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帝王之友 > 334|327.0327.$

帝王之友 334|327.0327.$

作者:马桶上的小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5 21:01:33 来源:小说旗

按理说崔季明养伤,是会再胖一大圈儿的,然而建康虽然在修复,周边却没什么花天酒地的地方,殷胥一切朴素从简,她也要跟着茹素。她偶尔去军中,诸人却看她跑两步就疼起来龇牙咧嘴的模样,恨不得把她贡在轿子上抬回去。

再加上魏军大部分被留在了建康周边协助重建,她本来还想磕着香瓜子看着他们训练,结果没想到连这个做不到,只能闲的偷偷跑去崔府监工。

崔季明倒是不急,殷胥却很想回去。虽然各地仍有不少作乱的小匪帮,但是建康附近几座城池都渐渐被任命了新的官员,百姓就像是被抽刀拦断的江水一样,拔刀后渐渐自发的恢复了曾经的形状。

崔季明本来是没有一件正事可以干的,偶尔参与几场会谈,一齐商量商量南地大营的设立和地方上的兵制。这一日,她却神色有些焦急的捏着一封信件来找殷胥了。

那时候殷胥正在与俱泰和户部几位官员议事。她被允了从旁边侧门进来,坐在靠后的位置听他们的讨论,殷胥似乎忙到现在也有些累了,在俱泰面前也放松了些,散坐倚着一个高些的臂搁,喝着茶垂眼听着他说话,茶水的热气后,偶尔眉头动一动。

听着俱泰细说,殷胥道:“这是不错的法子啊。”

崔季明也算是听懂了。

交引实施有几年了,大邺如今虽然也有大量交引券,但大多出现在边关和江岸,种类也十分稀缺,不过是粮铁盐茶四种罢了。这四样虽然可以开发,但不允许市场交易,私营官营全部收于朝廷。商贾可以用银钱在长安洛阳一带,购入朝廷定期发放且价格浮动的“交引”,而后用交引向朝廷换取物资。物资不能够流通,却可以直接送到各地招买的地区去卖给地方官府,赚取中央与招买地区的差价。

但一是由于因为战争,不少商贾怕朝廷没有这样的兑换力,二则是因为差价都是要朝廷拿钱,所以各地方的差价不是太大,虽然交引也算是通行起来,却不是市场上特别风行的事物。

俱泰认为交引对于重建南方与减少运送粮草等物资的成本,十分重要。他和竹承语早几年就多番探讨过这个问题,终于在一系列的完善后,这一方案正式由洛阳的户部提交给了薛菱。薛菱觉得十分好,计划开始实行后又写信给殷胥,殷胥拿到信后看出来是源于俱泰,便让俱泰当面解释。

一条政令绕了一圈绕回了这里。

这条政令大意是将让需要物资的地域提高商品的估价,变得比长安洛阳的物价高出更多,单笔交引获利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由于地方的估价与物价都是在随着供需浮动,这个高或低也不是永不变的。

然后便开放交引的买卖交易,用交易来让商贾之间分摊利润,且朝廷用交易税务来收回一部分成本。

殷胥道:“你倒是也知道商人逐利本性,这交引就是货物的凭证,一旦可以交易,他们必定低价时疯狂购入,高价时再度抛出。到时候不知道要怎么大乱。”

俱泰:“现如今为了避免交易,每一张交引都有编号和持有人的姓名么?朝廷支持买卖,便是支持交引易名。为了交易易主后还能流通,我们就需要更改榷货务留存的备案,重置一张更名后的交引,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征收按交易税。为了防止买卖双方隐瞒交易价格,我们收取的是交引原价额的一定比率,比率无需太高,可以随着交易次数累计增加。为的是交引的每一次流通都登记在案,后期管控,也为了避免交易次数过多。”

殷胥点头:“你是要控制一个名头下不能购入太多?”

俱泰笑:“规定不能的律法永远不如过高的税率有用。每一张交引留在一个户主三个月内没有换货,没有交易,开始收税。每隔三个月将有一次税务,这些都可以累加,不用上门收缴,只要在他们兑换的时候扣除百分比就好了。市场千变万化,每三个月累加一次,到一年左右,边关都已经不需要物资了,他们还不兑换交引,这就是毁坏市场循环,我建议,在一个户头滞留满一年的交引,将扣除一半的价额以作补税!不论户头滞留时间,市场发售后十八个月以上,没有兑换的交引,自动折价至三分之二。”

崔季明还想问,人都是特别会钻缝隙的,万一他们有意转买再转卖,让交引的滞留时间一直不超过三个月呢?然后在十八个月之前向高价地区卖出呢?

