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覆汉 > 第十三章 莫将生死较疏亲

覆汉 第十三章 莫将生死较疏亲

作者:榴弹怕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5:40:47 来源:小说旗

公孙瓒的夜间突袭有三个倚仗。

一个是黄河故渎……这条看起来波光粼粼,极为宽阔的大河,其实不足以阻断大军。

毕竟,作为一条季节性河流,这条河此时刚刚来水,水量并不足,只是因为河床较宽,看起来吓人而已。而且此时河底也没有多少淤泥的,甚至作为平原、清河两地交界,很多地方在冬日里干脆是被当做道路被人踩踏往来的,河床其实非常坚硬。

故此,只要小心一些,找准位置,大股骑兵渡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一点,公孙瓒在平原都快一年了,自然清楚,而河对岸的袁绍军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不过绝大多数兖州来的主力部队绝对是不知道的,他们只会因为这条河而产生安全感。

另外一个,便是对这些骑兵的信任了……这一点倒是格外容易理解,五千骑兵,多为幽燕子弟,面对着袁绍的部队渡河奋战,无论如何是不会轻易动摇离散的。

而最后一条,自然就是这次军事行动本身的突然性了。

须知道,这件事情之前只有公孙瓒与田楷二人知晓,而且局势摆在这里,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公孙伯圭是要逃跑的,这种情况下选择扔下黄河防线的步兵,突然对具有绝对优势兵力进行夜袭,确实做到了出其不意。

不然呢?

袁绍营中智谋之士与出色将领虽多,却也不是神仙,智谋之士的作用最多在于提醒袁绍要小心防备,不要因为界桥大胜而过于得意忘形,然后协助管理大营,使之井井有条;而名将、勇将的作用在于真正突袭到来时能迅速整备军营,聚拢兵力,防止溃败,或者干脆作出反击。

那种掐指一算,今天晚上几更时分谁要来劫营的人,要么是神仙,要么是骗子,要么是疯子……所以有一个算一个,身为一军主将,就该统统将这些人拉出去砍了。

实际上,这个时代能防御劫营的,无外乎是警惕心、军纪,以及部队的日常防备水平等无法量化的东西罢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防备突袭的成功与失败,放在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上面。

所以话反过来说,这种骗子还真的挺多。

“巨业可有所得?”

当日晚间,袁绍主帐外的空地之上,眼看着一名高冠宽衣,面如冠玉,身高八尺之人飘飘然而来,宛如神仙丰姿,正在设宴招待军中幕僚、将佐,兼论军务的袁绍不由按捺不住,直接起身相询。

“天机飘渺,繁星点点,需要彻夜观测,方能得其一二。”来人唤做崔钟崔巨业,乃是清河崔氏中的知名人物,尤擅观星,素来知名,而其人闻言却是不慌不忙,先是早席间从容一礼,然后方才当众含笑指天而言。“属下不过看了半个时辰,便已经头晕目眩,推算不能,只是从大势上略有所得而已。”言至此处,不待袁绍再问,其人便再度拱手行礼,然后扬声而言。“旬日内,不拘早晚,明公必得平原!”

此言一出,席中不少人纷纷称贺,袁绍也是大喜过望,以至于抚掌大笑,然后复又亲自上前,牵着崔巨业的手,引其入席,这才回到座中继续宴饮。

帐前一时一片欢腾。

然而,一片欢乐之中,有二人却明显皱起了眉头——一个是崔琰,另一个是陈宫。

崔琰蹙眉又有两个缘故,一个是他出身正经儒家,本身道德水平也没问题,所以未免对这种恩师郑玄已经开始着力批判的迷信事物天然不适,唯独对方是自己族兄,弟不言兄过,所以不好当面跟自己族兄过不去而已。

另一个则要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对方是自己族兄,却还搞这么一套,故身为族弟,崔琰也难免担忧——像现在这种就着大局势说句吉祥话自然没问题,可这要是万一哪天玩脱了怎么办?岂不是连累家人族人?

