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中颇为殷实,乃是某个世家的旁支,孟家不过是小商人之家,没什么名气,在昌泰帝的时候,想要当官,非得有世家的举荐才行,因此孟家求取陈氏女,是高娶。
陈氏是父母的老来女,上面两个嫡亲的兄长,两个庶出的兄长,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千娇万宠,在亲事上自然也是慎重,因为被宠的十分娇惯,又与两位庶兄不睦,因此第一条儿的要求就是只要陈氏能生,那么夫君就不能纳妾。
这条儿在秦朝来讲非常苛刻,因此门当户对的人家自然全部退缩,陈家不以为意,后来孟家嫡次子愿意娶陈氏女,也承诺不纳妾,不蓄婢,陈父担心孟家小郎自己不愿意,后来孟家郎君亲自上门言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只要陈氏女能生下子嗣,他定不纳妾。
陈家这才将陈氏女下嫁,婚后开始挺不错的,陈氏女生下两儿一女,夫妻恩爱,陈氏夫妇也因为年纪大双双归西,陈氏本就是世家分支,秦康乐如今废了举荐制,而是科考,那孟安也就将嘴脸露了出来。
在外面竟然有外室,而且还不只一个,分别生下一儿一女的和一个生下儿子的,这下孟陈氏能不炸锅么?
那孟安也有脸,眼见陈家无用,大摇大摆的将外室以及外室子接进家中不说,甚至家产也想多给两个庶子,认为他们在外面这些年,亏到了,孟族中孟安考上了举人,自然无人管他,而且也心疼那两个怎么多年在外的庶子,所以无人替陈氏出头。”
大臣们都闭口不言,看看这些新科的进士有什么想法。
史瑾瑜现在可以确定,女皇陛下的声音与当日在有间楼那位贵夫人是一样的,所以那位气势惊人,威仪天生的贵妇人就是女皇陛下?想想也是正常,除了女皇陛下本人,哪位妇人有那般的威仪?只是在上面端坐,满大厅的男子哪个敢多开口说话?
“陛下,微臣认为,孟安言而无信,德行有亏,当免除其举人功名。”这是中规中矩的说法。至于陈氏的两个想法,则被忽略。
“陛下,微臣认为,孟安该罚,陈氏与他的婚姻确实不能作数,此乃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婚姻不应作数。”
“陛下,微臣认为,陈氏所求应当,孟安该罚。”
“陛下,陈氏妒忌,所求不当,孟安与其族人言而无信,都当该罚。”
……
十名进士,哪个不想在女皇陛下露脸的?这关乎他们的成绩,也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起点不同,境况也是大不同,因此在知道陈氏的案子要被陛下过问之后,都在心中仔细斟酌过这件事,现在答起来倒也不吃力。
史瑾瑜有些踌躇,既然有间楼那位贵妇人就是陛下,很显然,她是站在陈氏一边的,那么原本的断案方式就要在想想,因此这一思考,就被别人抢了先,没有第一个回答,想了想,干脆就最后一个好了,中庸中庸,中间的是庸,容易被人记不住,不如最后。
直到前面的九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史瑾瑜在才道:“陛下,臣认为孟安与陈氏的婚姻建立在谎言之上,做不得数,至于陈氏所生的孩子,微臣认为,法理不外乎人情,陈氏想要孩子,无外乎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在孟氏一族中,岂非也要学得骗人?因此臣认为陈氏所求符合人情,当准,至于孟安,李进士所言极是,言而无信,德行有亏,当免除举人功名。”说道这里史瑾瑜一顿,终究还是说:“孟安行骗在先,耽误陈氏十八年,当对陈氏补偿。”
史瑾瑜说前面的时候,大家听着虽然觉得未免太过优待陈氏,但是想想也是,跟着那样的父亲族人确实不妥,倒也没啥,可是还要给陈氏赔偿?这未免太过了吧。
“梁寺卿以为如何?”秦康乐给史瑾瑜打了一个高分。
大理寺卿连忙出列:“臣认为史进士言之有理。”
“诸位卿家呢?”
“陛下乾坤独断,请陛下圣裁。”
文武百官一起跪下,这些新科进士终于见识到女皇陛下专权之势。
秦康乐直接开口:“李卿家,史卿家所言极是,孟安德行有亏,免除举人功名,终身不得科考,族人五年内不得科考,陈氏与其婚姻么,既有结发,便做和离,儿女归陈氏,孟安与族人欺骗陈家陈氏十八年。一年赔白银一百两,共计一千八百两,一次付清。”
所有人就是一镇,这处罚够狠,而且对陈氏也太优待了吧?可是无人敢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