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逍遥侯 > 第二百八十七章 李二爷也缺人才

大唐逍遥侯 第二百八十七章 李二爷也缺人才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4 21:02:04 来源:小说旗

身为大唐的扛把子,李二爷最近也挺忙的,他倒不是要召开什么会议,做个报告什么的,这年头貌似也没有哪个人有资格听取他的报告。不过作为皇帝,为了体现上天派给自己的责任,李二爷每年年底还是要给老天爷做个汇报的,这一阵子他就是在忙这个。李二爷的子孙们很好的延续了这个习惯,在年底挑个风和日丽的天,走出长安南大门,合祭天地。后来的杜甫老爷子还专门写过《三大礼赋》来捧李隆基老小子的脚后跟,被捧的感觉十分爽,李隆基捎带着见见了杜老爷子,顺手赏了个兵曹参军的职务。兵曹参军居八品,属六曹之一,掌管军防、驿传、依仗等,按后世的话来说,杜老爷子当上了邮政局局长,顺带着管管仪仗队。本来想着干点实事的杜老爷子接下来就蒙圈了,李隆基老小子光想着享受,接连吃败仗,自己儿媳妇兼老婆的干儿子造反了……于是世上多了一首“家书抵万金”的诗句流传千古……

李二爷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一个重孙糟蹋了大唐的万里江山,假如他能后预知,不知道他会掐死武媚娘呢?还是憋死李治呢?这墙角挖的太刁钻了,“脏唐”的称谓也非空穴来风……

无知者最幸福,此时的李二爷正坐在龙椅上听取长孙无忌和魏征的汇报,听完后哈哈大笑:“这个归唐有意思,硬生生的从这些大家族嘴里抠出了一大块肥肉。”

“说到底晋归唐还是借了陛下的势,如果没有陛下及时的赏赐,事情不会这么顺利。”长孙无忌将自己所看的汇报给李二爷,还捎带着把晋宇的善意传递了过来:“晋归唐本来有心多拍六万斤玉薯种,接了封赏后,他跟老臣说要把这六万斤玉薯种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分派,也算尽自己一份心。”

“这小子还挺识趣。”李二爷满意的抚续点头,朝一旁冷脸的魏征道:“难为魏爱卿了,被归唐这臭小子拉着做了一回见证人。”

“微臣不敢。”魏征回礼道:“这样的见证人微臣甘之如饴,微臣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只愿我大唐多出几个晋归唐这样的人才。”

“哦?他做买卖有辱斯文不说,还做成人才了?”

“回禀陛下,玉薯的产量已众所周知,无论是谁买了去,终归是要百姓去种植的,收租比例是既定的,一年辛苦之后,百姓手里总归会多些余粮,能多养活几口人。若人人皆有晋归唐之才,我大唐必将国富民安、四夷来王、天下归心。”魏征一本正经的解释道。晋宇虽然菜做的好,但他真心不认可晋宇做买卖的做法,但他旁观了晋宇拍卖的整个过程,签订的合同自己手里也有一份,回家仔细研究了一番,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不仅能带动就业,还能增加百姓的收入,要说吃亏,可能就只有被切断粮食来源后的高句丽了。

“爱卿言之有理。”李二爷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自古重农抑商,但仍旧避免不了地位高的农为地位低的商打工。上次高明兴致冲冲的给自己递上来的计划书其实很不错,能促进农业的发展,但现在还没有实行的环境,怎么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李二爷很头疼,晋归唐想了秒法子来坑高句丽,那他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呢?

李二爷一直非常好奇什么样子的老师才能教出晋归唐这样的学生,李道宗奉命暗访沿着晋宇来唐的路线去找他那所谓的一族,前几天终于来了奏折,洋洋洒洒说了过程有多艰难,最后的结果只有三字——没找到!

李道宗派出的人马一路找到楼兰、库尔勒,甚至有人到了阿克苏、喀什,找了无数的商人、当地牧民,询问是否知道大漠里曾经有那么一块绿洲,是否见过有从大漠里归来的,着装很奇怪的人。被询问的人均是一脸看神经病的表情,很明确的告诉他:大漠里什么都没有,曾有人进去过,基本上都渴死在路上了,没见过有人出来。

李道宗待各路人马归来后,综合各路给出的如出一辙的答案,越发感觉晋宇犹如被一团迷雾所包围,自己看不清楚,只不过晋宇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跟自己交情还不错。李道宗告诉自己,虽然没有找到,但自己尽力了,遂给自己的堂哥发了个八百里加急的快递汇报了结果。

