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王之友 > 143|142.0142.@

帝王之友 143|142.0142.@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01:33 来源:小说旗

殷胥将信纸收起来,他条件反射的想将信收到怀中来放着,待夹入衣领内才想起这要是不小心让旁人看见了——就完蛋了!

他从书架上取出某本孝经来,夹进去收在一沓圣贤书内,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也一瞬间心中有种……冲动。既然马上就要相见,不若带着这封信去找她“质问”,但质问出的结果,那就只能算是他自己没事儿找事儿了。

可他的确是三番五次的想过……去作这样的死。

殷胥得了薛菱的指示,说是佛门一事手段激进对他绝对不利,如今朝堂上他又身处风口浪尖,不若在南地拖一段时间。他几乎是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奔向建康,只是在他路途上的时候,身在建康的崔季明却第一次得到了崔翕处得来的消息。

而当殷胥到达建康时,崔季明几乎是前脚离开了建康,往长安去了。她并未得知殷胥要来的消息,甚至连只言片语都未给他留下,便匆匆离开。

殷胥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好似崔季明在不在,对他而言是根本无所谓的事情。然而他所期待的一切的建康繁华,好似一下子就在内心变成了黑白。

他一直期待着崔季明能带他游览秦淮河畔,去玩过建康夜集,或许许多节日也可一并在建康度过。这里没有那么多兄弟家人,几乎就只有他们二人,而一切他一路上想过的美好场景,几乎在得知崔季明的离开后,一切都变成了瞎想。

殷胥对于这些心境,自然不会跟任何一个人说起,他只是一心去处理手头的事情,全心全意扑在这些棘手的工作上,一面还未曾停止对于言玉的追踪和对于南方世家的调查。就算耐冬要他出去休息游览几日,他也似乎也兴趣寥寥,几乎除了办公事外便是窝在建康行宫内读书。

一心想着要见某人,却最后没能见到的失落感,简直比平日里的想念还更让人焦灼。殷胥头一回知道,自己也能如此静不下心来的烦躁。

他几乎是收不到回信也要三五日便朝长安的崔府送信,也要柳娘送了能养好眼睛的药物给她,殷胥想着如今二人的关系,崔季明应该能信任他,肯吃那些药了吧。

他还装作很恼火的样子,斥责了崔某人的小黄文。崔某人以一封毫无诚意的道歉信打发了他,信中直言“你要是当真觉得我冒犯了你,那我也不介意你冒犯我。请随意的不要脸的来冒犯我吧,就你的道行,还整不出超越我下限的妖蛾子。”

但至此以后,她回信中,渐渐开始正经起来,殷胥反倒心中又觉得失落。

四下无人时,殷胥也曾内心讨伐自己,不该装作出那般严肃的样子,毕竟……因此而自吃“苦头”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他想自己也不该总是这样。

然而分离的时间愈来愈久,他中途回过一两趟长安,而崔季明则因为是如今的太子伴读,而被派出去行事,二人几次失之交臂。几乎有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崔季明的回信也愈发少了,她甚至可以收到他四五封信件却不回一封。

陆行帮甚至找不到她的所在,连信也接送不到。殷胥心中的惴惴不安一步步扩大,他几乎要认为是崔季明有意避开与他相遇了。而他连一个理由都未得到。

而另一面,殷胥又在查探崔翕当初带走言玉的目的,以及那时候找寻言玉的几位男子到底是何人,为突厥在南地提供支援的人物又是哪位。

只是他越深挖,越才发现江左世家之间有多么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而几乎是自长江以南,皇家对于这片土地的管束到底有多么无力,这些郡望几乎是从大邺建立以来,就未曾真正被掌控在皇家手中一般。

他对于崔家如此复杂的背景,也稍微有些了解。而崔翕纵然自长安退下宰相之位有十几年,但江南提及翕公的名声,却仍然是如雷贯耳,这种影响力,让殷胥不由得感觉有些微妙。

但朝堂上许许多多的事情虽然也依然重要,一件件在他意料中推行着,但渐渐的,但仿佛这些事都可以暂搁,追逐着想见到崔季明,反倒成了他行事的重心。

这第二年的冬天,殷胥因空宗一事往苏州而去,路上暂停留在了吴兴。

在正月的吴兴城内,过了初五后街道上的繁华,已经超越了三十年前大邺人的想象。此地靠近太湖,太湖又不但临近苏州,无锡,又有江南河在内的几条运河沟通,在近些年内从南至北,运河周边的城镇如同膨胀般发展起来。

