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22章援军来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第22章援军来了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4 来源:小说旗

张邦昌,字时彦(又作子彦)大名东光县人,宋进士,累官至中书侍郎、少宰。在金兵第一次大规模攻宋时,他先与康王至金军中为质,后又与肃王同为质。金军选中了他组织伪政权。他在金军限三日立邦昌,不立,城中尽行杀戮的威胁下,三月七日正式就任伪大楚政权皇帝。他以吏部尚书王时雍权领尚书门下省事、开封尹徐秉哲权领中书省枢密院事、翰林承旨吴开权尚书左丞相、翰林学士莫俦权尚书右丞相、前签书枢密院李回权枢密院、观察使左言权殿前司公事、范琼权四厢指挥使、大理卿周懿文权开封府。

公元1127年3月7日,金国册立原北宋太宰张邦昌为皇帝,国号“大楚”,定都金陵,并与金国以黄河故道为界,史称“伪楚”。即位以后,张邦昌曾做出过一系列用以彰显其忠心于北宋朝廷、不敢轻越君臣本分的行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有的以此为其忠心于北宋朝廷、无意贪图皇位的佐证,有的以此为其故作掩饰、用以自保性命的动作,莫衷一是。

元1127年4月1日,金**队虏劫徽钦二宗、北宋宗室、在京官员及大批战利品北归。次日,张邦昌听从大臣吕好问的建议,派人四处寻访康王赵构,并计划出迎宋哲宗废后孟氏入宫垂帘听政。九日,宋哲宗废后孟氏入宫垂帘听政,张邦昌尊之为元佑皇后。

公元1127年4月10日,张邦昌正式宣布退位,仍称太宰,宋哲宗废后元佑皇后垂帘听政。“伪楚”政权至此宣告灭亡,前后存在时间不过33日(亦作32日)。其后不久,元佑皇后撤帘归宫,宋高宗赵构正式即皇帝位,建立南宋政权,并封张邦昌为郡王。

南宋政权建立之后,李纲等议张邦昌僭逆及受伪命,要求给予处分。赵构将其流放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不久赐死,年四十七。

可以说,张邦昌是宋朝版的汪精卫。只是他的命运苦逼多了,比起后来的伪齐刘豫可是差劲了很多。

此刻看着这位大奸臣,赵朴心中想到,如今哥们两个可是捆在一起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走不了我,都是作人质的料,运气好些被一刀砍死,运气差些被扔到油锅里活活煮了。

“张相公,此番去金营,你怕吗?”赵朴觉得气氛有些沉闷,忽然开口问道。

“王爷,怕死吗?金军可是虎狼,此次前往金军,九死一生!”张邦昌反问道。

“不怕,因为我死不了!只要是汴梁不陷落,我就是绝对安全;若是汴梁陷落了,我才是必死之局!”赵朴自信道,“战争的本质就是敌我双方不断的犯错误,敌人在犯错误,我宋军也在犯错误。谁犯的错误少,谁就能够取得胜利!我朝犯了很多错误,可是金军也是犯了很多错误,金军是攻不下汴梁的。你我都死不了,只是一些刁难是少不了的!”

张邦昌的眼睛一亮。

“如今国事衰微,不知殿下可有良策?”张邦昌问道。

“没有什么良策,只有一战而已。金军虽强,但是也不是无敌的。我朝军队虽然弱小,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一丝抵抗力的。”赵朴道,“我反对李邦彦的盲目投降,也反对李纲的盲目抵抗,只有持久战才是正确的……”

接着,赵朴开始讲述宋朝版的论持久战。

宋朝大而弱,金国小而强,这绝对了金国可能击败宋朝,甚至是歼灭宋朝主力,但是却无法覆灭宋朝。会出现攻占了宋朝的大片领土,却是无力有效的控制,只能是扶植傀儡政权,或是启用辽国、宋国旧有的官吏。同样的宋朝军队的虚弱,也决定了在未来十多年的时间,往往是胜少败多。可能会却得一些胜利,但是失利是占据主流,不要妄想凭借一两次胜利,就将金军彻底祛除中原,可以说只要是占据着幽云地区,金军就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无法收复幽云,即便是收复河北,河东等地区也没有一丝用途,反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兵力分散,被敌人各个击破。

在不断的失败中,宋军会越发的强大,出现均势,甚至是局部的优势。但是睡着胜利。各种潜伏的矛盾也会引发,那时北伐必然失败。

赵朴唾沫横飞的讲述着。毛爷爷的论持久战,再加上宋朝的具体国情,再加上胡吹乱说,于是吓唬人的论调就诞生了。这个论调的主旨是反对盲目投降,也反对盲目抵抗,而是不断的消耗金军的有生力量,并不断的壮大宋军。