仔细想想,前头那个根据转卖次数提高交易税率的,就是在防着这招呢。

不愧是以前也做过倒买倒卖生意的,他绝对知道那些商贾想钻什么空子,一道道防线等着呢。

殷胥也点了点头,俱泰继续道:“最重要的是,交引的交易拍卖,是绝不可能在重刻交引、缴纳税务的朝廷部门展开,届时必定会有大商贾类似于交引铺市这样的店门开业。在其中专门收买交引,谈好了价格,确定了收买,而后再带着人到朝廷部门办理手续。我们就是要防止铺市和兑换物资的榷货务打好关系,各地各边疆的纳货务与商贾关系密切,一旦相勾连,很有可能会做假账,在买卖时克扣或给虚价。”

他倒是把事情都想到了最可能也最差的境况上了:“一是要严查各地账目与实际货物是否准确核对,以厉刑把控。二是不断的调换各地榷货务等朝廷部门的官员,缩短在一地的任期。”

殷胥颔首道:“确实,你在这方面倒是想的全。而且最主要的是能解决咱们如今铸币不足的问题。这些交引作为钱的替代品流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上需要铜钱的量。大邺铜产量不够,铸币量也跟不上,虽然连年也在开设铸币厂,但是十几年前还有布帛在市场上裁以易物,现在早已没了,那部分价额都要换成铜钱。”

另一户部官员补充道:“而且大邺的金银产量远不够如今所用,金页金饼本来是朝廷贮藏所用,如今流通到市场上却因金产量低而一步步走高,价格离谱。如果交引流通,绝对能缓解这样的状况。”

殷胥当然明白,交引既然流通,肯定永远都会有一部分被留在市场上流通还不换做金银或物资。他道:“大概能有多少的交引会一直流通?”

俱泰:“臣估算在三成以上。”

崔季明本来就觉得这交引一旦可以买进卖出,怎么都有点证券的意思了。而且俱泰想要增加这类证券的种类,这就是明显的市场经济嘛!

再加上这个货币在市场流通上不兑现的流通比例……

崔季明是对这方面一窍不通的,高祖留下来的文书中被毁了大半,仅留存的一部分也只是提点了些官制方面的事情。这纯粹是大邺这百年来的商业土壤所孕育出来的事情啊。

虽然大邺的疆域不及大唐,人口不如北宋,国家实力和对周边的威慑力甚至比不上中原诞生过的好几个帝国,然而这里比真正的历史,早三百多年扫平了世家豪强的专权,完善了科举制度拓宽了寒门进路,出现了本土化的完备商业……

她一个人坐在旁边心里瞎激动,那些真正议论出这些,站在未来中心的人却不自知,他们只想把眼前一点事情做得更好。

殷胥听闻交引在市场上流通的约有三分之一不会被兑现,心里冒出来了个别的想法。

他眯眼道:“咱们当时说,如果多铸多少铜币就能满足各地市易了?”

俱泰刚要开口,一下子反应了过来,眼睛亮了,声音轻了:“三成左右……”

俩人心里是什么意思,一句话便通了。

俱泰又惊又喜又担忧道:“我曾听竹侍郎提起过,蜀地有一名蜀商,您该知道,就那个隐藏姓名,托手下掌柜互搏,告咱们官府炼矾厂的。她就是因为交易的额度太大,三艘大船未必能运那么多的铜钱,蜀地又不太产金,她便命人用木牌刻着价额、时间、标号,交易后可以从蜀地拿到他们在长安洛阳附近的分号,不差分毫,随叫随到的兑换成铜钱金银。”

崔季明愣了一下:这是舒窈搞出来的?之前倒是夏辰带兵攻入蜀地的时候,她也去了,蜀地如今经济甚至盛于战前,她是为了应对交易价额过高想出的点子?

俱泰又道:“因木牌一旦修改就能被认出来,而且两边都有账目沟通对应,所以一直没出问题。就是写标号数字太麻烦,刻着都要等,甚至有用各类纸品来画图写钱数的了,当然防伪造都用在了那图画之中。竹侍郎那时与我说起,若是商贾都能被信任,我们朝廷都发了交引,就发这种可以兑换钱币的又能如何?”

殷胥道:“又是这竹侍郎,我记得他原先还是巡官,如今升为侍郎了。你倒是喜欢他,几句话不离,是想提携着一点?叫什么来着?”