李二爷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攻城无数,手底下也是见过血的,自然不担心带着一妻一仆的晋宇能翻出多大的浪花。人人都有私心,李二爷也不例外,他想找到晋宇的老师收于己用,顺带着教教自己的孩子们,让他们成为晋宇一样优秀的人才……

看李二爷走神,长孙无忌犹如老僧入定,装啥也知道,也神游太空去了,魏征就没那么好说话了。魏征一直以来就是大唐的一朵奇葩的存在,性格耿直,敢于直谏,一辈子送给李二爷的谏诤就有“数十万言”,那可是文言文啊,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有几个两三百万的样子,估计平时除了吃饭睡觉上朝,就是琢摸着怎么抓李二爷的痛脚了。现在李二爷当魏征的面走神,魏征当仁不让的出言要谏:“陛下……”

“哦,魏爱卿,朕且问你件事。”李二爷被魏征从沉思中拽出来,想来了解魏征秉性的李二爷立马打断魏征,问道:“爱卿觉得应该如何选拔人才?”

“回禀陛下,微臣以为要先了解他的才能,泛泛之辈不可取,否则误人误己,只有有真正才能的人才能选拨为官。”魏征稍微一想,就回奏道:“再者要考核他的品德,品德不得以服众者不可取,还要考察他的爱好,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有不良嗜好者不可取。”

“爱卿所言甚慰朕心!”李二爷面上大喜,传令张公公道:“传旨:赐魏爱卿帛百段。”然后不待魏征再搞什么诤言,就开口赶人:“朕乏了,两位爱卿若无事就下去吧。”

刚得了赏赐的魏征也不好再发作,见好就收才是生存之道。

李二爷的这种做法被李承乾学了个十成,有史书记载,李承乾游玩作乐被老师抓住时,不待老师开口批评,就先开口认错,搞的老师也不好再开口训斥。看来这是有榜样在前,接近老百姓说的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

李二爷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很差的榜样,打发了长孙无忌和魏征,他思维又开始发散了。作为一国之君,李二爷当然知道现在自己的短板在哪,上位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朝中的大臣不仅有老爹留下的,更有前朝的遗老遗少,若是不用吧,就会让别人说自己不容人、不如自己的老爹,只能将就着用,用吧,又给自己添堵不少。这几年确实不够风调雨顺,自己也兢兢业业、谦虚纳谏,好歹挽回了点名声,可这样搞的自己很累,谁愿意天天被手下顶撞?一国之君做的这么憋屈的没几个吧?

魏征刚才所说的,李二爷能看到还有以前九品中正制的影子,说白了就是世家门阀的影响力。李二爷不想看世家门阀继续做大,可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若真的将是家门阀的人都踢出朝堂,谁还能替自己办事呢?除了自己的秦王系真正能为自己办点事,其他大臣身后哪个没有些门阀的影子?前阵子张蕴古的事情李二爷已经有些后悔了,这么多年,能把自己拍的那么舒服的还真没几个,再说张蕴古这孩子除了拍的到位,没有门阀的背景,也是个肯下力学习的主,这点非常好,但现在人也杀了,以后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态呢?

李二爷很苦恼,说到底还是缺少得心应手的人才,还是先去找亲爱的长孙皇后逗孩子玩吧,权当散散心了。

长孙皇后被推崇为千古一后,后世皇后的典范,名声犹在李二爷之上,并非仅仅因为她贤惠,更是因为她会做人!

长孙皇后是一位很好的听众,待李二爷将心事说完后,立马给李二爷出了个主意——写个诏书吧。于是贞观五年最后一道诏书,也是贞观年间很有分量的一道诏书就刊召天下了。诏书的大致意思就是,长安的法院上奏死刑名单,虽然我李二说过要再三推辞后才能批准,但一天之内三次,我都没时间去看就准了,这样的再三推辞有啥用?即便是我后悔了,也来不及了,以后法院上奏死刑名单,最好两天内上奏五次才行,其他省的因为路途遥远就按三次算吧。批了死刑,我李二心情也不好,为这些人心痛,午门斩首的那天食堂就不要上肉菜和酒了,我喝不下,吃不香。

此诏书一发就为李二爷搏得了一片赞誉,延绵后世一千五百多年仍有人在称赞。李二爷一看,乐了,看来观音婢说的对,这帮大臣也担心他们被自己一怒之下给杀了,两天五复奏能争取些时间不是?既能起到震慑作用,说不定还能招揽到人才呢!

心情大好的李二爷大手一挥:洗澡、打猎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