一毛钱,许多人不敢相信报纸上写的会是真的,年广九居然就靠卖瓜子卖出了一个百万富翁。于是也就有了后面关于“傻子到底傻不傻”的大讨论。

坦白的说,在此之前,年广九每卖了一包瓜子,就要多抓一把给客人,人家不要,还硬往人家身上揣的行为。尽管一直被大家说成是傻子,但其实这是再聪明不过的生意经了。

就因为“薄利多销”这一条,年广九才拉开了与别家的差异性,他的回头客总比别家多,生意总比别家旺,赚的钱自然也比别家多。

但千不该万不该,年广九却实在是不该在媒体上出这个风头。

因为虽然这篇报道等于为他做了变相广告,使他借此加速了扩张,最后发展成了日销利润两万元的百人工厂,几乎把本地的国营瓜子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甚至盛名之下,就连外地人到芜湖出差都要慕名买两斤傻子瓜子尝尝。

但于此同时,烈火烹油,这么大的名声也不是好受的,给他埋下了不小的祸根。

想想看,这个年代连“万元户”都稀少的年代,你作为一个百万富翁。岂能不成为“枪打出头鸟”的首要目标?

不知多少眼红的目光恨不得把你撕碎,巴望着看见你倒霉。

在这个私营经济初步开放,其存在的意义只为了解决就业困境的年代,你居然敢把国营买卖给逼得如此狼狈不堪。又怎能让手握官印的老爷们不警惕,不痛恨?

那么肯定要勒紧缰绳,让你知道知道自己是谁才行。

所以极为讽刺的是,不懂韬光养晦、财不露白的年广九,虽然借此报道为自己正名,向别人证明了“傻子不傻,反倒精明的很”。但同时,却又真的成了个货真价实的傻子。

几年之后,有无数人一起挑他的毛病,寻他的把柄,且齐心协力把他送进了监狱。

后来他虽因“伟人”的点名,幸运地恢复了自由。但出狱后的他,却再难把握住市场的需求和规律。

最终多年心血付之东流,饮恨商场。只落了个“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的评价。

由此可以看出,年广九简直就是一个反例,恰恰证明洪衍武选择闷声发财是多么的明智了。

当然,这不能全怪年广九利令智昏,把握不了自己。

因为没有人能像洪衍武这样,能如此客观的理解这个年代的局限性,也没有他能预知未来社会变化的本领,更没有他在商海沉浮三十年的丰富经验。

事实上,在愈来愈多丰富的外来信息和物质浪潮的冲击下,面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人所能采取的反应和举措,都是本能的、不谨慎的,甚至是鲁莽的、急躁的

