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异能之保护非遗 > 第336章 宁津杂技

异能之保护非遗 第336章 宁津杂技

作者:夏轩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0:21:40 来源:小说旗

第336章 宁津杂技

宁津杂技是我们大山东宁津县的汉族民间杂技艺术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久远的发展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演出技艺,对咱们国家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在行内还流传着“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宁津杂技的历史悠久,在汉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到清代已闻名遐迩,在咱们国家初次成立后更为普及。

宁津杂技大致可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光是表演类就足有六十多个节目。例如“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相对来说,不仅质朴粗犷而且还刚柔相济。

接下来,咱就说说杂技吧。杂技源于“角抵”,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于汉代。上世纪的六十九年,几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杂技俑提供了那个时期的杂技立体形象。而在《汉书·武帝纪》和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和东汉壁画、砖刻、石刻画像上均有丰富记载。

唐、宋、元时期,宁津杂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了明代才日益活跃。

当时,宁津县黄家镇的杂技古会,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黄家镇杂技古会从农历八月份开始至十月份结束,九月是古会的盛期,因此又叫“九月会”。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或切磋技艺,或收徒组班,或买卖道具,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而到了兴盛时期,每天多达三万人。在会上,各种道具应有尽有,杂技用的小碗儿、彩豆儿、花坛、彩缸、猴、熊、蛇、兔、小狗儿、小老鼠,戏剧用的刀把旗靠、蟒披袍带等应接不暇。该会还是艺人交流技艺和组合集散的场所,很多班主会到此招聘自己所需要的演员,很多艺人也会来此寻班搭伴。为了彼此了解,很多艺人会当场献艺,自然形成艺术的切磋交流。有些少年来此拜师学艺,搭班外出。众多艺人在此组班后,会奔赴南北两岸,甚至漂洋过海,远去异国他乡去卖艺谋生。

据说,一位讨生活的村民黄福升,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会上拜师,随他师父外出周游了西欧十多个国家。鹤北省吴桥县孙陵庄的孙福友,在青年时期曾在会上买了一只毛猴,搭伴外出,不仅周游了新加坡,还去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随后他又西去原苏联,在海外演出了多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回国时,已发展为拥有百多名演员的大型马戏团。

黄家镇杂技古会,在当时已成为辐射全国的杂技活动中心,杂技界有“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的说法。而到了清代,宁津杂技十分兴盛。至清光绪年间,慈禧在京城大摆七十二道皇会,宁津县野竹李村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七十二道皇会之首。至此,宁津杂技名闻天下。在咱们国家初次成立后,宁津县的杂技活动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普及就更为广泛。

在宁津县的“西三社”(张整乡、西塘乡、大曹乡),“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儿”,仅野竹李村二百四十多户人家,就有一百八十多户百姓会演练杂技,就连杂技界的行话——“春典”,也成了当地人的方言土语。

解放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繁荣时期,上个世纪的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社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

咱们国家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官方单位的各方面关怀下,宁津杂技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为全国各级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了两千多名杂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员、学员成为各地业务骨干,二十余名演员分获国内、国际杂技大奖。宁津杂技团在近几年先后赴多个国家演出,以新颖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津杂技音乐伴奏,“撂地”的始于“老三点”:艺人一边击锣一边唱,唱一句打一下,唱两句打两下,段末打三下,为此得名“老三点”。

“抹杆”的始于“四不闲”:一人一手用以吹号,一手击鼓,双脚踩钹,创造出了一人多能、手脚并用,戏称“四不闲”的演奏形式。

在咱们国家成立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文化与科技的进步,为杂技道具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人们为了道具的改革,也创造了许多科学而又实用的方式方法。

