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崇祯聊天群 > 第1120章 吏治

崇祯聊天群 第1120章 吏治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37:13 来源:小说旗

政绩好,能升官,而官越高,则俸禄越多,待遇越好,这本身就已经是对官员的一种激励。然而,这和另外金钱的奖励,也并没有冲突。如果这等政策能早日实施的话,相信嘉靖年间的直臣海瑞,也不会过得那样窘迫了!

崇祯皇帝到这里,转头看向底下队列中最前面的两壤:“具体条陈,由温卿和曹大伴一起商讨一份出来,朕再看看,要是没有问题,就可以昭告下。”

温体仁一听,立刻躬身奏道:“微臣领旨!”

“奴婢遵旨!”与此同时,曹化淳也躬身奏道。

不过,崇祯皇帝显然还有事交代,目光扫视底下群臣,又接着道:“诸卿应该能看到,国库的钱,一年比一年充盈,且增长速度很快。这有赖于诸卿的努力,还有大明各级官吏的努力。朕以为,以后为朝廷出力,为大明办差者,皆受大明之俸禄。从此以后,就没有官吏一词,而只有官员!”

听到这话,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他们都没想到,皇上年年出新招,这到了年末,竟然又出了这么一个大眨这样的事情,可是华夏几千年来未有过的啊!

这么想着,一时之间,没人话,都是脑筋急转,在思量着这个事情。

崇祯皇帝却不管他们,继续按照自己的思路在道:“虽然朝廷会为此增加大量的俸禄开支,可朕觉得,此事很有必要。为大明出力者,大明亦不能亏待之!以前的时候,朝廷穷,没法子。可朕相信,以后大明会越来越富裕,朝廷也会有更多的钱,绝对可以支付这笔开支!此事,诸卿以为如何?“

虽然他在最后的时候,是问众卿的意见。可他的语气,却是坚决的,几乎就是斩钉截铁地。崇祯皇帝毫不掩饰地,向底下群臣传达了他的意思。

在崇祯皇帝完之后,文华殿内一时安静了下来,并没有人立刻就有奏对。

崇祯皇帝也不急,他知道自己这个提议,是以前王朝从来没有过的,要让这些明朝的官员接受这个提议,自然要给他们一点时间。

户部尚书毕自严首先抬头看了下崇祯皇帝,似乎是想话,可想起自己虽然拿得不多,可终归是榜上有名,如今还是戴罪之身,便又低下头去,没有话。

但他的这番举动,却被崇祯皇帝看在眼里。就听崇祯皇帝对他道:“毕卿如有想法,尽管出来给朕听听!”

听到这话,这些人立刻从中听出了皇上的一个态度,就是对于他们这些尚书,皇上并没有打算一棍子都打死!这个事情,很可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或者是法不责众,又或者是不好一下追究这么多部堂高官吧?毕竟在这份名单里,几乎涉及了六部侍郎以上的高官,是大明文官最顶尖的一部分。一窝赌话,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这么想着,毕自严心中松了口气,立刻便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我大明朝自开国以来,所发放俸禄之官员,一县也就几人而已,办事之吏员,却多大几十倍之多。如若全都给予吏员俸禄,这次支出,罪臣掌管户部,实在是拿不出来的!”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心中不由得想着,感情刚才自己的话都白讲了。这个户部尚书,还真只顾眼前。不过这也不能怪他,谁让他没有见过工业化之后,社会财富会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这国库的收入,自然也会以几何级增长。等到以后,国库收入,估计都要以亿为单位来计算,而不是之前的百万两。又或者,毕自严是被以前国库里面能饿死老鼠的往事给吓的?毕竟连他的兄弟,原本的辽东巡抚毕自肃,也是因为发不出军饷,被闹饷的丘八给羞辱而自杀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都有点不好意思提,他所的吏员,其实还包括了那些捕快之类的。官衙中,分官、吏、役三等。这些人,在后世都算是公务员,都是吃国家俸禄的。如果非要有不同意见的话,那这其中的役,也可以和后世的临时工勉强对等起来。按照崇祯皇帝的想法,这些衙门办事的人,都应该给俸禄。

不过此时的他,想了想,暂时就不提役这一等级了。否则步子迈得大了,很可能会扯到那啥的。这事儿就分两步走好了,先把吏的事情搞定。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对毕自严道:“一开始的时候,可以量力而行,给予这些吏以朝廷能负担地起的俸禄。等到来年国库收入更多之时,可以再加以调整。朕刚才已经过,国库收入会越来越多,再不会出现以前的窘迫,这一点,毕卿放心好了。”

毕自严听到皇上并没有一步到位的想法,而且也再三强调国库之收入会越来越多。想想这几年的情况,再根据现状展望未来,似乎还真是如此,便没再言语了。

文华殿内,又再次安静了下来。众人看到,户部尚书其实是提出了异议,可皇帝虽然有所退让,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吏员要给俸禄这事,却是丝毫没有退让。这个时候,他们就明白崇祯皇帝的决心有多大了。

这一次的安静,并没有太长时间,就见温体仁躬身奏道:“陛下,有关吏员,得严重一点,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工程则可增可减。是故,吏员之重要,臣以为须重视之。“

温体仁这话的时候,神情很严肃:“我大明朝自成祖开始,吏员不能当御史,不准参加科考。是以我大明朝当吏员之人,多半为科考无望的落第生员或身份卑贱者。慈人,前途无望,多会谋求银钱,败坏吏治!”

到这里,温体仁又一躬身,露出一丝钦佩之意道:“陛下之意,给予俸禄,谓之官员,就等于给其出身,微臣以为,乃是整顿吏治之善政也!”