而陈宫蹙眉的缘由就更多了,他这人脾气天然如此。

不过,崔氏乃是稳定清河的重要手段,崔琰道德士人也好、崔钟锦绣其外也好,都是要重用的,这点也没办法,而且崔钟终究只是抖了个机灵,活跃了一下气氛,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可指摘之处。故此,陈宫此时的心思,倒多是担忧袁绍的状态——对方此番入清河,左压右胜,不免得意忘形,此时更是亲近这种华而不实之人,未免让人心忧。

一念至此,坐在左手第一位的陈宫忽然开口,对着一副神仙姿态的崔钟正色开口问道:“巨业兄,我记得你之前第一次来见明公时曾有言,星河无穷,包罗万象,且对应地上大势小人,无一不显……对否?”

崔钟见是陈宫,自然不敢怠慢,而且心里也大概明白陈公台对他有些腻歪,所以赶紧肃容相对,兼有解释之意:“公台所言极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星象才会晦涩难名。如朝中太史官,世代观星,且坐拥黄阁、东台典籍无数,不知道多少故事旧图可以映照,却也只能得模糊预兆……你让他们说,他们也只能说东方有兵事,西方将流血,大家一番猜测,糊里糊涂,但真正事情出现后才恍然大悟。而这时候,就需要公台这样的智者从中取其可用之道而诫明主为之了。”

“是啊!”此言一出,上首的袁绍也跟着一时恍惚起来。“其实何止是星象,便是最简单的望气也极为玄妙。譬如当日灵帝尚在时,洛中有人望气后传言,洛阳将有兵灾、宫中将会流血,当时天下人都以为是何大将军诛宦一事,甚至有才智之士以为是何大将军故意使人言,以求兵权,后来我诛宦以后,更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已经应了当日说法再无波折……然而时事易转,几次三番至此,天下人才终于醒悟,此语竟然是指董卓乱政之灾!”

座中诸人,或知此事或不知此事,此事闻言,或多或少有些惊疑。

不过,陈公台却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而且他本来就是想劝诫一二,此时见到袁绍如此偏信玄道反而心中倔气更胜,于是干脆起身扬声而对:“明公此言大谬,崔巨业出身名门,所学所传皆是正途,焉能让那些玩弄话术之人与之相提并论?巨业兄,请你直言,星象所显,河北是归于袁氏还是公孙氏?若你明知此事而不言,岂非欺人;若你连此等大局都不知,那你的星象之学到底有何用?”

崔巨业面色不变,心中却已经叫苦……话说,他是真不想得罪陈宫这种人,而偏偏周围那些真正有权有力的智谋之士,有一个算一个,全都一副看戏模样,就连自己族弟崔琰也只是低头饮酒,不愿意插入这样的麻烦争端。

至于说袁本初和那些领兵武将们,倒是格外干脆,他们此时已经有了些许期待,那就是真想让这位崔巨业给透露一句天机,袁氏和公孙氏哪个更有前途?

不过问题在于,袁绍坐在上面,大家又都是主公、明公、将军的乱喊,还能指望有第二个答案吗?

“不瞒公台与诸君。”果然,无奈之下,崔巨业只能硬着头皮站起身来,指着星空给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答案。“星象虽乱,但在下数月前曾亲眼见大星北移过银河,可见河北大势当在南来之人!故此,车骑将军引兵北渡后,传来召令,在下便不再疑虑,专程前来相助……换言之,这河北大势正应在袁车骑北渡黄河之上!”

这一番话,前半句是说给陈宫听的,后半句俨然是说给袁绍听得。

然而,陈宫哪里是这么好糊弄的,对方话音刚落,他便放下刚才趁隙端起的酒杯,继续扬声逼迫:“若早在数月前崔君便已经知晓河北大势在袁车骑,那敢问崔君,为何不去劝服自己族兄崔敏崔府君弃职归乡避祸呢?崔府君现为涿郡太守,位置紧要,若有一日咱们车骑将军一统河北,而崔府君却又囿于局势与君臣之义屡做抵抗,岂不是会有不忍言之事?巨业兄身为人弟,却坐视自己兄长落入歧途,难道不怕被人耻笑吗?”

