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重返1977 > 第686章 奇迹

重返1977 第686章 奇迹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5 17:15:40 来源:小说旗

确实是开业大吉!

11月17日这天晚上,洪衍武一手造就的“服装夜市”给了他最好的回馈。

这一天,大家伙儿拉来的货量出去了有一半,有十三四辆三轮车都卖空了。

虽然主要都是单价低的便宜货,可流水金额最后统计出来,仍然接近一万五千元。

一万五啊!

这就是说按照平均利润率百分之十计算,这一天集体创造了一千五百块的纯利润。

绝对的成绩斐然,洪衍武自己都觉着意外。

别忘了,这可是1981年,信息传播最不方便的年代。在开业第一天,可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夜市。

哪怕他发了两万张传单也是一样。因为相对于整个京城,这点宣传力度太小了。

另外,市场面积也不大,仅仅只有五十六个摊位,而且还是在冬天晚上营业,时间仅仅四个小时。

像这样的条件,在开业第一天就创造出每个摊位平均流水近三百元的成果。那还想怎么样啊?他还能要求更多吗?

这果然是寸土寸金的西单啊。真不亏他下的这一番心血,太不可思议了!

在纸上写下最后一笔的洪衍武眼神烁烁。再不耽搁,挥手跟众人作别,直接坐上一个小子的板儿车,找电话通知宋国甫去了。

接下来咱们再说宋国甫。

想想吧,连洪衍武都尚且如此吃惊,那小子还能保持淡定吗?

二十分钟之后,在哈欠连天中,终于等到洪衍武报统计数字的电话之后。宋国甫一下困意全无。甚至因为太兴奋了,还差点闹了失眠。

因为他算了一下,这个数字要乘以三十,按月计算的话,在西城区三十六个集贸市场中,服装夜市已经算是前十位的了。

但问题是,其他那些能达到如此流水规模的集贸市场都是多大面积啊?

地安门、德胜门、黄寺和西海这四个农贸市场总共占地两万平方米,容纳摊位总共两千一百个。

而今年投资三十万刚刚改建完成的官园和成方街,属于封闭的农贸市场。那也都是三四百个摊位的面积。

可夜市呢,就这么五十六个三轮车,居然能紧随其后,这说明什么啊?

不但说明洪衍武这小子眼睛真够毒的,看事情真够准的。也说明这个市场发挥的效用和成绩远超区领导的期望,今后还大有潜力可挖。想不受重视都难。

当然,同样也说明他的工作有成绩,升任科长是没跑儿了。未来肯定一片光明。

就这样,越想越兴奋,宋国甫在客厅摩拳擦掌,小烟抽了得有半盒,喝了两气儿茶水,从十一点转悠到夜里两点还没睡意呢。

后来他亲爹都被他转磨的动静给闹出来了。

当宋局长大致了解情况后,高兴是高兴,可也训斥了他一通。

骂他得意忘形,骂他喜形于色。说他乐得太早了,官帽子没戴你脑袋上就不算你的,事儿到这儿可还没完呢。不好好睡觉,第二天误了事儿怎么办?

另外还提醒他这时该是全力配合领导唱大戏的阶段了。一定要切记,现在显拙比露巧好,让干什么干什么,可千万别再往前扑腾了。否则你不知收敛,不懂给领导让路,你就等着倒霉吧。

这样宋国甫的心境才平静了些,老老实实回屋睡觉去了。

要说倒也亏得他“孝顺”,还真忍住了,没把他和洪衍武私下达成的那些协议告诉他老子。

否则这事可不禁琢磨,弄不好这后半夜,就该轮到宋局长睡不着觉了。

人们都说越是级别高的领导越沉稳,第二天,宋国甫就明白了这绝对有道理。

因为别说副区长了,连他们分局的那位副局长得知一万五的流水额,也没表现出他所想象的那种动容和惊讶来。

虽然经过了一夜,大概他们已经有了一定预计和心理准备。可还得说领导的心理素质过硬,个个都是打牌的高手。就这手,且够他练去的。

不过即使如此,随着他每日都来汇报的流水额一天比一天更高。两位领导也逐渐扛不住了。

第二天,一万五千六……第三天,一万七千三……第四天,突至两万一!

