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一脉承腔 > 第十二章 开始训练

一脉承腔 第十二章 开始训练

作者:关中老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2 20:23: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虎沟小学,老艺人们坐在教室里面。

原先的教室里面没有桌椅,板凳都是从家里搬出来的。

教室里面一共八个老人,组成了德林班这个小集体。

主唱兼月琴手,张德林,也是德林班的班主。

负责后槽、梆子和钟铃的,是村里的另一位老人张德禄。

张德禄从小就喜欢老腔,也同样唱了几十年的戏。

张德云坐在一张长条凳上,闷闷不乐,心里还是有些堵得慌。

老腔艺人一专多能,没有说谁只会什么,张德云打起板凳来也是可以的。

负责喇叭的是张德民老爷子,五十多岁的年纪,身上穿着朴素的装扮,就好像下地干活的老农民一样。

拉二胡的,拉低音斗胡的,打锣的,还有拉板胡的。

之前是没有这么多的,但是刘兴武要求了,什么都要有,在其中加入了低胡,有高音有低音。

众人的身上都穿着平时的装束,关中老农的打扮,十分的接地气。

教室里面,墙上用黑色的油漆刷了一块,四周用木条钉上,就是一个黑板,以前的学生就是看着这块黑板上课的。

一旦光线不好,一反光,黑板上的字迹都看不清晰。

“各位爷爷,这一次就请你们配合我的工作了。”刘兴武礼貌道。

面前的艺人们都比他年纪大,不能随便教训,但是他既然要接手这个团队,就要起作用,不能你一句我一句,要听从他的吩咐。

有意见可以商量着来。

“我几个说你这是胡整,你现在给我看看你想咋整。”张德禄不服气道。

他手里拿着一个梆子,脚下放着一个钟铃。

“爷爷们放心,我能整。”刘兴武神色平静。

“咱先来对个弦。”刘兴武缓缓道。

老腔里面,对弦以月琴为主。

月琴是老艺人们自制的,上面有三根弦,一根子弦,两根中弦,这两个中弦扎在同一个轴上。

刘兴武专门学过曲艺,对这些有了解,这几天还把这些乐器全都熟悉了一遍,心里有了数。

张德林抱着月琴拨动起来,发出声音,二胡,斗胡,板胡跟着调试。

对不准。

老艺人们谁还管这个,差不多就行了。

刘兴武只好亲自上手,但是对好了之后,音乐声响起。

“不对,味道变了。”刘兴武眉头皱起。

张禾在一旁也听出来了不对。

以前艺人们唱戏都是随着性子来,搞这么专业,有了桎梏,就不自然了。

“小娃娃,你这样整不行,我都没感觉了!”张德林也喊了起来。

失去了韵味,老腔也就不是老腔了。

“重新来,我再听一遍。”刘兴武继续道。

众人放开了来了一遍,刘兴武在其中听着调子。

一整天就在搞这个东西。

刘兴武也是一边听着,一边做笔记。

“定弦为do,老弦为sol。”第二天,刘兴武终于搞清楚了,将调子定了下来。

“各位爷爷,演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调子,你们即兴发挥就好。”刘兴武紧跟着道。

老腔要的是自然纯朴,不拘束的气息,老艺人们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有了,其他的差不多准备好,众人也开始训练节目。

对于老艺人们来说,撤掉皮影布,直面观众,最难过的是心里上的坎。

以前在皮影布后面,想怎么唱怎么唱,想怎么拉怎么拉,现在撤掉了,心里也不自在了。

刘兴武要做的就是让老人们放轻松。

准备的节目,老腔经典的曲目,也是上一次表演过的,《将令一声震山川》。

之前有皮影戏,现在没有皮影戏,将老人们的动作神态加进来。

刘兴武累得满头大汗,就差和这些老人们打起来了。

他是科班出身,但是老人们不是。

老腔的很多东西都是口口相传,一代传一代,徒弟练的好不好,师父说了算,师父说你可以了,徒弟才能上台去表演。

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颗赤子之心。

“行了行了,等会再说,先咥饭。”见两帮人又要打起来了,张禾赶紧上去劝住,让众人吃饭。

要是没有他在的话,恐怕这里整天都要吵起来。

不过刘兴武也是胆子大,硬是扛着这些老人的压力,要把他们的臭脾气给改掉。

饭是镇上送来的,关中烩菜,包谷糁米汤,馒头。

老人们端着一个大洋瓷碗,一大碗包谷糁,用勺子给上面舀上些烩菜,一只手端着碗,一只手拿着筷子。

吃一口菜,吃一口馒头,吃一口包谷糁。

众人就蹲在院子里,丝毫不在乎形象,反正大门紧锁,也没有人过来看。

刘兴武和张禾蹲在一起,老人们蹲在一起。

“唉,你说这咋整,找不到那种感觉。”刘兴武叹息道。

“不要着急,还有时间。”张禾安慰道。

之前冯浩给他们说了,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前几天刘兴武也从局里得到了消息,事情要定下来了。

