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医官情瘦 > 第146章 治未病

医官情瘦 第146章 治未病

作者:介子微尘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4 22:10:56 来源:小说旗

“这位就是小丁大夫吧!”翟雨墨看出丁家宝有些局促,于是主动打招呼道,态度异常的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

“翟老好、李老好、施老好…”丁家宝和每一个国手问着好,虽然都是第一次见面,但这几个国手丁家宝上大学时就知道。

“领导在接待外宾,等一会儿小丁大夫也进去看一下,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翟老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丁家宝说道。

到了这个级别的人,不光是看病的水平已经登峰造极,连看相和望气的水平也一样炉火纯青。

毕竟中医和易经属于殊途同归的两个学问,等达到了一定境界,就变得互相贯通了。

就像一些武侠小说上说的,所有的武功练到最高境界,其实都能触类旁通一样,也类似于哲学上说的万物同宗同源。

几个国手都是涵养很高的人,他们从气质上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小丁医生虽然年轻,但是也是一个很高的高手。

到了十点半,少将通知丁家宝进去。虽然丁家宝早有心理准备,也知道对方是个大人物,但是看到真人时,还是没能按捺住自己的惊奇。

竟然是每次阅兵,在主席台最中间那个领导。面对这样一个只在电视中见过的人,丁家宝多少还是有些紧张。

“你就是甘南省的第一中医圣手,来,坐下说!”大领导也非常和蔼,看丁家宝有些不自然,于是笑着说道。

“哦!领导好!”丁家宝坐到了领导的对面,领导很自然地将胳膊伸了过来,让丁家宝切脉,并开始讲述自身感受。

“……主要就是偶尔小腹这一块隐隐作痛,有时候还一阵一阵的心疼,疼的时候手也不能使劲触碰这里。

保健师每天都给我做按摩,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这几天疼得厉害了,他们就请翟老过来给看看,翟老我扎几针就舒服一些,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前两天吐的痰里出现了血丝。”

领导也知道中医看病的规矩,也不用丁家宝多问,很详细地讲了一下自己的情况。

“您照过片子吗?”丁家宝一旦进了诊病状况,马上就没有了紧张的情绪。一边感受着脉象,一边问道。

“呵呵…,你也需要看片子?西医说是冠心病。”大领导笑着说完,那个少将就递过来一个片子让丁家宝看。

“嗯!您躺到床上我按一下胸腹部。”丁家宝看了一眼片子,说实话他对看片子,这种西医的手段,不是非常的专业,也就是参考一下。

但是根据脉象和面相判断,应该病灶部位不在肺和脾上,但是不咳嗽还吐血沫,就很容易让人往肿瘤方面想。

但是也没有消化道肿瘤的其他症状,所以需要确定是不是胸腔中,有其他地方病变压迫肺脏,所以导致吐血。

但是肺脏下面就是心脏,肿瘤要是出现在心脏部位,那治疗起来可真没多少把握。

好在看了一下片子,确实没有肿瘤,看来还得按照中医的切诊来详细检查一下。

看领导很配合地躺在床上,丁家宝闭了一下眼,深吸一口气,将气运到了手上,开始很细致地从胸口剑突位置,一直摸到小腹位置。

“好了!我出去和几位前辈讨论一下!”丁家宝诊断完,和领导说了一句,就退出了房间。

两关脉是促脉,寸脉微细而缓,很明显病在心包的脉象。切腹得知,从小腹到胸口,有一个长条状的疑似肿状物或隐或现。

但是胸透无法显示出,那就可以肯定不是有形的积聚,那就是属于气聚,而且处于即将发作阶段。

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没有气功辅助的人,很难感受到。四诊合参,心里基本就有了谱。

他也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的国手,都没有确定病因,需要找更多的高手会诊的原因了。

因为不是每个中医大家,都有他这么高深的气功基础的。再就是给这种大人物看病,即使看出来了,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也不能随便开方用药。

如果再等半个月,估计随便一个国手级别的就能完全确定。再过三五个月,可以说是个医生,都能很快地确定病因了。

但是这种大领导,怎么可能真的等病发到那么严重,再治疗呢。身体稍有不适,国内最高的高手就得赶快过来给检查。

“小丁大夫,你怎么看?”翟老看丁家宝从里面出来了,赶忙问道。

“伏梁欲发!”丁家宝非常肯定地说道。

“嗯?《内经》中黄帝问: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小腿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前辈们所有关于伏梁的描述,必须有积聚症状,可是领导并没有积聚,如何判断是伏梁呢?”

另一个国手李老,虽然也判断是病在心包。但是现在还属于未发病阶段,致病之源有些拿不准,现在听丁家宝这样说,有些疑惑地问道。

“哈哈……,我说老李啊,你要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事实,小丁大夫,后生可畏。

我也没察觉出积聚症状,如果出现了积聚那就已经癌变了。可是我也有这方面的怀疑,所以每次针刺时都会选择梁门穴。

果然还让我给蒙对了,我完全同意小丁大夫的诊断,由于是欲发,所以没有形成有形积聚。

这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不治已病治未病。”翟老笑着和其他的几个国手说道,同时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丁家宝。

“翟老谬赞了,只是碰巧而已。”在这些真正的国手面前,被这样夸奖,丁家宝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答话,谦逊地说道。

“小伙子不必过谦,现在第一国手的位子,看来可以让给你了。既然已经诊断出来了,那就给开方吧。”翟老很豁达地笑着说。

“翟老!您这话让晚辈无地自容了!旦看一病不能体现水平,我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丁家宝说着,也没有再多客气,因为既然是自己的诊断结果,当然也要自己开方了。

