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28章动荡的汴梁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第28章动荡的汴梁

作者:迦太基的失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07 05:01:04 来源:小说旗

在汴梁城外,三万种家君与五千女真铁骑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女真铁骑主动退去。

这场战役规模很小,不论是从参战人数,还是在战斗的时间,还是在阵亡的人数上,都不起波澜,很是平常。毕竟,大宋建国以来,不论是北伐北汉,还是北伐契丹,还是激战西夏,还是平灭方腊,或是收回辽东暗,那次不是几万,十几万,甚至是四五十万的大对决。

三万多的战斗,只能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战斗。

即便是,当初宋军守卫黄河,也是触动了十万兵马,防御金军渡江。

而自从金军南侵以来,可以说每次战斗都在十万人以上,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战绩越来越来越惨淡。最可悲的是,在汴梁城内有着二十万大军,武器充足,赏银众多,可是却好似老鼠一般,龟缩在高大的城池内不敢出击。反而是被金军连续攻城好几次,几次差些城门失守。

自从金军南侵以来,没有取得一次大捷,反而是一次比一次败得惨烈。城池失守的速度,一次比一次快。有时,仅仅是五百金军骑兵,就可以攻陷十万人口的大城池。

屡屡战败,影响着朝局的变化,影响着国人的抗战心态,下到百姓,上到皇帝,都是弥漫着失望,还有恐惧。昔日不屑一顾的蛮夷,变成了洪水猛兽,不用战,就让人心生畏惧。

战斗到了这一刻,宋军已经战败了。

这是官家、士大夫、百姓的共同看法,议和是必然的,宋朝将要签订一个比澶渊之盟更加苛刻的条约。

即便是最为刚硬,最为抗金的李纲大人也这样认为。

抗金派和议和派的区别也仅仅在,抗金派想要签订“缩减版的澶渊之盟”,而议和派想要签订“超级版的澶渊之盟”。李纲一心要当名相寇准,而议和派则是一心要当司马光,而宋钦宗则是一心要当宋真宗,再次上演澶渊之盟的逆袭。

当年,名相寇准,击退了辽军后,签订了和约时,也不是给辽国大量岁币吗!只要不割让河北山西土地,损失些岁币还是可以接受的;

当年,名相司马光,不照样是将神宗皇帝辛苦打下的米脂四城割让给西夏吗!反正不是第一次,割让黄河以北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米脂四城,到黄河三镇,也仅仅是两个字的区别而已。

宋钦宗期望,再次上演先祖真宗皇帝的运气,以岁币,让金军退去。

在宋朝高层,一直认定的是议和是必然的,只有议和才能退军,既然不退敌人,只有金钱贿赂敌人离去。区别则是贿赂的本钱,到底有多大,底线在何处。李纲为首的抗金派的主张最为激进,也最为空想,最不符合现实;而李邦彦、张邦昌等人的主张,最为无耻,最为无底线,也最为现实;而宋钦宗则是举棋不定,也不知道该走哪一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心思矛盾而纠结。

只有那些太学生们,则是齐声喊着口号,坚定的说绝不签订城下之,甚至说着宁可屠城也不签约。完全不顾及,双方彼此的实力对比,也不在乎具体的战场情况。反正割地是割让官家的地,赔钱是赔官家的钱,和亲是要官家的女人,即便外面死上几十万士兵,照样是眠花宿柳,红袖添香,管我何事,但是反正就是不准签订城下之盟。

宋朝不杀士大夫,太学生自然可以随意谩骂,随意清谈,这也是赚取政治资本的最佳机会。

科举取士,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金榜题名的还是少数,多数人都是名落孙山。靠着读书路仕,几乎是走着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唯有剑走偏锋,才能搏杀出一条康庄大道。

骂蔡京可以赚取名声,骂童贯也可以赚取名声,反对城下之盟,显示读书人刚正不二的骨气,也是赚取名声的手段。只要名声有了,仕途之路会容易很多。反正他们不是国家官吏,不需要顾忌一切,只需要展开嘴巴说话就可以了,说错了也不必负责。

而骨子里,这些太学生们也认为打不过,议和在情理之中。当年,打不过辽国,议和了;后来打不过西夏,又议和了。若不是狄青平灭了侬至高,说不定又议和了。现在金军打到了汴梁,虽然签订城下之盟,有些丢人,可是最后还是要议和的。议和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在这种矛盾心态之下,太学生一边骂着奸臣,大喊着坚决不签订城下之盟,一边转移着家产,试图跑路。

汴梁上下没有人会认为,可以打败金军,即便是那些勤王之师来了也不行。勤王之师来了,只不过是有利于减少和约中,一些苛刻条款而已。

在这种情形之下,战斗爆发了,增援而来的西军与金军剧烈的碰撞起来,喊杀声震天,战鼓隆隆,杀气冲销。即便是隔着几十里地,也是清晰可见。汴梁城内的百姓在惶恐中,见证人这场厮杀。虽然隔的距离很远,看不出胜负,可是每人心神纠结了起来。

