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纯属意外,从一碗面五十块钱开始 > 第一百七十四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也称之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

花椒最好用汉源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

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

辣: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

烫:豆腐的特质保持了整道菜出锅后的温度,不容易冷却。

每下一次筷子,吃到的都是刚出炉的味道。

香: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的石膏味,可冷浸豆腐的水锈味,也没有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

酥:炼好的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嫩:豆腐下锅,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多用小勺舀食。

鲜:麻婆豆腐的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活:指麻婆豆腐店的一项绝技。

豆腐上桌,寸把长的蒜苗,在碗内根根直立,翠绿湛兰,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活灵活现。

但夹之入口,俱皆熟透,毫无生涩味道。

这里要注意,麻婆豆腐与麻辣豆腐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麻婆豆腐有肉沫。

中餐好吃,其有一大秘诀,那就是火候。

这一点林非凡早就知道,而且他对于火候的把握,却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

不过,既然有人好为人师,林非凡也不介意学习一下。

所以,在李长久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时候,林非凡学的很认真。

他不止是记下来了刀工的要点,也在学习李长久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的经验。

从他的只言片语之中,林非凡学到了很多。

比如在学徒期他都是怎么学习的,这可是基础,而林非凡步子迈得很大,根本就没有打过基础,就直接成大厨了。

所以,他现在需要补上基础的一些厨艺。

而现在成为一名学徒,学习刀工、火候控制,还是比较简单的。

有些东西,林非凡听一次就懂,也知道怎么做。

比如学徒上灶前期,就是要从火候开始学起的。

火候掌握不好,就休想说什么“色”、“香”、“味”。

火候关键,但又难学,因为这是一门心领神会的学问,

对于炒菜而言,掌握好火候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炒法,对于火候的大小变化,及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火候对一道菜的色、香、味的影响非常大。

做菜需要把控火候,而火候首重控火。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火候中的控火的大小,大致分为4类。

分别是大火、中火、小火和微火。

大火又升为旺火,急火或者武火,火焰高而安定,呈蓝白色,热量逼人,火苗会伸出锅边。

大火适合快速的爆炒、生炒、滑炒等烹调方式,可以保留住材料的新鲜感。

中火又称为文武火或者慢火,火力大小介于大火和小火之间。

这种火焰较低,呈蓝红色,火苗会稍微伸出锅边,且不安定。

中火一般适用于烹煮酱汁较多的菜,容易使食物入胃味,也适合用来熟炒食物。

炒绿色蔬菜的时候,适合用大火快炒,以免减少蔬菜中营养流失。

小火又称为文火或者温火,火焰小,呈蓝橘色,发光度小,热度较低。

火苗不仅不会伸出锅边,而且还时高时低。

一般适用于不容易煮烂或者慢热熟的菜,适合变煮的烹调方式。

微火又称为烟火,火焰微弱,呈蓝色,颜色暗。

一般只适合用来长时间的炖煮,以获得食物入口即化的效果。

除了把握火焰和温度,把握油温也很重要。

油温是将火猴落实到炒菜中的关键步骤,已食物烹炒猴的味道,口感密切相关,一般而言需要把握一下3,种热度的油。

温油食指三四成的油,温度在70一100度之间,油面平静,无油烟。

放入葱段测试时候葱段会沉入锅底,且无油泡和爆裂声。

适合熘以及食材加工后的煎、炸等烹调方式。

热油是指五六成熟的油,温度在110~170之间,会出现一些油烟,而且油会由锅边像中心沸滚。

放入葱段测试时,葱段会稍微浮起,葱段周围会有一些油泡和爆裂声。

热油适合煸炒,炸等烹调方式。

旺油是指七八成热的油,温度在180~220度之间,会出现较大的油烟,但油面平静。

放入葱段测试时,葱段会付出油面,且有较多油泡和较大的爆裂声,旺油适合爆炒,油炸等烹调方式。

如果对于火焰、温度、油温把控精准,那么接下来就是调味。

调味也是把控火候的一个关键,而想要做好,那就需要看准调味时机。

放盐是终极调味技巧,炒菜时,放盐的时机有很大的学问。

如果是用豆油、菜籽油炒菜,一般应该在出锅前放盐,以减少蔬菜中维生素的流失。

如果是用花生油炒菜,那应该先放盐炸锅,然后再放菜。

因为花生油中可能含有黄曲霉菌,盐中的碘化物能除掉这种有害物质。

这些如果都能做好,还能把勾芡做到完美,那么做任何一道菜,对于火候的把控,都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这样做出来的菜,肯定就很好吃。

在厨师做菜的过程当中,火候这个词,表现的很模糊,再说,火候之中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而就算有,也没法用语言描述出来,更是没法用数字标准化。