那么犯下这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而且无论怎么看,不如年广九的,还大有人在呢。

尽管许多人没有挣下这样财富的本事,但却有着与年广九相似的胆大、相似的贪心、相似的激进。

那么当然,他们也必然同样摆脱不开,特殊社会阶段所带来的矛盾、窘境与困扰。

比如说和洪衍争同一个车间的几个同事吧,他们身上的事儿就挺典型。

由于“结婚潮”铺天盖地而来,于是从这一年年初开始,这几个木匠就开始变着法的弄病假条,好去干私活,给人打家具。

这不比在车间里,非常的艰苦,又冷又累,可也真实惠呢。每顿饭主家得酒肉招待不说,活儿一干完,票子立马就进兜了。

而且活多的干都干不完。忙上一个月,每个人最少也能分个百八十块的。那就是两个普通工人的工资加奖金啊。这年头一个劳模,也无非才奖励二十块嘛。

那好,从干上这个以后,这几个小子的烟酒水准就直线上升了。偶尔回单位就散烟,就请客下馆子,那嘚瑟得简直飘极了。

这么一招摇,起了带头作用。车间许多其他的工人也大感羡慕,就陆续被他们拉下水不少。

只唯独手艺最好的洪衍争不缺这几个钱,从未动过心。

他既不想找事,又正在师傅的严管下用心钻研木工手艺,还琢磨着怎么修理家中那些有残缺的老旧木器呢。

结果反倒因此成了车间里的另类,被说成了“有钱都不知道赚的傻子”。

可后来怎么样呢?就在这个月,这伙子干私活的人接了笔急茬的大活儿,偏偏又没那个本事,结果出事了。

他们答应主家的“老虎腿”给做成了“南瓜腿”。不但一分钱没挣到手,还让人倒追着要他们赔木料。

再后来这帮小子扛不住了,索性不认账,撒丫子跑了。

可偏偏主家很有几分本事,绕了几个弯竟追到“红星家具厂”来了。这一下事儿可就闹大了,彻底成了厂领导摆在桌面上,要一查到底的“大案要案”。

最后厂领导的集体意见是,不但要这帮小子把钱如数赔给人家,而且还得让他们把长期以来的“违法所得”全部上缴,并杀鸡儆猴地给带头几个人留厂查看处分。

这几个小子当然不干啊。退赔和处分好说,可这多半年靠滴汗珠子挣来的好几百块钱谁舍得啊?犯法吗?不犯!凭什么上交?

可厂里也有说辞,说端着公家的碗,就得服公家的管。何况他们干活都用的是上班时间和厂里的工具,车间木料不明原因减少怕也跟他们离不开关系。不交行啊?那就等着开除吧。索性厂子不管了,给你们彻底的自由,发大财去吧。

得,这下这几个小子老实了。不得不老老实实照办。

因为外面挣得再多,可老了怎么办啊?旱涝保收的日子又早已经习惯了,谁敢扔了这铁饭碗啊?

更何况干个体这身份丢人啊,别说家里人觉得臊得慌,父母能把他们赶出见。就是介绍对象,人家一听也得跑,谁敢轻易走这步呀?

就这么着,这会儿又有人开始嘲笑他们了。说偷鸡不成蚀把米,傻不傻啊?看看,还是人家洪衍争稳当,一个劳模又板上钉钉了,公家的二十块拿的多踏实啊。听说上头为了让他好好管管这帮小子们,还想让他接车间副主任的班儿呢。

得,弄得这些灰头土脸的主儿更看洪衍争不顺眼了。

同一时期,与木匠蒸蒸日上的需求量相反,安太阳和安月亮哥儿俩的“倒蛋”事业,却遭遇了重大的打击,几乎到了赔本赚吆喝的地步。

敢情早从1974年起,京城市政府就把解决鸡蛋供应紧缺问题划为民生工作的重点,为此还专门召开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养鸡工作会议。

政府当时采取了提高收购价、安排孵化器、提供雏妓、赠送部分饲料的举措,来提高农民养鸡的积极性。

可尽管此法较有成效,但因为京城需求量过大,仍旧存在着巨大供应缺口。试行一年后,发现仅靠民间养殖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1975年起,京城政府痛下决心,开始投资兴建机械化的养鸡场。到了1978年,大兴红星鸡场首先开始投产,当年年产就达到了165万斤,极大缓解了首都鸡蛋紧缺问题。

随后峪口、俸伯、东沙、红华等大型机械养鸡场也陆续开办投产。再加上“鸡屁股银行”的诱惑,农村也开始出现了集体养鸡场和农民养鸡专业户。鸡蛋供应量一年比一年充足。

真到了1981年的时候,京城自产鲜鸡蛋已经足以自供,再不用从外埠调配鸡蛋了。

而老百姓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发现,市面上几乎全是来自机械机场的白皮鸡蛋。个大、干净,个个新鲜。他们再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防止碰上臭蛋,打鸡蛋还得用两个碗了。

那么当然了,货源逐渐充足的同时,收购价上的优惠政策也会逐渐取消。所以从去年以来,安太阳和安月亮就明显感到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京城农贸市场收鸡蛋的价格是一天比一天低。反过来因为想多卖钱,“倒蛋”的人在乡下争抢货源,他们收鸡蛋的成本却在与日俱增。