此言一出,崔钟面色难堪至极之余,却根本不能做答,而周围人也纷纷窃窃私笑,便是崔琰都连累着被人指指点点起来。

话说,清河崔氏这一辈最出色的三个人,年纪最长的崔敏为涿郡太守,俨然是要跟着公孙珣混下去了,而在清河本地的崔钟,去青州求学的崔琰,却选择了袁绍……这倒不一定是分头下注了,而像是更加保守的随波逐流。

平心而论,乱世之中,这种事情倒并不是什么值得嘲讽的东西,但谁让崔钟刚刚非得说什么天命、星象呢?这就难免要丢人现眼了。

崔钟尴尬立在彼处,几度欲言,但每次想开口却都见陈宫捻须冷笑相待,也是几度又重新闭口。而其人尴尬欲死之时,倒是崔琰终于看不下去,无奈起身避席,主动朝陈宫躬身行礼告饶:“乱世之中,区区一人,宛若飘萍,存身立志,安抚一方,用命一方,各有所遇……这种时候,尽忠职守都难,又怎么会有心思去期待什么大势呢?”

崔琰如何姿态,倒是让陈宫有些不好意思了,而且崔钟也出了个大丑,所以其人也是微微拱手,便准备重新入席,就此作罢。

但眼看着陈宫入座,别人倒也罢了,坐在上面的袁绍却心中有气,然后忍不住趁机稍微回护了崔钟几句。

“公台何必咄咄逼人?”首席之上,袁本初放下手中酒樽,一声叹气,俨然已经带了几分酒意加几分不满。“我何尝不知道所谓公孙氏与袁氏相争,其实只在卫将军与我,公孙瓒这两郡得失并不足以定河北大局?然而,卫将军苦心经营河北十年,一起兵便有北面十郡之力,现在更是坐拥四州二十郡!而我自去年起才开始用心于地方,如今却也据有青、兖二州十四郡,若能再破公孙瓒压服韩馥,便也可隐约有二十郡之地,且户口、财帛还要更胜于幽州边鄙穷郡……一年便追上公孙文琪十年之功,难道还不能称得上有几分天命吗?”

陈宫原本已经准备放过崔钟了,闻得此言,反觉的怒从胸起,血气上涌,便当即重新起身,作色抗辩:“明公天下仲姓,五代三公,百年经营,竟被卫将军十年追平……若是以此来论天命,天命到底在谁手?!至于崔巨业此人,明公取清河,用崔氏子弟为将安抚地方,当然让人无话可说,唯独军国大事,要是信了他的这些妖言,迟早会自取其祸吧?!”

此言一出,席中登时鸦雀无声,众人或坐或立,皆失惊愕难语……毕竟,这番话与其说是嘲讽崔钟,倒不如说是公开贬低袁绍和袁氏了。

这要是换个不能忍的,估计马上就要下令砍人了。

当然,半晌之后,陈宫率先回过劲来,自觉失态之余也赶紧主动避席谢罪:“属下酒后失言,望明公恕罪。”

袁绍冷哼一声,原想就坡下驴,但其人想到刚刚陈宫所言的那些话,反而越想越羞,越想越愤,最后居然干脆掩面而走了。

主人退场,崔巨业同样羞愤无语,所以同样掩面仓促而逃,陈宫趴在那里行礼,却遇此情形,自然觉得没趣,便也只好起身拂袖归帐……剩下众人,一时尴尬难名,最后还是在逢纪的主持下,方才各自散去回营。

话说,袁绍回到自己帐中,心中多少还是难以平静,但稍待之后,却有一人直接掀开帐幕追了进来,却是之前一直看戏的许攸许子远。

而这,其实让袁本初稍显疑惑。

“子远非是那种善于安抚人心之人。”烛火之下,脱了鞋子,盘腿坐在榻上的袁绍蹙眉相对。“此时追来,可是有什么别的言语吗?”

“本初说的哪里话?”许攸闻声捻须嗤笑,然后自顾自的在对方榻上坐下。“我如何便不能安抚人心?要我说,和陈公台相比,我南阳许攸简直堪称温柔体贴!”