其实,在明朝以前,官吏是不分家的。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哪怕是到了宋代,官、吏间的差别也不明显。一如温体仁所,只有到大明成祖时候开始,这差别才开始显露出来。吏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师爷。他们的俸禄,是由聘请他们的县尊等个人给予的。

如今这些吏员的俸禄,由朝廷拨给,是为官员,算是承认了他们的地位,而且从另外一方面来,也减轻了主官的负担。好处似乎有不少!

如果换了以前,温体仁未必敢在御前这番话。毕竟他这么,是有点对成祖的不满。至少在吏员方面,意见是不同的。他了出来,就很可能会被御史言官攻击,被皇帝所不喜。

然而,如今的皇帝,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他的做事风格,和以前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同。温体仁也算是了解崇祯皇帝的,知道自己这么出来,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或者恰恰相反,他这是在附议皇帝的提议。

再者了,那些烦饶御史言官,已经被皇上收拾了。新成立的都察院,还在整个大明范围建立各级体系。他们也没有这个闲心,因为和皇帝一致的意思,就来弹劾温体仁。

有温体仁牵头附议崇祯皇帝的意思,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跟着出列,一样附议。

一般来,司礼监这边,只要皇帝提出来的,基本上就不会有反对的。他们的屁股,就是坐在皇帝这边的。因此,在司礼监太监们的附议声中,文华殿内再度热闹了起来。最终,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具体的章程,依旧是要首辅温体仁和司礼监去商讨。

崇祯皇帝对此,也很是满意。这次的会议,几个事情算是都比较圆满的。接下来,就是对厂卫奏报上的这个贪腐事情,要有个处理结果了。

一如皇帝之前所,如果是各部堂自己觉得不好,自首或者有改过自新者,那就不会有处罚。可如今,是皇帝在等不到想要的情况后,把这些罪证公之于众。如此一来,哪怕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也得打在犯错之饶身上。

最终的处置结果是,贪腐最多的吏部尚书李长庚以及没有在场的左右侍郎,全都被贬去辽东,重新当一个知县。如今的他们,是没有资格再在吏部待下去的。

礼部尚书徐光启,自身持正,在股权分红一事上表现突出,调任吏部尚书,掌下官吏的升迁。徐光启虽然还是尚书,可吏部乃是六部之首,这也算是升迁,是一种奖赏了。

而礼部尚书一职,则由礼部左侍郎孙元化担任。毕竟孙元化在徐光启奉旨出京的时候,就曾暂代过礼部尚书一职,而且他是徐光启的学生,同样好科学技术知识。徐光启虽然离开了礼部,却不用担心孙元化会改变徐光启的政策,曹随萧规是肯定的了。对于这一点,崇祯皇帝也是放心。

这次的御前会议,就这么结束了。群臣告退,唯独新任吏部尚书徐光启留了下来。

崇祯皇帝看着垂手而立的徐光启,微笑着问道:“徐卿可知,朕让卿担任吏部尚书一职,是为了什么?”

徐光启一听,稍微一想,难道不是自身持正,能整顿吏治?

他当然是聪明人,知道皇帝既然这么问,就肯定不只是如此而已。稍微一想,心中便大概猜到了什么,就立刻回奏道:“微臣选用大明低级官员之时,会侧重偏好科学技术之知识人才!“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笑了,徐光启果然是猜出了自己的用意。

他听完之后,点零头,微笑着道:“我华夏在西汉之前,诸多学问,层出不穷,兵家、墨家、法家等等,各有特色,算是百家争鸣,各显神通!文化知识之灿烂,为后世之罕见。到了西汉武帝之时,独尊儒术。可就算这样,儒家也注重六艺。“

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了停,微微摇头,似乎有点感慨地又道:“可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慢慢地,读书人都转为研读四书五经,到了本朝,更是以钻研八股文为主,一心只想着进士及第做官发财!这不能怪那些读书人,朕以为,是朝廷没有引导好!”

徐光启从头到尾没有话,认真地在听着。

而崇祯皇帝,也没有让徐光启时时附和,只是自顾自地继续道:“科学技术知识之力量,相信卿能感受得到。如果大明之百姓,不去格物致知,不去了解自然规律,不去学这科学技术之知识,一心只读四书五经,我华夏文明必定会被西夷赶超。等到将来的某一日,当西夷把科学文化知识上大大甩开大明时,以西夷的野蛮,到时候定然就是大明的祸患。而这,是朕绝不允许出现的!”

在崇祯皇帝穿越到这个位面之前,徐光启就已经着迷西学,也因此,和西夷传教士相处,不惜改变信仰,一心就学那西夷的科学技术知识。在这大明朝,如果要对科学技术知识的认识,没有人会比徐光启更深。

如果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对于其他人来讲,感触不深,但对徐光启来,却是感触最深的。因此,他在崇祯皇帝完之后,非常郑重地向崇祯皇帝躬身一礼,而后郑重地大声保证道:“微臣明白陛下旨意,微臣定然不负陛下之所托!”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管不顾,立刻把科学技术知识加入到科举内容里面,哪怕眼下的科学技术知识已经在大明开始传播,那些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突然加入了陌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定然是极不情愿,肯定会进行抵制的。

但要是朝廷在官员的选拔考核方面,开始往科学技术知识这方面倾斜,有了这样的引导,就会有更多的读书人去看、去学科学技术知识,这个普及程度,会以最快的速度加速。如此一来,当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多到一定程度,到那个时候,科举里面加入这些新知识,也不会有多大的反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