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王之友 > 200|195.0195.?

帝王之友 200|195.0195.?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01:33 来源:小说旗

长安城里下起了春夏之交的第一场雨,泥土里的味儿全被这场雨搅了出来,长安城内许多没有铺砖的黄土地,泥巴被来回的车马压的东倒西歪。

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敢跨过坊间沟壑丛生的正街,愈发普及的四轮马车碾压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泥的河流,其中还混有马粪牛尿,不小心踩进这些浑水里,能从脚底吞到膝盖。

然而深夜,却有一队人马穿行在暴雨中,他们皮斗篷被雨水砸出扇巴掌似的清脆声响,好似淌着油的披风上,划过坊门外石灯罩下的灯光,四腿笔直的马踏开了泥水,朝长安城最大的几处府邸而去。

而此时,郑府正门大开着,那马队居然窜进正门里,往前奔过了两个石板地大院子才停下来,里头的影壁如遮羞般挡着里面的惨状。

几颗头颅滚落在地,被绑着的女人和孩子跪在地上,淋得如同落汤鸡一般,或许也在嚎啕大哭,但雨水打在地面的声音,遮掩了一切。

莫天平吼道:“郑家的都在这里了?”

他旁边的金吾卫高手回道:“郑湛和他的长子、十一子都不在!”

莫天平:“不都是说一直密切关注着郑府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金吾卫:“或许很早!毕竟这样的大府宅每天出入的下人就有多少,圣人怎么也不能查每个出府的下人啊!”

莫天平:“他倒是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也无所谓是了吧!听闻郑家打算从荥阳郡望也随着起兵,倒是真胆大啊!也不用叛军打到汴州了,如今已经没有叛军了,全都是各立为节度使了。荥阳可是在洛阳与汴州之间,王家郡望在太原,怪不得要拿你们来出头,你们要是不被震慑,就是两座重城要动乱!”

金吾卫看着跪在那里的女子,面露不忍:“真的要全部诛杀么?”

莫天平就着淌到刀面上的雨水,手掌从光滑的刀面上滑过去,揩净了血迹,冷笑道:“觉得他们不过是无知妇人不该死?问山东那些死了都没地儿埋的农户去,问那些被一把火烧了尸骨的邺兵去!多少不该死的人都死了,不差他们这些了!杀!”

他说罢,转身朝外走去,对旁边刚刚从正门进来的金甲兵道:“王家也是这个状况?王晋辅不是还在朝中?”

那金吾卫答道:“王晋辅似乎是被王家留在长安当作弃子的,已经杀了。王家和郑家境况差不多,长安这支的宗主只带走了一个嫡子。”

莫天平冷哼一声:“什么宗族世家,干点大事儿恨不得把全家人拖进来,跑的时候,谁也不管了!他们不是往太原、荥阳本家逃,就是去了建康,通知沿路州县,他们能一时扮的了下人,可扮不了一路!”

莫天平翻身上马,对着身后的部分金吾卫打了个呼哨,朝夜色风雨中屹立的大兴宫而去。

而内书房,殷胥点着灯烛,看向立在书案前三步远的崔南邦,道:“既然来了,便说罢。纵然朝堂上因为郑王两姓一事战战兢兢,你也该知晓朕不会杀你的。毕竟朕能登基,你也算是有些功劳,崔家长房如今没有被我针对的必要。”

崔南邦里头的衣摆还湿漉漉的,他身上有一股浓重的酒味,穿着也相当散漫不得体,殷胥却没在意这些,他叫耐冬给崔南邦拿了个垫子,他就这么盘腿而坐,道:“愿圣人理解,我若不喝些酒,实在没有胆子深夜入宫来。”

殷胥抬了抬手道:“崔家也不知出你一个酒贪。说罢。”

崔南邦似乎喝的够醉,他道:“圣人究竟是多少夜不眠不休了,朝堂上群臣可都知晓了此事,我看着您这面色,随时都能病倒。”

殷胥:“倒不了,我还没到能入土的时候。”

崔南邦笑了笑,垂下头半晌才道:“我认为圣人破坏了大邺从立国之初就有的朝廷和官制,如今您的御笔权力几乎是朝堂上其他官员无法批驳的,这是在让大邺自寻死路。一套令政,无法被批驳、没有制约,不可纠错,这太可怕了!如今不过只开始几个月,若如此下去,会害死大邺的不是外头的冲击,不是底层可能蔓延的故疾,而是您一时的差错。”

一旁的耐冬听了这话,几乎是整个脊背都绷了起来。就凭这话……指责圣人会毁了一个国家的话,足够让崔家长房再少个儿子了!

崔南邦两只手搓了搓膝头,听着外头雨声愈发响亮,声音压低却坚定得道:“您若是打算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比行归于周先崩溃的是大邺朝廷!”

