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武侠 > 枪气素霓生 > 第245章 并州秘密

枪气素霓生 第245章 并州秘密

作者:莫道无花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05 15:16:22 来源:小说旗

正在浮想联翩,杨千钟踩着皑皑白雪近前,简单寒暄了两句,送上一份绝密情报,奏报道:

“陛下,据潜伏在并州的探子送来的消息,原来并州将军霍鹏于三个月前就病逝了。”

“什么?霍鹏死了?怎么可能?”

张崇义一脸骇然,匆匆翻阅那张薄薄的纸片,这小小的纸片,寥寥一百来字,带给张崇义的震撼空前绝后。

那位坐镇并州十七年、算是一代英雄的当世名将,一身的侠肝义胆、江湖豪气,怎会无声无息就此陨落?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我详细说说。”

杨千钟陪着张崇义继续往前走,身后的太监宫女不敢打听军国大事,远远落后一段距离跟随伺候。

“据探子回报,去年定襄一战,霍鹏和红裘女都身受重伤,霍将军受伤尤重,几近油尽灯枯。

陛下离开定襄城后,霍鹏就一病不起,卧床数月后,最终不治而亡。

霍鹏长子霍云龙担心云麾将军霍云彪趁乱夺权,便勾结长史雷绒封锁消息,秘不发丧,还囚禁了红裘女。

他们伪造霍鹏手令,哄骗霍云彪带兵打邺城,其实是想借邺城兵马消耗霍云彪的嫡系兵马。”

张崇义悠然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穹,缓步走近覆盖着雪花的假山,伸手捏了一把积雪,使劲揉搓着,雪花一点点扑簌簌地随风飘散,心中释然。

“我就说这几个月并州的所有举动都极其反常。”

“按照霍鹏光明磊落的游侠性格,绝不会无缘无故对我们捅刀子。”

“如果说霍鹏已死,一切都是霍云龙在背后捣鬼,这就解释的通了。”

“这消息,霍云彪知道吗?”

“他要是知道他爹死了,他大哥让他带兵攻打邺城是陷害他的阴谋,你说他会作何感想?”

杨千钟笑道:“陛下放心,这个消息已经在并州发酵数日,传的沸沸扬扬,相信霍云彪已经收到了风声,马上就会从邺城撤走,挥兵攻打太原城。”

“霍家两兄弟,霍云龙有政才有计谋有手段,却不懂兵事,行军打仗都要依靠长史雷绒。”

“霍云彪这半年以云麾将军的身份执掌三万兵马,乃是一员骁将,这两兄弟要是打起来,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陛下,我们要不要跟霍云彪联手,干脆灭了霍云龙这个混蛋,顺手占了并州?”

张崇义低头沉思片刻,从假山上捏起一把雪,撒在地面的积雪上,露出老奸巨猾的笑容,转头直视着杨千钟,笑吟吟道:

“中书令大人,你这是故意考较皇帝陛下的智慧么?这里的弯弯绕绕,你比谁都看的通透,何必在我面前弄鬼呢?”

杨千钟歉身道:“微臣不敢,那陛下的意思是,我们坐山观虎斗?让他们两兄弟去狗咬狗,我们顺势收服河内郡?”

张崇义收起笑容,肃然道:“我跟霍鹏惺惺相惜,他救过我,我也救过他,算是个换命的忘年之交,极为仰慕他的风采。”

“如今他尸骨未寒,我实在不忍心夺他的基业。”

“前些天不知道这些秘密,还以为是霍鹏见利忘义,想要落井下石,这才愤怒发兵。”

“现在既然真相大白于天下,就此罢兵吧。”

“虽说并州始终是悬在永安城头上的一把尖刀,迟早要握在自己手里。”

“可是目前我们羽翼未丰,力量不够,真去强攻并州,要白白损失几万人马不说,必须派六七万兵马去戍守,以后更要直接面对青奴的刀锋。”

“这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先让他们两兄弟去同室操戈吧,算是帮我们挡住青奴。”

“等以后我们力量足够强大,再作计较。”

杨千钟点头道:“陛下圣明,此乃万全之策。”

张崇义继续走在御花园的雪道上,杨千钟缓步跟在后面,走了几步,在雪地上踩出一排深刻的足迹。

张崇义突然回头道:“常羽大军现屯于霍邑,为大雪所阻,你立刻传诏给他,命大军撤回河东郡休整,等大雪过后再做打算。

先别急着打河内郡,我听向烈奏报,河内郡有个副尉日前派人跟他通气,说准备趁机袭杀郡守秦之桥等人,献出河内郡,询问我们当初的悬赏是否有效。

我已命向烈跟他签字画押,只要他能拿下秦之桥的头颅,放常羽大军进城,不仅河内郡郡守是他的,就连李易那个临汾郡王的爵位也可以赏给他。

我就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很快也会有类似人物出现。”

杨千钟道:“陛下可谓一语成谶,其实左冯翊右扶风已经有人跟我搭上线,意思与河内郡那人相似,也是想要一颗定心丸。

左冯翊来人的身份地位极高,是兵权在握的郡尉,司空宪。

司空宪日前偷偷来到京城见我,想要陛下亲书一份委任状,只要委任状到手,他立即回去对付楼图,微臣进宫主要是为了此事。”

张崇义喜得直搓手,看着杨千钟乐滋滋道:“好消息呀,想不到连身居高位的郡尉司空宪都动了觊觎之心。

走,立刻去御书房,他要委任状,我给他写委任状,他要栎阳郡王的册封诏书,我立刻给他。”

君臣二人脚下不停,一路上踩着碎玉琼瑶返回御书房。

张崇义御笔亲书左冯翊委任状和册封栎阳郡王的诏书,命掌印太监取出金印盖印。

按制,皇帝诏书原本是要中书省中书令杨千钟起草,再经门下省侍中张居贤复署。

张居贤无异议后,才能盖上皇帝金印,交由尚书省颁布执行。

然而大燕王朝草率建立,朝中的文武百官多是幽州大将军府的草根班底,少有前朝老臣,对这些礼仪规程极为疏忽,动不动都说事急从权,几乎从来不按礼制走流程。

张居贤最初对此颇有微词,他这掌封驳大权的侍中形同虚设。

庆幸张居贤也不是食古不化的腐儒,明白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道理,逐渐适应了张崇义的作风。

有时候甚至绕过中书令杨千钟,直接以门下侍中的身份草拟诏书,请皇帝陛下用印。

如今以中书令杨千钟为首的中书省和以侍中张居贤为首的门下省,职责权限几乎完全重叠,各自承担一部分军政要务。

关键就看张崇义的心情,有些事情习惯交由杨千钟,有些事情习惯交由张居贤。

满朝文武对此习以为常,毫无异议。

新王朝迄今为止连个正牌尚书都没有,许多官位留给幽青冀的官员,所以六部尚书全都空悬,尚书令也空悬,尚书省左仆射李千秋暂摄尚书令权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