俱泰一笑:“做事妥当,心思细腻,年轻才俊又通商行,臣不知还有谁能比他更合适。名叫竹承语。”

殷胥想了想:“倒是我曾认识一位刺史,清明忠诚,与他只差一字,不知是不是一家人。”

崔季明听着愈发觉得这名字耳熟,低头翻开自己拿过来的那信件一看,过不然,其中一封就是写着竹承语四个字,是裴六夹在寄给张富十的信件里,委托他找办法递给俱泰。张富十就找到了跟俱泰私交不错的崔季明。

只是不等她开口,那边还在讨论着。

殷胥道:“朝廷要是做,就不能临时写价额,那就要大乱了。必须是统一规定的价额。比如一张朱笔抵五贯,一张黛青笔抵三十贯等等。常常看着来往地方做生意的商贾,驾着十几辆马车,里面装的全是铜钱,单是这车马费,这搬运费就要多少。只是防止伪造更改也必定要做好,或许可用一些昂贵的墨色,喷一些价高的金粉矿粉等等。”

他倒是也很会想,这种用颜□□分面额,怎么都有点像现在的货币。历史上虽然有交子,但是像他这样一下子就想到固定面额,特殊防伪的也是厉害了。

殷胥思索了一番,却又摆了摆手道:“这不是一件小事,开朝开国铸新钱,都不能阻止旧钱流通,咱们现在都有用汉钱的人,五铢这一规制都几百年来了,不是说那么好改的。不过既然他们能做,朝廷也能做,更能改善如今铸币不足一事,确实可以先从大面额大商贾那里开始尝试。待回朝后,你与那竹侍郎一同写了折子呈上来。”

俱泰点头。殷胥似乎也有些累了,茶都凉了,耐冬添了一壶茶,崔季明看他难得揉了揉眉间,心道:有本事你夜里别折腾你早点睡啊!也不知道那个说她受伤后坚决不动手动脚的人上哪儿去了?崔季明虽然知道是自己撩拨他在先,却也忍不住想笑话他。

殷胥这时候才微微转了脸,风轻云淡的看着崔季明道:“你来干什么?”

崔季明心道:她最近基本不在他忙时找他。这时候是觉得她想见他,得意起来了么?

瞧那个眼神,他心里肯定觉得自己昨天夜里棒棒的。

崔季明不好翻白眼,道:“臣是来找钱尚书的。”

殷胥手一僵,故作无事道:“俱泰,找你的。”

俱泰:……不用你提醒,我听得见,我不聋。

俱泰走过来,崔季明轻声向他说明事情缘由,俱泰是满身八百个心眼,一听竹承语明明可以通过更快的官驿,却用了那女冠绯玉情人通信的路子送信过来,显然就是要避人耳目。官驿路上毁坏偷看信件都是死罪,不可能会出事,那他防的是官驿送信的起点——朝廷?

俱泰拿了信,拆开走出去看,一目十行,看了还没有多久,连忙冲了回来。

在只剩殷胥和崔季明的屋内,殷胥刚起身要走近崔季明,不动声色的撒娇,抬起手臂要攀在她身上挂一下,俱泰就闯了进来。

殷胥胳膊一下子僵住了。然而崔季明的一只手还扣在龙腚上,背对着俱泰,倒是不明显,她还得意洋洋,似乎不肯松手。殷胥狠狠瞪了她一眼,脸上刚出现的一点懈怠偷懒的神情一扫而空,他终于学会了崔季明的变脸本事,缓缓放下手,背在了身后,看向俱泰:“何事?”

俱泰也顾不上尴尬了,连忙将信递给了殷胥:“这是刚刚臣提及那竹侍郎通过私人信件偷偷送来的,她性格很稳当,说话绝对不会夸张,若真是如此,那圣人或许需要看两眼。”

殷胥接过信,崔季明似笑未笑还在扫着他。

本来还尴尬的殷胥,刚看了几行,面色一沉:“这是什么意思?户部连接有三位官员落马被贬官,二十余条政令,户部实行批注的不足一半,甚至和工部一起发多封文书向太后倡议削减开支?他们是以为这些政令朕没有看过么?这开支是开给天下的,朝廷有多少钱,不用他们算,我心里也清楚——还有倡议恢复旧税法,让粮米从交引中退出?”

他一连串的质问让俱泰也是脸色一白,他扯了扯眼罩的下沿道:“党争……误事啊。这还是圣人没有加大台谏的权限,否则不知道多少腥风血雨……这……”

殷胥将信件扔给他:“果然是不身在其中就不知□□。太后兼顾内宫与朝野,纵然林太妃能帮她顶一把内宫,但大批官员随着南下,朝廷事物繁重,太后也不能事事顾全。不说了,朕计划还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