而在城内,那些官军也是心神震荡,又是兴奋,又是恐惧。希望参加到这场战斗中,与金贼战斗,可是又恐惧于金军的战力。

而城内的官员也立时间心思各异。

“有勤王之师到了,在几十里之外,遭到人金军的阻击!”当李纲听到这个消息时,立刻兴奋了起来。他是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大军作战,可以说指挥经验为零。可是这也没有办法,只能是赶鸭子上架。

那些禁军的将领,不是衙内出生,就是靠着祖辈恩荫,或是买官而来,或是溜须拍马而来。平时间打架斗殴,牵鸡斗狗,欺负老百姓还可以,若是大战,几乎都是尿裤子的料。实际上,在汴梁被围攻的那一刻时,那些禁军将领就好似老鼠一般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宋律对逃兵的惩治。

实际上,他们也的确是不在乎,法不责众,官家可以砍了“六贼”的脑袋,却无法动他们,因为人数太多了,牵连太广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身为书生,他无可奈何的成为了汴梁守军的统帅。在上任之初,他也是冒汗。毕竟行军打仗,不是写诗作画,不是填词作对联,而是拼杀、死亡。只能是按照书本上的指挥战斗,纸上谈兵,庸俗上空泛的理论指挥守城。

所幸,金军元帅不是白起,而他也不是赵括,虽然他的指挥艺术拙劣了些,可是拼着庞大的军队基数,还是抗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有好几次,金军登上了城头,几乎是失手,这时靠着血勇之气,险之又险的守住人城。

这段日子,李纲又是紧张又是害怕,又是惶恐,压力前所未有的巨大,瘦了好几圈,头上的头发也是白了很多,心神几欲奔溃。可是局势还是没有好转,反而是恶化,勤王之师停在汴梁的外围,迟迟不能援助。城内的粮食越发紧缺,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议和之声越来越大,在四个条约中,原本割地一条,官家坚决反对。可如今,官家的心思,却是动摇了起来,不再是那样的坚定。再加上,政敌的攻击,他前所未有的孤立。

“快,我要去面见官家家!”李纲兴奋道,一边做在轿子里,一边快速的思考,一个作战计划快速的酝酿而出。

很快到了宫中,见到了宋钦宗。之后一些大臣也是陆陆续续到达。这些都是宋钦宗的嫡系,亲自提拔出的忠贞之臣,是北宋王朝的决策阶层。

尽管政见不太,有的抗金,有的投降,但是相同点是双方都是很憔悴。

金军威逼汴梁,尽管心思各异,方法各部相同,但都不想金军打进汴梁。一旦金军入城,他们就是亡国之臣了,那里能够像现在这般掌握赫赫权势。即便是投降了,也是贰臣,不仅是名节有损,甚至可能史书留下骂名。而投降的臣子,很少被重用,大多是束之高阁,远离权柄。

大丈夫岂能无权!

在座的各位,心思各异,有害怕金军的,有向金军抛媚眼的,有私通金军的,有妥协投降的,可都旗帜鲜明的不想金军破城。

“李卿,城外援军在与金贼激战,不知如何是好?”宋钦宗开口,闻向了李纲。

“官家,自然是援救!”李纲坚定的道,“如今勤王之师,辛苦来到,自然是要派出一支人马援救!”

“不可不可!”李邦彦立时出声阻止道,“金军势大,本来城内守军就不足,若是再派出一支军队援助,城内将会更加的空虚。若是金军趁机攻城,汴梁危已!”

“若是坐视援军覆灭,那时谁会来援救汴梁,那时汴梁会成为真正的孤城!”李纲激烈的辩驳道。

“官家,不要中了金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李邦彦再次说道,“只要我军守住汴梁不失,金军人马困顿,再加上粮草缺少,士卒疲惫,必然离去。”

“那需要等上多久,三个月,五个月,还是半年,那时不需要金军进攻,汴梁就崩溃了。如今的汴梁已经是粮草缺乏,几个月之后,那时只能是易子而食!”李纲愤恨道。坐等金军退去,看似最保险,可是也最危险,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敌人。

“难道主动出击吗?以我军之疲弱,抗击金军之虎狼,李大人不知有几分胜算!”

殿内再次发生了剧烈的口角之声,吵闹不断,双方各执一词,彼此互不退让。

宋钦宗的心情顿时烦躁了起来,这些天来,听到最大的也是吵吵闹闹老,他的耳朵都是乱混混。正要拍桌子发火时,一个太监的声音传来,“官家,好事,好事,大大的好事!”

“慌张什么!”宋钦宗脸上满是发怒。

可是,这个太监却一点也不惊慌,而是满脸喜色道:“官家,大喜呀!种师道老将军带领着西军击溃了金军,大捷呀!大捷!”

ps:第三更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