前世广阔的信息,高瞻远瞩,让赵朴无形中跳脱了时代的束缚,可以看到最为直接,最为本质的东西,并提出最为恰当的方法。

论智商,赵朴比不上那些士大夫;论心机,也是不如李邦彦等人;论行军打仗,比不上上一个伍长。可是论耍嘴皮子,论忽悠人,可以说没有人比得上他。

张邦昌眼睛明亮起来,不自觉的点着头,满是赞同。

“可以说,未来我朝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组建新军,二是坚决打击那些金军的走狗。旧的禁军在也无法适应战争了,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都是未来的趋势。提早做,可以较少一些损失;而迟做,则会损失巨大。”

“宋金之战,持久战是主流。未来二十年内,以汴梁为中心,北到河东河北,南到淮河长江,都会陷入烽火。那时苦的就是百姓了,几千万人口,最后能够活下来几百万就不错了。那时会出现大量的无人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争是最可怕的,往往是十室九空,秦末汉初、五胡乱华、隋末唐初、五代十国、宋金交战、蒙古攻伐世界、明末清初,这些改朝换代的时刻,也是流血最为沉重的时刻,人口将急速的锐减,千万人口仅仅是剩下几百万。

“那我大宋会灭亡吗?”张邦昌问道。

“我大宋不会亡,可是收回千里河山,注定很难!”赵朴道。

历史上,偏安在南方,建立政权,口中喊着北伐的大有人在,可是真正实现北伐大业的很少。孙权失败了,关羽失败了,祖狄失败了,白衣陈庆之失败了,刘宋失败了,陈霸先也失败了,后来的后唐也失败了,南宋也失败了,南明也失败了……

历史上喊着北伐口号的很多,可是失败着居多。只有两个成功了,一个是暴君朱重八,一个是后来的黄埔学生军。

历史上,那么多精英,那么多名将喊着北伐,最后还是失败了。赵朴可不觉得他比这些精英更加牛逼,智商更加高强。

北伐往往是失败的代名词,而北伐成功往往是逆天的代名词。

“听君一席话,深度十年书!”张邦昌满是赞叹道,“可惜,王爷空有报国之志,却沦为质子!”

“生死我早已置之度外,只愿西军快些来到,那时敌我均势,金军看到无机可乘,避让退去!”赵朴道,脸上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可是心中却是暗自道。人质只是暂时的,一旦时机得当,老子一定要越狱,像狗一样被圈着,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了。

……

以汴梁城百里之外,分布着勤王之师,这些军队有些零散,有的数万,有的顶多是数千;有的是各州各路的厢军,有的是招募新军,有的则是反贼诏安而来,也有的是边军。

这些勤王之师,人数极多,总计达到二十万大军。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装备差,训练少,战斗力弱。说好听些是勤王之师,说难听些就是来凑数的。

这也是宋朝的悲哀之处。

唐朝的首都,长安数次被外敌攻破,可是很快被收复,因为唐朝的强藩太多了。这固然容易形成藩镇割据,却也让边关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即便是外敌攻破了首都,也是无法动摇帝国的根基。

而宋朝,恰恰相反,实行的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的财权、军权等等,在汴梁附近汇聚着八十万的禁军,而在各个州府则是五十万之多。也就是一些州府,如扬州、杭州等地军队不过几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县人数不足千人。这种格局,有限的防范了军阀割据,想要造反,可谓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方腊,宋江为何造反失败,就是因为地方财政不足,兵力奇缺,想要造反没有资本。

但是这种格局缺陷也是致命的,若是在天下太平时,还没有什么,若是在天下动荡,尤其是边患不断,汴梁附近禁军急速糜烂的情形下,则是致命的,甚至可以导致亡国。比如,现在的汴梁。

汴梁附近号称是八十万禁军,虽然有吃空响的现象,但是军队数量也是很庞大的,至少有六十万。可是战斗力却是极度让人失望,正是应了那句话,将军比士兵跑的快,士兵比老百姓跑的快。

而如今汴梁,空有二十万大军,却是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要言和,割地赔款,送女人,叫爷爷。为何如此,二十万军队守城,八万军队攻城,如此实力对比,还是无法给人安全感。

军队战斗力太差了,无法给人安全感,宋朝上下为何一片求和声,固然有君臣性格软弱的缘故,也有着宋军战斗力太差的原因。

自身军队不硬,说话也没底气。

而宋朝的各个州府,由于强干弱枝的政策,可以说是地方缺少兵员,缺少钱粮,缺少器械。如今汴梁被围困,仓促之间,勤王之师,多是临时招募而来,多是边走边训练;缺少钱粮,只好向一些士绅纳捐。而盔甲枪械等在,只好用旧的。

宋太祖赵匡胤的计划是好的,强干弱枝,减少藩镇割据,但是效果却是差的,主干弱小,枝叶也弱小。

在汴梁几百里之外,一群人马正在扎营,有三万之多,营寨布置严密,巡逻的士兵满是精悍。一处大营中,一些将领正在争吵。

“兄长,金军势大,若是再向前,必然与金军交锋……不如暂时驻扎在汜水,静观其变,等待援军到来,汇合为一股,在进入汴梁!”

“这是避战!”种师道眉毛一挑。

“兄长,不是我避战,而是实力不如人!”种师中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