终于,宋国甫如愿以偿地感受到了两位领导的失态。

在听闻突破两万大关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瞪圆了眼睛,手里的茶杯一下就洒了。

区里也一样,这天通电话的那一刻,电话里副区长一声大吼“多少?”几乎震聋了宋国甫的耳朵。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要知道,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服装夜市每月流水就能达到六十万,这已经彻底超越了西城区全部集贸市场了。

西单商场又怎么样?全年销售额才一亿四千万。而其中服装类流水才占多少?也不过一千万罢了。

想想看,如果一个小小的服装夜市真的超过了所有集贸市场,销售额假如再追上西城区最大的百货商场,这难道还不够让人惊讶吗?

更何况,长期以来由于纺织工厂只盲目追求产值,刻意躲避生产难度,不顾真实市场需求,生产出了过多的化纤制品。

这些材料按统购统销政策分配到下面的工厂,只能继续加工生产,再后面自然就是产销不对路,货虽然铺进了商场,可销售很有难度。

作为商业主管领导,电话里的这位副区长可一直为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头疼呢。如今终于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希望。他又怎么能不激动?

于是副区长便再坐不住了。立即决定特事特办,马上组织召开会议,讨论服装夜市的发展方向问题。

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为“服装夜市”的个体户们提供新的货源,是否应该全面放开区属工厂积压库存,和局部放开服装公司正品库存的问题。

而巧合的是,就在此时此刻,《京城晚报》和香港《大公报》也加了一把火。他们针对服装夜市的报道,也先后刊登出来。

1981年11月19日,在《京城晚报》第二版相当醒目位置上,一篇名为《京城第一家服装夜市开业,筷子促销倍受好评》文章发表。

配文照片不但有区领导剪彩的照片,还有宋国甫陪领导视察中勇挑重担的那一幕。

文章除了着重介绍了区政府办服装夜市的初衷,和开业当天火爆的经营场面。同时也对服装夜市的经营秩序、商品品种、价格优势以及这种新颖的促销手段做了详细介绍和充分赞扬。

说白了,这真是等于一次免费的整版广告,几乎让半个京城的人,知道了这个物美价廉的“服装夜市”。

由此可知,11月20日的销售额之所以能一举突破两万元,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而1981年11月21日《大公报》的相关报道,标题是《京城当是不夜城》。配发的图片是营业时间中,张灯结彩的大棚灯火通明、买卖兴隆的全景。

这片文章的立足点显然要更高一些,主要是分析了京城商业服务的严重不足的问题。

虽然文中不乏讽刺地说,京城近年来的发展是“气象非凡,诸多不便”,但却同时肯定了夜市这种比较活跃的商业形式。

比如文章中就写道,“就此京城的夜晚才算有了商业的灯火,街道两侧出现了活跃的光影。我们期待着更多夜市兴起,好让京城脱离大乡村的本质,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于是服装夜市火了,彻底火了。

从第七天起,再来光顾的顾客中不但出现了来看新鲜的港澳台同胞,销售额也开始向着更高峰迈进。

第十天,在宋国甫正式得到任命升任正职科长的这天,夜市的日销售额已经攀升到了两万四千元。

不过最终,还是没能突破区里所期望的两万五千元大关,因为从第十一天起,销售额又陡然直降,竟然创了新低,到了一万左右。

这是因为像秋衣秋裤、绒衣绒裤、人造棉、毛衣这样最热销的品种,积压库存已经出清了。服装公司的库房也只有可供商店的正货了。

可见再好的市场,也得有充足的货源才行啊。

好在这时候,区政府的讨论也因为社会的良性反馈和市政府的肯定,有了结果。

最终区政府决定,不但所有区属工厂全部库存积压产品,对“服装夜市”全面放开。服装公司化纤面料的正货,也可以对“服装夜市”开放。

这样一来,当处理皮鞋、棉鞋、棉帽子、袜子这些东西一摆上市场,销售情况又开始逐渐好转。

最终,经历过波动,日销金额恢复到了一万六七左右。

而由此引发的,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方面,正是那两篇报道,赋予了服装夜市标杆事件的意义,才使其在京城商业服务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以至于日后许多人在谈及京城的服装个体户的时候,大家的共识,就是最早的一批人是从这个服装夜市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因为这个本不应该在历史上出现的大棚夜市,取代了原本历史中,仅靠“画地为牢”来安置摊贩的杂乱小市场。

还间接地改变了京城零售业的形态和格局,大大加速了照明设备、霓虹灯和灯箱广告的发展进程。

比如说,东华门的夜市便会因此,足足提前一年的时间出现。

再比如说,王府井的百货商场,很快也会在区政府的要求下,模仿西单,在自己门口的空场上搭起大棚,开办一个专门销价处理滞销品的夜市。

而这一切,可就不是作为幕后操手的洪衍武所能事先预料到的了。

他,又改变了历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