于是过去跑一月每人能挣七八十的景儿没了。逐渐变成了四五十,再后来又变成了三四十。

从今年年初开始,除了恰逢三大节鸡蛋价格还能抬起来点,其他时候每个月也就每人分个二十来块了。

而最惨就是今年的九月底。他们盘算着“国庆节”能价钱好点,催着兆庆在乡下抢购了一批鸡蛋。

好嘛,兴致勃勃赶过来,却发现这次连节前上涨都没了,反倒又低了一个价位。这要按照市场的收购价原地倒手,每斤都能亏掉三四分,除非他们自己摆摊才能有些许利润。

可这样既耽搁时间,又得交管理费。这怎么可好呢?

最后哥儿俩一合计,没辙了,跟这儿耗不起,这钱也亏不起,还是干脆找咱亲戚帮忙去吧。

这样他们就又跑到洪家来了,两千个鸡蛋一个不差,全摆进了洪家门儿里。

这哥儿俩呢,吸溜吸溜喝了会儿茶,中午又捞了顿摊鸡蛋、炖肉、大葱卷烙饼吃,最终等到下午见着洪衍武,亲手拿着了票子,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傍晚回到龙口村,这俩小子就给兆庆送钱去了。进门这个美啊,不住口地说京城有亲戚就是好。看来以后不能往市场上送了,还得让洪衍武帮着卖,才能有好价钱。

而兆庆一问究竟之后,简直哭笑不得。

“你们这是抓了我表弟的大头。还真以为是好事呢?你们也不想想,市场上收购价都那么低,鸡蛋零卖还能高到哪儿去?这东西又搁不住。我表弟他能怎么办啊?肯定得赔着才能往外卖。”

安太阳和安月亮对视一眼,都挠上后脑勺了。

一个说,“不能吧,过去也是让他帮着卖的,他能赔钱?”

另一个也说,“是啊,他要真会赔钱,当时怎么不说啊?我说一毛二一个他就答应了,特痛快,连划价都没划。”

“哎哟,我说你们哥儿俩。”

兆庆实在是服了,他先一手指向太阳。

“日头,我告诉你,现在不比以前了,以前是鸡蛋少,能买着就不错了。哪怕价高点碰对了主儿也能出手,现在城里可根本不缺鸡蛋。有便宜的,谁还要贵的?”

跟着另一手又指着月亮。

“还有你小子,你就不想想,你们俩这么大老远的去,两千个鸡蛋都送到人家门口了。明显是遇到难处了。你也知道是亲戚,人家好意思往外推你们?还能跟你讨价还价啊?”

这么一说,这俩小子也都没话了,嗫喏着很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他们也真是感到奇怪,京城里这么多鸡蛋到底是哪儿变出来的呢?过去再怎么养鸡,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鸡蛋啊。

还别说他们,没亲眼见过机械养鸡场,就连兆庆也想象不出来。不过他还算是明智,不明白就先想明白了再说,他决定把“倒蛋”的事儿先放一放,下月不干了。

但这一下,安家哥儿俩又都急眼了。

太阳说,“别啊?我都要说媳妇了。这还想添置好些东西呢。”

月亮也说,“别不干啊?大姐夫,我哥办完了,很快就该我了。我连房都没盖哪,那还差得远呢。”

兆庆则没好气儿的说。“我老婆还要生孩子了呢,我一样也要用钱啊。可明明是费力赔钱的事儿还能干嘛?别挣不到钱,再把已经有了的搭进去。再说了,就是不卖鸡蛋了,咱就不能想想别的营生哪?你们傻不傻啊?”

这话说完,他走了。屋里只剩下太阳和月亮犯迷糊。

这俩小子还真是想不明白,农民嘛,不靠这鸡屁股银行,还能指望什么来外财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