一是道具组合。

“晃板”和“晃梯”本是两个节目,但通过两个节目中两种道具的组合,便产生了一个新的节目——“晃板晃梯”。

“晃板口捻子”和“蹬板凳叼花”等诸多节目,均是通过道具组合的思维方式创作出来的。

这些节目在增加难度和提高技巧性的同时,也使宁津杂技“险、美、奇、绝”的艺术特质展示得更加充分。

二是道具置换。

把“滚杯”中的道具“杯”改为“灯”,从此便有了一个新的节目——“滚灯”。

“滚杯”与“滚灯”虽都是表现艺人身体柔韧性和技巧性的节目,但“滚灯”与“滚杯”相比,却别有一番洞天,创造出更多美轮美奂的艺术意境。

三是让静的道具动起来。

“地圈”“叠椅倒立”等节目原本都是相对静态的,通过对道具的改革,增加了转动功能,动静结合的表演,不仅提高了难度,还改变了节目的表演节奏与形式,使观众对这些传统节目有了一种常演常新的感觉。

四是道具剪裁。

将“蹬伞”道具中的伞柄抽掉,变成了“蹬斗笠”,继而又抽掉了“伞骨”变成了“蹬毯”,随后一块儿毯就增加到了两块儿、四块儿,表演者会手足并用加上下翻飞,煞是绚丽多彩。“道具剪裁”思维不仅仅带来了节目多样化的创新,同时也把杂技的技巧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宁津杂技在传统基础上,经一代又一代的艺人不断创新与发展,从而成就了宁津杂技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由于宁津杂技来自民间可又源于生活,大量采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充分显示了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

二是基本功扎实,宁津杂技特重视腰、腿、顶、跟头功的训练。即使是表演“文活”的艺人,一般也有相当扎实的功底。

三是力量与技巧有机结合,在“大武术”和“小武术”的节目中,一位老艺人可负重六、七百斤,同时二节、三节、左挎、右挎、“舌头”上下快捷自如,轻便灵巧。

四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艺人在软钢丝上忽而左右摆动,忽而纹丝不动,种种惊险表演展示了高难度的技巧和超强的平衡控制力,形成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特色。

五是平中见奇、奇中求险。“拐子顶”、“双吊子”和“小吊子”中的闪托表演,惊险而不突兀,以出神入化的手法展示了平中见奇、奇中求险的艺术特色。

六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重蹬技”可力撑千斤,“轻蹬技”可蹬伞、巾轻飘之物,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七是有严密的师承传统,但又与姐妹艺术相融合。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但又从戏曲、舞蹈、武术中吸收了大量艺术元素。

八是刚中见柔,柔中见刚。宁津地处冀鲁交界,被齐鲁感染了仁德之泽,熏燕赵慷慨之风,为宁津杂技铺就了刚柔相济的文化底蕴。

宁津杂技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

由于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在明代时期才达到鼎盛,因此鲁北就成了全国杂技的活动中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杂技团吃苦,宁津杂技传承人随时有链条断裂的危险,亟待保护。

好在作者还是找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叫刘俊昌,出身于杂技世家“刘家门派”,自幼随着父兄练习宁津杂技,上世纪七十二年的七月才考入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后来又从师练习杂技,主要练习杂技基本功和专项节目——空中倒立、蹬板凳上尖、顶板凳上尖等。上世纪七十四年的六月毕业后,调入宁津县杂技团,担任杂技演员在进行杂技表演。本世纪十四年的五月,刘俊昌被我国官方单位评为一三年度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

本世纪零八年的六月七号,Sd省宁津县申报的“宁津杂技”经我国官方单位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本世纪的十二年至十三年,宁津官方单位投资三百多万对宁津县杂技团、杂技艺校三千多平的办公用房、教室、练功厅及宿舍,全部修缮一新,购置练功设备、道具两百多套,办团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本世纪十三年的七月,“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宁津县举办。宁津杂技团舞台杂技《草帽》和杂技艺术学校的《吊环》分获一等奖。在本世纪十四年的五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开幕,宁津县杂技团受dZ市官方单位派遣,参加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州文化周”的表演活动,表演展示了“蹬人”“绸操”“吊环”“球技等多种杂技艺术形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