一个月后,华阴人民剧院,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情况的汇报演出。

到那个时候,筛选之后还留下的这些节目都要上去进行汇报表演,老腔也在其中。

到时候来的人不光是非遗普查小组的人,还有一些新闻媒体,上级部门的一些相关领导。

汇演的表现将决定了能不能继续上前一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留给老腔的时间就是这么多,如果这次不行就真的只能等下次了。

“我也是第一次,确实有些困难,但我觉得,老腔可以。”刘兴武沉声道。

他的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让那些觉得老腔不行的人看一看,老腔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艺术,愿意去听。

吃过饭,马上开始训练。

“军校!”张德林唱。

“诶!”众人应和。

“备马!”张德林唱。

“诶!”众人应和。

“抬刀伺候!”张德林唱。

众人的声音汇聚成一道洪流,激荡人心,乐曲之声响了起来,张德林坐在中间的位置,抱着月琴开始高声吟唱。

“将令一声震山川!”张德林唱。

“人皮盔甲马上鞍!”

表演有些生涩,不尽人意,唱的方面没有问题,老艺人们都是专业的。

刘兴武在本子上记录着一些分析和感悟,用专业的角度去解析这个音乐。

在他的眼中,老腔属于唱腔音乐,要分唱腔和吟诵调两方面去研究。

陕西的戏曲剧种中几乎都有吟诵调,但要是说特殊的话,只有老腔的吟诵调最为有特点,使用的范围更广。

正是因为这点,刘兴武才被第一次吸引了。

在老腔里面,上场诗、下场诗、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带韵而富有强烈节奏的韵白,都是吟诵调。

科子板是唱腔的一种,用干鼓、梆子、铃铃合击节拍,以快板的形式说念或者说唱的特殊形式,节奏明快,语言风趣、诙谐。

通过当地语言来吟诵,拖长字声的调值,形成一种带韵随腔搭调的特殊形式,是音乐化的语言,语言化的音乐。

看了这么多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刘兴武颇有一股成就感生于心中。

刘兴武早上在图书馆看书,下午在学校训练,有时候晚上还不一定能早休息,训练完,骑着摩托车赶回城里,实在来不及就睡在办公室。

他的诚心也是让老人们感慨,也都收起了心里的怨气,跟着他好好练了起来。

“张禾,出个主意,我们既然把皮影撤了,就搞一个情景剧,舞台剧,艺人们一边唱一边演,这个绝对好看!”刘兴武询问道。

张禾想了想道:“还记得我们那天去文化局的时候吗?”

“记得啊。”刘兴武目光疑惑。

“我们路上不是说了民间传说,华阴最出名的就是华山,华山的民间传说最有名的就是沉香劈山救母,搞情景剧,我觉得可以搞这个。”张禾提议道,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按地区申报的,想要表达能代表当地气息的东西,华山绝对没有问题。

如果华山都不能代表华阴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表了。

“好主意,沉香劈山救母,老腔里面应该也有这个唱词。”刘兴武眼睛一亮。

张禾笑了笑道:“这几天辛苦你了,我要回城里一趟,这里的事情就暂时交给你了。”

“你也该回去了,有段日子没见小女友了。”刘兴武笑道。

两人说了几句,张禾就离开了这里。

回到村子里,张禾进了赵芸的家里,问到:“嫂子,你给张川说一声,明天出发。”

“好,我给他说。”赵芸擦了擦手,急匆匆走了出去。

没过一会,赵芸抓着张川就走回来了。

“妈,我那把游戏刚开始,你把我拉回来我没法耍了!”张川嘴里嘟囔道,一脸的委屈。

“跑游戏厅打游戏你还有理了?”赵芸嘴里训斥道。

“我那是挣钱去了,他们打不过那一关,让我帮他们耍,全镇就我能过,他们几个人凑钱叫我打关,我不光不花钱,打一关还能挣五毛钱。”张川辩解道。

听着一旁的张禾肃然起敬。

这小子可以啊,打游戏不光不花钱,还有人给他送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