殷胥动了动眉梢,往后仰去:“你认为的长此以往是几年?”

他说了你,崔南邦也没有再自称臣,而是用“我”自称。

崔南邦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愤怒,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道:“这与圣人息息相关,只要是圣人出了差错,如同雪山崩塌一样,倒下去可能只要十天。我本想说四五年,但圣人在……贺拔公战死后显露的样子,让我觉得心惊。或许两三年?您纵然在登基后,显露出了理智和老练,但……”

殷胥:“我预计是两年,手揽大权两年。只可惜如今出事的地方太多,到我手中需要处理的政务也太多,两年是我能想象到自己尽力包揽一切且不出大错的极限了。”

崔南邦愣了愣:“……圣人也认为此举……不益于江山,那为何要做?难道就是为了更快能够实施行动?”

殷胥:“两方面原因罢。”他撑着桌案起身,似乎身子有些不稳,却仍然站起身来,皱着眉头继续道:

“一是时间,如今的战事甚至不像是前朝历史上任何一次,这如同一场要潜伏够百年的瘟疫,在我不知晓的时候传播开来,相约在这个春天一齐爆发。根据每日清晨得到的军报的那些变动,那估摸要每三天制一张地图才够。一手的威权,是不被人钻空子,前行畅通的保障。不管你作为士子信不信,都必须承认威权能让大邺渡过眼前即将掀起的巨浪。”

他拿起桌案上一个小瓷坛,拿起一片去核的酸梅放入口中,道:

“二是,我无人可用。我不是不愿意启用世家,重要的是如今世家与皇姓的天平中,我每往朝堂上放一个有才能的世家子,都要反复斟酌。他的背景,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与才能是否堪用。崔郑王三姓还与李党不同,他们是以自家姓氏子弟蚀空了朝堂的架子,然后一走了之。”

崔南邦:“圣人没有考虑过长安内官职稍低的官员么?或者是地方上治理有功的高官。”

他说着说着,却觉得自己本来像是向圣人直谏,却变成了他在追问求解。

殷胥:“懂民情,知晓官场,有实干经验,怕也会有很可靠现实的作风。但是这样的人堪当高位么?我不认为。我一直有在想,有什么人会走到内书房,斥责我的行事危害大邺,破坏了这套稳定的朝堂机制。我想了很多人选,但想来想去,我能确定的一点,便是……来得一定是世家出身之人。因为有些远见、担当和理智,是世家内这样持续百年的选才育才方法才能培养出来的。积淀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他叹道:“也是因为世家源源不断的为朝廷提供有才之士,大邺才就觉得有这样稳定的人才来源就算心安了,对于科举的改革也并不放在首位。的确说来,短时间内很难能以朝廷的能力,培养出世家子弟那样的人才。”

崔南邦垂头叹道:“我知晓,圣人也在等郑王两姓,能有像崔家这样,肯与家族决裂,站出来协助朝廷的人。但圣人小瞧了姓与家族对汉人的约束。崔家是特殊,我无妻无子无所畏惧,与父亲关系不睦。崔式是先帝伴读,后来其妻被行归于周间接害死,他更不可能再与行归于周一路。但郑王两家……从小教的不只是治天下,而是兴族姓。”

殷胥点头:“那你认为既能有远见又能以治天下为理想的人,能去哪里找?”

崔南邦思索片刻,抬起头:“国子监。虽然国子监很多生徒都不懂为官诀窍,甚至说有点死脑筋,但不代表他们无才无能。国子监是最靠近大兴宫的地方,他们就算没有登过朝堂,却怕是见证过不少朝堂变化,对于政令也必定各有见解!”

他显得有些激动。

殷胥:“我倒是觉得今年春闱虽然因为登基一事过了时间,但制科是无论时间的,今年开不妨开几次制科。”

崔南邦起身:“几次?往年制科,范围很窄,今年要改么?”

殷胥道:“往年糊名制进行的都很难,今年开始,所有关系到进路的科考,不论常科、制科必须糊名。”

崔南邦道:“糊名制的弊端就在于,假设此人声名狼藉,私德极差,但文采极佳,若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定为状头如何?”

殷胥道:“这样的实例,怕是占不了历年科考的一成,然而靠投行卷得上层青眼,以师徒关系提携者,占往年七成以上!更何况如果有这样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私德不佳,行事荒唐,那便是台鉴的事情了,该贬官废黜到时候都要有依据。流言就一定可信么?若此人的声名狼藉是被捏造的呢?若此人登官位后改过自新呢?进路没必要为了防这种人,而堵死更多人。”

崔南邦点头:“那行卷制也要废除?考生资格该如何确定?”