所以,想要把握好火候,还真就需要经验的积累。

当然,对于林非凡来说,积累经验反而最容易,因为他有作弊器。

在虚拟学习空间之内,不用耗费时间,只是耗费大量精神,就可以积累无数经验,这样可就给他节省下大量资金和时间。

这也是在外人看来,林非凡学什么都很快的原因。

“好了,今天该表现的都表现了,该说的也都说了,现在清理锅灶,这个可是很重要的,清理干净之后,我们就可以吃饭。”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炒出一道好菜,首先要有一口干净的锅。

然而,很多人却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锅的中心,却略了锅的边沿。

因为很容易给别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锅底是炒菜的集中地,所以锅底会比较脏。

事实上,锅的边沿要比锅的中心脏,因为锅沿翘起,火苗上串很容易将锅沿炒黑。

因此在洗锅的时候,一定要将锅的边沿洗干净,这样才能保证菜的卫生,营养和美观。

吃过了饭,厨具都洗刷干净,今天的试营业也就结束了。

在跟张太平吩咐了一下,让他跟采购协商好明天的用料之后,林非凡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

今天看了李长久的表演,林非凡可以说是收获良多。

特别是对于刀工,他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也有了一种系统的学习方法。

原来他做厨师,就是为了赚钱,而现在,他却想着可以做的更好。

既然要想做的更好,那么一些基础自然要打牢。

对于火候的把控,林非凡从来不担心。

但是刀工,却不是那么回事。

这个技艺,你不多练习,不会就是不会。

而刀工在厨艺当中必不可少,现在有机会学习,自然不能放过。

想到这里,林非凡心念一动,立即来到了虚拟学习空间。

今天试营业累的是身体,他的精神可没有多少消耗。

毕竟外面招待客人有父母,还有他的大堂经理张太平。

后厨还有李长久,所以林非凡今天倒是不会心累。

只要有精神,他就可以继续在虚拟学习空间之内好好学习一下。

不过,这一次林非凡没有按照李长久的说法,直接使用日料的方法练习刀工,而是按照中华传统来学习。

刀具和案板做中餐,基本上3把刀就够了。

砍刀是多大块的骨头,火腿啊、排骨啊之类的。

剁刀一般用来剁鸡、鸭、兔子之类骨头小的禽类。

还有就是剁肉馅、剁姜蒜的时候用。

切刀用的最多,素菜和没有骨头的肉一般都用切刀。

案板要大一点的好,因为大案板更稳。

只不过在厨房里一般不用案板,用墩子。

二十多厘米高,就像是一树墩子,多形象。

所以一些专业切菜的又叫切墩,是不是更加形象了?

如果觉得自家的案板不稳,总是晃动,可以在案板下面垫一块帕子,就稳多了。

准备好了这些,还不能开始练习。

也是在开始学习之后,林非凡才发现,不管学生们技能,都需要认真。

如果深入学习了,才知道任何一件技能,要想学习的专业了,都不太容易,也十分琐碎。

就比如刀工,难道拿起一把刀,就可以练习了?

在这之前,你得有把好用的刀吧?

所以,什么样的刀,才会好用?最起码你得会磨刀吧?

因为厨房之内的刀,如果太过锋利,那么磨损就比较厉害。

所以,一般用刀之前,还需要磨刀。

磨刀之时,又有专业问题,比如磨刀石就有两种,一种是砂石,一种是油石。

砂石粗糙,油石更光滑细腻。

刀太钝了,就先用砂石来粗磨,刀刃的角度磨好了,再用油石来磨地平滑。

刀与磨刀石夹角为30度左右,刀刃太薄了很脆,太厚了不够锋利。

饭店之中,餐厅切菜,每人有自己的专用刀。

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磨刀,最多3天要磨一次,不然自己的菜刀太钝了,要被同事们鄙视。

但在家里不必这么频繁,毕竟在饭店往往一天要切七八个小时的菜。

磨得特别棒的刀,拿一个稍微软一点的土豆,削去皮放在案板上。

把刀立上去,手握着刀把,几乎不需要用力,刀靠着自身的重力就能切下去一半。

这也是因为餐厅里的刀,本身就比家用刀更大更重。

准备好了这些,就可以练习入门刀法。

刀法有很多种,入门的刀法,会几种就够了。

直切,垂直下刀,干净利落,绝大多数蔬菜都都是直切法。

推切,比较柔软的食物,比如绝大多数肉类,直着下刀,肉的形状要走样,边向前推边下刀。

推拉切,特别硬的东西,比如冻牛肉、大头菜之类的。

还有就是特别易碎的食物,比如面包、馒头,要用推拉切,方法类似于锯。

花刀,餐厅里做的鱿鱼卷、松鼠鱼、肝腰合炒之类的。

原料要上花刀,一般来说,每一刀要切到原料的3\/4处,但一定不能切断,属于难度比较大的刀法。

剁,肉馅啊、姜蒜末啊。

在厨房里剁姜蒜,有时候一次十几斤。

两把刀左右手一起剁,剁熟练了能剁出马奔跑时马蹄发出的“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节奏特别动感过瘾。