于是开了三剂瓜蒌薤白汤加了丹参、阿胶等补血活血的几味药,又加了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止痛的药。

“几位前辈给把把关,看是否合适。”丁家宝双手将方子先递给了翟老说道。

“嗯!我看可以,通阳散结,补血行气,都符合目前的主诉症状。”翟老看了看赞许地说道。

又将方子递给了其他几个人,大家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可能真还没有人家高。

但是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提供参考意见,再就是也顺便学习一下,所以都看得很认真。

但也都没提什么意见,确实中规中矩,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也不离仲景遣方用药的法度。

从领导办公的地方出来,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那名少将,给几人分别安排在不远处的客房,因为第二天他们还需要再次复诊治疗。

接连三天,丁家宝都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给领导做治疗。直到大家都判断,领导已经没有任何隐疾,这才离开。

在此期间,丁家宝和几个老前辈一起讨论了很多中医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个话题。

几个国手又通过领导的这个病,讨论了一下病因。真正的大医,讨论病因都离不开《黄帝内经》,治病也离不开《伤寒论》。

大家一致认为,病因就是《内经》中说的“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说白了也就是吃的太好了,只是在领导面前不能这样说。

这些领导有专门的营养师,和养生保健专家在给做服务。如果说这个,让人感觉他们几个国手,在贬低那些营养师和保健专家。

丁家宝在十几岁时,就听周老爷子给讲述过这句话的涵义,所以非常的熟悉。

可是上大学时,用的教材是当时的一个着名专家写的,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说:

“进食膏粱厚味太多,会导致脚部长出“大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疮疡一类疾病。”

对此丁家宝生气的将学校的教材拿回家撕了,给郭彩莲当做饭时引火的纸来用。

其实这里的“足”是足以的意思,“大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疔疮恶肿”,应该泛指一切严重的恶性病变,特别是癌变。

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都是统一的。但是严格地说,这次给大领导治病,不能叫治未病。

已经有了症状,当然算是已病了。真正的治未病,就是养生。在这个问题上,这种中医大家也是认同的。

所以说,水平最高的中医,应该就是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制定最合理的养生方案,让这个人不生病。

一说起养生,有几个老前辈就一肚子怨气。说是现在的伪养生专家太多,将中医的最高境界,说得好像非常简单。

在几个国手看来,真正有资格谈养生的,现在在座的,也只有翟老和小丁这种水平的才够资格。

当然了这也是互相吹捧,其实其他几个国手水平与他们相差也不大。

因为养生属于真正的治未病范畴,但是首先就要会治病。你连个普通病都不会治,却标榜自己是养生专家,这种人的意见能有多大参考价值。

但是现实就是,这样的养生专家却在国内非常出名,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有的甚至超过了翟老这样的中医大家。

有的人甚至没有多少医学知识,但是却总是让大家不能这样,要多那样…之类的,其实都是错误的。

说这个病要多吃这类水果、蔬菜…,那个病就要多吃那种水果蔬菜,如此等等,完全就是在骗人的。

但是没办法,现在人的生活水平高了,对身体健康的渴望也就高了。无法享受真正专家的服务,只能是被那些伪专家忽悠了。

全国能真正达到翟老和丁家宝这样大国手水平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也许民间还有,但绝对不会多。

就连一般的厅级干部,都没资格享受这种国手的服务,普通民众自然也就更没有机会了。

所以那些国手才会将着书立作,当作自己晚年最主要的工作。因为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没有机会为大众服务,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

但是他们的书籍专业性太强,不如那些养生专家写的那么浅显易懂,大家也不爱看,所以也就无法学到这些知识。

再说养生本身就是治未病,所以也是治病,最主要就是考虑个体差异,就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总结出能够适用所有人的方法来。

所以一般中医大家,在这方面的着墨都不会太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让一个由于肝肾阴虚的人,和肝肾阳虚的人,吃同样的食物,用同样的养生方法。

一个可能会很健康,另一个有可能就会英年早逝。

有时候看各种媒体上报道的,某养生专家,四、五十岁猝死,大家都会当作笑话,或者不太相信。

其实这可能是真的,因为他采取的方法并不适合他,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这种养生就会加速他的机能衰减。

在京城待了几天,让丁家宝真正地见识了,代表中国中医最高水平的几个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

他也受益匪浅,确实和人家还有差距。有可能在治病方面,他的水平算很高的。

但是这只是医术,对于医道的领悟,他还是比较稚嫩,还需要继续历练和积淀。

回来后他将自己以前写的书,准备找时间再次大范围的修改一下,因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不只是传授医术,重要的是医道。

医道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领悟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角度,从整体看待生命。

医术仅仅就是讲究快速消除局部症状,解除痛苦。如果不能理解道,学到的医术也是死的,自然环境或者其他条件变化了,他的医术就不管用了。

举例来说,现在大家常说的,现在的药物都是人工培植的,所以疗效不行,治不好病。

可是人们生活的气候环境、生活环境,以及食物谱本身就和以前完全不同,药材变化也属于正常。

之所以疗效不佳,还是因为不管是药材还是用量,没有完全根据实际的药性来遣方用药。

即使是野生药材,其实与两千年张仲景时代也不一样,所以如果丝毫不变的,完全照搬伤寒论的方子,能起效的很少。

这也是很多医学院逐渐抛弃经典的一个理由,认为过时了。其实不是前辈的知识过时了,而是他们只学“术”而没有学“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