高祖时期曾命农民迁入东都洛阳,而农民怎么都不愿,自发性偷偷溜回乡村,几乎造成了当年的笑话。而如今,各地的城市却逐渐一步步壮大起来,尤其在这一两年间,发展与动荡几乎存在于每个角落。谁也不知道这变动是向盛世前行,亦或是下一场战乱前的暗雷。

但这时代变动的过程,却绝算不上是美好的。

自奴婢部曲制废后,曾在政令发布后实施前的短短一两个月,杀奴的狂潮在各地门阀庄园下掀起,以偏远地区尤甚,毕竟政令未实行的情况下,杀奴是完全合法的。无数主家以这种流血来恐吓警告手下的奴仆,并向朝廷发出不满与抵抗。

但实际大邺的体制是不能用奴隶部曲制度来概括,虽然在律法上“部曲奴婢身系于主”“或可自由买卖,隶属贱口”,但是与突厥所谓的征服人口的奴隶制仍然不同,许多奴隶也获得了一定的地位权利,在实际权力上与普通人的差距并非天壤之别。

因这种不算太明显的生存差距,面临主家铁血的镇压,大量的部曲奴婢分为了两种,一类为了谋求良民身份,集体出逃、烧杀主家、造成暴动,然后向土地富裕的地区转移,等待律法实行后可以在本地入户,分得正当渠道的土地。而另一类则觉得本来的奴婢身份过得也不算太差,或者是不肯放弃已有生活,协助主家坑杀追捕其余奴婢,妄图因此在最后的奴婢时代,获取主家的地位,不论是否能转成民户,都希望得到富庶的主家的庇护。

殷胥早在向殷邛提出废奴婢制时,就对这种各地将引发暴动的情况早有预料。

不单大邺,每朝每代的每一年,南北各地都有无数或大或小的暴动发生,这类暴动如同每年的雨雪一样,必然会来,只是绝大多数都被镇压或者被解决了。

毕竟天下百姓之苦,是千年也未能改变的事实。纵然大邺这些年,赋税极低,绝大多数地区的百姓与前朝几百年动乱比起来,都活的很像个人了。但这种民福仍然是脆弱的,一场洪水,一年冻灾就能引起小片地区的崩溃,这种过不下去日子的暴怒与痛苦,总要由朝廷来承担。

而今年,几场暴动的矛头却对准了各地的主家郡望,终于不用朝廷来应付了。

朝廷虽然心里恨不得他们闹的稍微久一点,让某些以各种手段抵挡朝廷的各地门阀吃些苦头,但这类暴动若完全不制止,则会引起一圈圈的涟漪,事态也很容易发展到朝廷控制不住。于是朝廷只对部分闹的死伤太多的暴动进行了出兵镇压,而对于其他的小动乱,基本都是朝廷出面帮助迁居且转成民户,分授土地。

而如何安顿这些新民户则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毕竟还有大部分的土地在富户地主手中,富余的土地是不足够分给大量民户的,因此仍要有大量民户成为地主的佃户。在殷胥与薛菱的携手下,以及朝堂上群臣的消极态度中,新的租佃律法诞生。

朝廷规定租佃关系必须要确立契约,由当地衙门备案,租佃契约需要写明双方的权利义务,租佃期长与田租率。当然,大邺也并未出现权利义务这样的字眼,只是表明了各方的行事范围。且契约本身,不论是否有条例写明,只要备案便具有两项基本的原则,一是佃户可拒绝地主在契约外的其他要求;二则是在当地衙门认定的部分天灾与动乱下,地主若不对佃客进行存恤,则确定为违反律例,需要接受朝廷处罚。