袁绍勉强干笑:“公台性格刚直,但智谋深远、才干卓绝,更兼……”

“更兼二张、刘公山、鲍允诚等人事后,兖州人心不安,而陈公台乃是兖州人心所系,就更不能轻易断绝了。”许攸坐在那里自顾自接口道。“而崔巨业这种人也是你袁车骑将来维系冀州的倚仗,两方不顾体统,当众惹出这种事情,着实让人难堪。”

“子远果然比公台更善安抚人心……不过子远如此通透,想来也是知道我的为难!”袁绍愈发苦笑,却又渐渐笑不出来,只能无奈严肃起来。“界桥那里明明是韩文杰偷袭我,可所有人都说是我袁绍恃强凌弱,是我负他韩文杰在先,然后人人都说二张、刘岱的事情在前,就不要再造杀孽了。所以,我虽然打赢了仗,却不能一卷而下邺城,反而只能派我外甥还有仲治他们那些颍川旧人去好声好气的劝韩文杰……子远你说,天下哪有这个道理,明明一战而胜,明明我的兖州精锐就在界桥,明明冀州其余可战兵马全在此处,明明其人已经没了半分抵抗之力,却还要如此费心费力。”

“幸亏那些颍川人和那些兖州精锐不在这里,”许攸也是忍不住笑出了声。“否则今晚就更热闹了!”

袁绍双手扶着床榻一时摇头:“子远,我已经知道你要说什么了……你是想趁机告诉我,说我行事太急,以至于麾下众人派系分明,对不对?兖州的、青州的、颍川的、南阳的,过些日子击败公孙瓒,压服韩馥后,冀州为战场,今日弱势的冀州人也要起来,到时候就更难了。”

“恰恰相反。”许攸一声长叹。“我今日真的是来宽慰你的,而且我想告诉本初……你不用担心这些人会因为内斗而如何,因为但凡你在一日,这些人或许会相互争斗不休,但绝不会因此有背离之意,更不会耽误你与公孙文琪的决战。”

“这又是什么胡话?”袁绍干脆从榻上赤足站起身来。“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谁内部分崩离析还能争夺天下的……这就好像大河向前,只能汇集支流,才能东行入海,哪里有分流还能通畅的说法?”

“说胡话的不是袁车骑你吗?”坐在榻上不动的许攸不以为然。“你见过分流的大河吗?既然已经合流,哪里又会分流?”

袁绍光脚踩在地上,一时怔住。

“上善若水任方圆。”许子远继续娓娓道来,并难得正色。“一旦合流想要分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本初以为彼辈能汇集到你这条车骑将军的大河里是因为他们想汇吗?只是因为他们天生属你这条大河,走不脱而已。这个道理,就好像大河各有水系一般,地理水文摆在那里,各有所属,强行改道并不能动摇水文根基。如公孙文琪先发制人,《求贤令》只求来小猫小犬三五只,却已经表明了心意;河东坐谈,只杀了一个王匡,却也定下了残民者死的律条;非只如此,其元勋与军中大将多出身寒微之人,昌平屯田讲学数载,却也攒了数百官吏,铺陈到了乡里之中……那我问你,如此情境,像陈宫、辛评、崔钟、郭图等世族、豪门欲求进取,是要来投你呢还是投卫将军?你与文琪,看似都是长河不断,却宛如大河、长江一般,各有所属,绝难相通的。”

袁绍心中渐渐恍然,却还是有些疑虑:“子远如此说来,倒是别有一番道理……只是子远,属下乱成这个样子,总是不好的吧?而且今日你我交心,我也与你直言好了——若是让这些人肆无忌惮起来,那将来我又何以自处?”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许攸复又摊手而笑。“本初你刚刚也说了,公孙文琪十年经营,早已经摸清了自己与北地的脉络,然后顺势而下,天然成河。而你呢,倒像是这黄河故渎一般,水系驳杂,泥沙俱下,以至于常常漫堤生灾……但水再混、灾再多,拦得住滚滚大河入海吗?大不了,等将来大势已成,再学王景重铸金堤、重整河道便是……如今的关键,只是要抢在公孙文琪之前,率先聚水入海,以成大局而已。些许驳杂之事,都是可以忍一忍的。而且道理相通,于那些人而言,除非遭遇极境,或者本初你逼迫太守,否则极难叛离。”

“子远这个道理我今日又受教了。”袁绍怔了半晌,终于是重重点头。“这就譬如光武成事后再度田,高祖定鼎后再削诸侯……不都是一回事吗?”

“仅此而已吗?”许攸捻须冷笑。

“怎么会仅此而已呢?”袁绍当即醒悟,复又跟着笑了起来。“日后度田,今日便要多多赏田;日后削弱诸侯,今日便要狠狠分权……而子远的意思我也已经明白了……唯独财货我是不好意思收回来的,所以此时多多与你赏赐便可!”