砍,主要对付大骨头,刀要举过头顶,猛地砍下去,砍下去的速度要快,还需要花些力气。

三刀都能砍到同一个位置,你就出师了。

其实,也不必讲刀法的理论,实践中自然会找到最适合的刀法。

只不过,这样系统的练习,学习的速度更快,也更省力。

比如切菜,也是需要一定姿势的,毕竟在饭店厨房之内,切菜的时间很长,如果站的不舒服,那就很累。

所以,经过长期实践,现在一些厨师切菜的姿势,都是两脚自然分开,上半身微微前倾,但不要弯腰。

案板的高度大概在腰部,身体至少离案板一拳。

右手握刀,大拇指自然弯曲,左手放在食物上,指头弯曲,用中指第一个关节顶在最前面。

刀垂直下刀,抬起刀的高度永远不要超过左手中指的高度。

如果你能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从理论上来说,你就永远也不会切到手了。

可以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想要练习刀工,需要注意的细节,还真是不少。

而这些,原来林非凡可都不知道。

原来他哪里会注意刀是样子,怎么站着才更容易切好菜,还不累。

现在好了,一个李长久,帮他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准备好了,接下来终于可以开始切菜了。

以切土豆丝为例,左手按稳土豆,也就是把土豆比较平的一面放在案板上。

这时右手垂直下刀,切下了的土豆片,上下要一样厚薄。

注意要使用腕力下刀,不要用胳膊的力气。

切一刀后,左手中指第一个关节往左退2毫米,别真拿尺子去量哈,凭感觉。

接下来再重新下刀,眼睛看着刀的右边。

关节连着退3-4次后,把整个左手向左退一小截。

土豆切掉1\/3左右,把切面平放在案板上,这样土豆就特别稳了,继续切。

土豆都切成片以后平铺码好,按照同样的方法切成丝。

这时,正练习着的林非凡,不可避免响起李长久的话。

毕竟练习切土豆丝实在是太过枯燥,所以他需要一些精神刺激。

练习刀工,从来都是枯燥的。

但是,有人陪着就不一样了。

就像李长久,当年他学徒的时候,就有一帮同事比赛切土豆丝。

只有谁都不服谁,不停的较技,才能快速进步。

他当时的技术还是不错的,平均2分钟可以切出一盘比火柴棍差不了太多的土豆丝。

再说说切肉,肉难切的原因在于比较柔软,容易跑偏。

切肉的时候,左手要按得稳一点,下刀要边向前推便下刀,利索果断一点。

切下去后刀往右边偏一下,切好的那片肉就掉下去了。

冻得不那么硬的肉,要容易切得多。

一块肉切了90%,最后一小坨,是最难切的了。

这里要引入一个名词,叫片。

可以把肉平放过来,刀也与案板平行。

这样推拉着切,叫片,技术要难一些。

刀工是一项技能,智商再高,技巧再好,不练出手感来,刀工是好不了的。

认真切,切菜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很容易跑神。

边切菜,边聊个天想个心事啥的,那是在找事。

当然,这样除了容易切到手以外,也没啥坏处。

但如果想切得好,同样要认真才行。

切菜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两只手上,很快就能找到手感。

学会正确切菜,可能是全世界最爽的事。

如果想提升厨艺,在各种基础功里只能选一个练,那么肯定就是强推刀工。

刀工绝不是只为了美观,每一个轻视刀工的小白,都要在厨艺进阶路上走很多弯路。

食材的大小粗细和是否均匀,会直接影响到成熟和入味!

当然,它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如果你不是要学小当家,切成食材漫天飞的话,只要认真练习,学习速度还是很快的。

这点林非凡就完全可以现身说法,在不需要担心原材料消耗的情况之下,练习的时间长了,很快就能出效果。

而只要有效果,接下来会让你的下厨体验,变得非常爽,你也会爱上这个过程!

所以,欲练厨房神功,先来练好刀工!

只不过,练习刀工,还需要一把趁手的菜刀。

买刀,选刀的原则是趁手!

菜刀一定要趁手,既要根据自己平时的下厨习惯,也要根据自己手的力气和大小来选择。

对于刀来说,贵不一定等于好。

对于个人来说,最贵的刀也并不一定最好用。

比如一些刀具,对于一些厨师来说偏重偏长,或者偏轻等等。

就像今天在店里李长久使用的刀,就是一把霓虹出产的刀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