“我倒觉得行卷本身不是坏事。”殷胥看起来精神不佳,思考却一刻也没停:“没人规定已经要按部就班读多少年的书,肯向世人自荐也可。只是糊名制既然在,便不能向考官投行卷。国子监生徒自然是全部具有制科资格,但任何非生徒的乡贡举子、平民百姓,不论身份,可向国子监投行卷,获得参与考试的生徒资格。”

崔南邦:“的确是,往年乡贡举子,都需要通过州县报名,其中不知道多少曲折和金银。而且先帝在时,如果乡贡举子落选,还会处罚州官,更使得这条路难走了。如今许多地区的州县陷于动乱,已经不可能再主持乡贡进京。臣认为,长安洛阳两处国子监,都可专门设立国子监接收行卷的部,国子监名师共同审阅行卷。蛮夷戎狄、贫民农户皆可投卷!”

殷胥点头:“此计倒是甚好。今年制科的题量、考法都要改,中第人数仍不必多,控制在十五人以内。不能因为用人就放宽政策。今年开韬略与律法,题目我来出,不考诗赋,只考经义策论,程文考卷全部废除,不可照着钉死的行目无病□□。”

崔南邦面露难色:“这样改动会不会太大。制科前的这段时间或许不够生徒准备。”

殷胥道:“所以今年能通过制科的人,怕是大邺最有真才实学的人。科考早已形成套路,就算如今改革,再过几年仍然可能再被人琢磨出来套路,好好珍惜今年吧。”

崔南邦:“糊名制本就足够让群臣反对了,这……”

殷胥似笑非笑的勾了勾唇角:“前头一个个都怕掉脑袋呢,我这会儿只是改个制考,他们各个心里要松口气,赶着上前会把事儿做好的。做恶人久了,就是这点好处,一旦表现一点宽容或平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迎合。”

崔南邦点头:“那请允臣去侧殿,先定下诏令和方案。”

他心里却哀叹了一声,最后还是被他带跑了,冒死进谏,最后成了和圣人商议科考改革了。唉,也不怪他能独揽大权,也的确是很难有人能斗得过他啊。

殷胥挥手:“去吧,这几日,把你作为中书舍人的最后一项工作做好。”

崔南邦抬起头来,脊背紧绷。

果然他是不能容人啊——

也是。高祖都曾屠戮世家,这话往前朝去说,怕是还没说完脑袋就要掉了。

他躬身深深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臣领命。”

殷胥拿起笔来道:“下次大朝会后,崔南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要扩大规模,修改职能,到时候你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做不好事情,先拿你动刀。”

崔南邦猛地抬起头来。

中书门下平章事,往往由尚书仆射或侍中兼任,基本能兼任前述的两个职位,就算是大邺的宰相了。殷胥把这个实权位置拆给他,他最起码也算是半个宰相——!

殷胥道:“舍人要改制,你留在其中会不合适。舍人品级虽低,但一直实权在手,调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不算过分。”

崔南邦竟笑起来,摇摇摆摆的躬身下去又行礼:“臣领命!”

他话音刚落,外头却忽然想起了丘归的声音:“圣人,有急报!”

殷胥道:“再等等。”

他转脸对崔南邦道:“同时,我会提崔式为礼部尚书,主持这次制考,今夜我们聊过的事,你不妨去与他说一说,明日叫他进宫。”

崔南邦称是。

殷胥顿了顿又道:“听闻他一直在家中卧病,幼女也送走至太行山。若是他……精神不佳,也传我一句话。朕也失去了……很重要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对一切撒手,愿他能够出任尚书之位。毕竟三郎也盼天下能够太平。”

崔南邦愣了一下,他一些想法只敢在脑袋中过一圈,连忙躬身行礼,外头的丘归居然又焦急的敲门:“圣人!当真是急报!”

崔南邦只得告退,殷胥皱眉有些恼火的命耐冬去开门。崔南邦走出门去,只看着丘归身边,站了个穿着草鞋,身披蓑笠活像是钓鱼翁的男子。

这样的人,进宫面圣?

他匆匆扫了一眼,随着黄门从另一个方向离开。

丘归身子都在发抖,领着那蓑笠男子走进内书房,那男子的斗笠还在淌着雨水,他摘掉斗笠一甩,在地毯上留下一道水痕,风尘仆仆的面上没有什么神色,对殷胥简单行了个礼。

殷胥一惊:“陆双?!谁允你进宫的!”

陆双道:“我只身前来,是来送信的。”

他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身边的耐冬:“是三郎给圣人的信。”

殷胥只感觉听见这几个字,两颊到脖颈一阵发麻,他半天没反应过来:“什么?是什么时候的信——难道是她到郓州之前写的?!”

陆双望了一眼面上消瘦沉郁,此刻眼睛却死死盯着他的殷胥,缓声道:“我见到了三郎。她逃出了郓州,如今无大碍。”

他话音刚落,就看着殷胥猛然起身,撞翻了桌案上瓷瓶砚台,黑色的瞳孔里泛出光来,声音颤抖:“这话,不能随便乱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