许攸笑而不语。

话说,君臣二人闲话一番,倒是让袁绍心中豁然开朗——公孙珣重民且自握强权,可天下的权柄就那些,上下一重,中间的自然就少了,那么不愿意忍受这种格局的人也就自然汇集到了他袁绍身边,而他只要放权放利给这些在公孙珣处得不到足够好处的人,便理所当然能够团结起来这些人。

其实这年头,强说什么世族豪强有什么阶级觉悟是胡扯,但是基本的道理摆在那里,历史规律、阶级特色也摆在那里,智者窥的其中一二,稍作解读,却是寻常之事。

前有荀悦窥破世族垄断仕途,豪强垄断经济,今日有许攸这个贪利之人以利论天下人心,都是所谓虽不中亦不远了!

于是乎,二人扔下之前的不愉快,说的一时入巷,一直到三更时分,袁绍方才兀自熄灯躺下,而许攸受了数十镒黄金赏赐,也是得意而归。与此同时,便是心中郁闷的崔巨业、陈公台,在辗转反侧后,也分别在左营与中军处各自卧榻休息。

然而,就在袁氏君臣各怀心思入梦后不久,三更刚过,喊杀声却忽然随着火光并起——原来,渡河之后的公孙瓒终于重整全军,做好准备,并要一鸣惊人了!

袁军连营七八里,足有兵马三四万,看起来跟刚刚渡河时差不多,但其实内里早已不同——一开始跟过来的兖州精锐,如于禁、李进、文丑,尚屯兵界桥,以作军事威吓;而新来的万把人,却干脆是清河本地临时征募的,俱是新卒。

故此,甫一遭遇夜袭,全军各处却是反应不一,有的营盘立即灯火通明、防备严正;而有的营盘却乱做一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而公孙瓒立在一处缓坡之上,眼看着袁军各营在前锋四处放火后表现如此参差不齐,一边喜上眉梢,一边复又赶紧寻找战机。

你还别说,其人很快便发现了一个极为明显的突破口。

“吹角聚兵!”公孙伯圭死死盯着一处纷乱不止营盘,当机立断。“全军随我直趋左营!”

言迄,这位始终未露峥嵘的‘卫将军族兄’,却是亲持一条双头钢槊,亲自引着五千幽燕子弟骑士,直扑‘观星象而知河北大势’的崔巨业大营去了。

另一边,崔钟慌乱起身,眼见着营中受袭,先是慌乱不知所措,随即,其人得到中军大营传来的命令,说是要各军主将各自严守本阵,却居然只能让周边军官下令,自己兀自躲在帐中。然而,他的左营中多是新募入军的清河子弟,从官到兵哪里经过这个阵势?故此,崔巨业在自己帐中等了许久,非但没有等到外面渐渐安稳,反而等来新的军报,说是着火的营寨外墙居然被白马骑兵倒拽拖倒,然后渤海太守公孙瓒亲自率数不清的北地突骑杀入他的左营来了。

“快去中军求援兵!”呆了片刻,崔巨业方才坐在床榻上瑟瑟下令。

然而,传令兵刚走,一个火把便遥遥被掷了过来,正落在崔钟所居大帐之侧,然后立即火起。

——————我是要死了的分割线——————

“崔钟,字巨业,河北清河人也,极善观星术,兼通道法。汉末尝从军袁绍,为中郎将,与公孙瓒隔大河旧渎峙久。一夜,宴饮大醉。座中陈宫诘曰:‘君术高明,今黄河旧渎在前,阻隔大军,可当路否?’钟醉,乃俯身告曰:‘画水隔流易事也,然少年从仙人学术,仙人曾诫,若行此术,当有大厄。’宫怒,以欺世盗名斥之,绍亦迫。钟无奈,遂以手中白羽扇画江水,横流,自曰成陆路,左右皆笑,绍、宫亦嗤,皆不以为意。时公孙瓒夜袭将渡河,河水深不可过,忽见一白羽扇西来,画断河水,瓒军以神助,惊喜过渎。及深夜至绍营,逢钟大醉,斩而杀之。”——《搜神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