当然朝廷维护契约双方,也会从所有备案的租佃契约中,抽取少量的佃租税。这种状况下,自然会有大量的地主,为了逃这额外的租佃税,选择私定契约,不在当地衙门备案。

然而新的律法与政策下,自由契约的实行,也让各地的地主富户开始了急剧的洗牌。

其中加剧这种洗牌的原因,是殷胥与薛菱发生矛盾后也一直坚持的一条律法。

这条律法便是朝廷不可规定具体的田租率,只可给出非常粗略、范围广泛的田租率规范。殷胥坚持制定的律法中,给出“二成至八成的田租率皆是可立契约”的条件,而薛菱却表示如果给地主如此范围的自由,他们肯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八成,那佃户则无路可活了。

而殷胥却不这么认为。他以前总以为朝廷是可以单方面制定这些比率的,但这几年来只是调控冻灾米价、各地设置塌房,为了获得资金而开始插手商行的殷胥,明白了前世坐在长安城内百年也不可能了解的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商行是可以自发的形成合适的调控的。

曾经坑杀奴婢的地主几乎招不到佃客。而一大批以行商发家的富户,开始以契约备案、佃租降低、贷借种粮等等的优待政策,大批招揽佃客。地主收的田租太低,虽然能招到大批佃客,但对于富户自己而言则是赔钱的;田租太高,则一定会佃客四散,田荒业废。

虽非当年人人有地的均田制已经几乎不可能在往复,但佃户在人身上并不被地主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选择自愿的租佃关系。于是在这样有商品经济风格的租佃市场上,也出现了优胜劣汰。

几乎在两三个月什么奇葩契约都出现的浮动之后,这种地主和佃客双向选择的田租率出现了稳定,几乎从南至北,都在四成五至五成五之间略微浮动,形成了自发的均衡价码。

基本以今年租佃契约的普及状况来看,在这一年的招租期,适应政策、契约备案的新地主几乎都招满了佃客,而旧庄园地主很多都留有荒田。再加上这两年不错的税率政策,来年收成时,各地将会有很大程度的财富流动,钱财向新地主转移,他们为了扩张也会必定从去年亏损的旧庄园地购入大量的土地。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未来两三年,曾经的主家与门阀手中的土地怕是会被一点点交易走。

这才是削了各世家的根本。

不过,情况看起来虽然是有好的地方,但仍有无数的漏洞在新政实行下暴露出来。比如地方上的律法十分不完善,佃户遭遇到了地主违反契约的情况,居然各种诉告无门。律法与社会还不能紧跟上这种新的潮流,不断的有摩擦发生,若不抓紧完善,这种改革也终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许奴婢制的回潮也会再可能出现。

对于这些,殷胥虽只是端王之名,但他早习惯了时时刻刻将天下当作自己身上的担子,因此这一年,耐冬觉得他快比朝堂上某些人,还要繁忙乏累了。

而在吴兴城内的这一停,他因时间短暂,只暂留在茶坊。毕竟这些年,科考的名额比前些年多了许多,肯抱着希望去窜那一两个名额,进长安赶考之人也增加了,吴兴这样的交通枢纽,也出现了大量的客邸和与摆渡码头。

殷胥正在随耐冬和其他仆从,坐在茶坊二层,等待过湖的摆渡客船。像他这样或家底不薄或家世不菲的等船人还有不少,他虽不言明身份,但好歹也是个王爷,也不知道此地到底有多少贵人,竟然连个靠湖的位置也买不到,只得坐在二楼靠楼梯天井的位置。

这次之所以亲自去苏州查空宗一事,一是被他从长安强行拉过来帮忙的嘉尚行事不利,身陷囹圄;二则是他陆行帮一直查着言玉的行踪,在这几个月期间他似乎频繁出现在江南,此次在空宗在苏州升坛传法之际,居然与言玉很相似的人也出现在了苏州。

他就有些好奇怀疑了,难道空宗的盛行……也于他们有关?

在殷胥正坐在天井边饮茶时,几个布衣人也走入了茶馆内,虽衣料算不上富贵,脚上的布靴看起来也沾着许多脏泥,但为首某个带着挡雪布斗笠的男子,颈上却带着个黑色的皮毛油亮的围脖。

他身量修长,脊背有着练武人的轻盈矫健。腰间一把秃鞘的长横刀,斗笠遮住了他的面容和头发,只能知道对方应当还很年轻。

这家茶坊,是陆行帮在运河下的新产业之一,那男子却朝一楼的掌柜出示了一块巴掌大的白玉牌子,上头似乎刻着个潦草的王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