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华冠 > 第181章 困难重重

华冠 第181章 困难重重

作者:横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7:42:42 来源:小说旗

长兴以北四十公里左右就是宜兴县城,两座县城都是在太湖西岸的城市,宜兴为鬼子占领,驻军约一个联队,兵力分散,前段时间从水路增援长兴李家巷的部队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太湖对**的76师刘团长部进剿。

宜兴西南约五十多里地就是**的驻地张渚,在这里的**兵力名义上有一个军的兵力,鬼子曾经进攻清剿过这片地区,苏浙皖三省游击总司令就是在这片山区殉国。

宜兴有山有水有平原,西面山区多山岗,羊肠小道崎岖不平,河网密布陆路运输不便,重武器无法运输,日军侵入宜兴后,大多集中在县城集镇,广大山区和农村鞭长莫及,因此才留下了很多活动空间。

**五十九师跟六十师就驻扎这片,鬼子无法清剿,双方就隔着二十多公里僵持在这片地方。

小凰山在南边距离**驻地跟宜兴差不多也就二十多公里的位置。

表面上相安无事,卿连长现在的驻地更有意思是,跟鬼子和**同样呈三角形势态,只不过在北边的靠西溧阳山区,溧阳通公路,除了农业,没什么有用的战略物资,同时也不是交通要道,鬼子第一次占领后,却没有驻军,原因也简单,驻军太少,会被游击队偷袭,**距离这边更近,一个晚上就可以跑一个来回。

早在1932年7月,组织上在溧阳特别支部成立前马贫农会,带领灾民抗租,1932年8月,组织前马支部成立。

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溧阳城,溧阳一次沦陷。为防范日军抢掠,前马成立自卫团,以前马碉楼为制高点,武装保卫家园。

38年1月4日,日本侵略军退出溧阳。

38年1月9日,日军撤离溧阳城,乘此空隙,国民党苏浙皖边区游击司令部参谋詹汝民带军入城。

鬼子得到情报,新编第四军即将东进,于38年3月19日,日军再次入侵溧阳城,**詹汝民以所谓“焦土抗日”为名,放火烧毁码头街后仓皇逃离溧阳。其时,码头街火光冲天,浓烟蔽城。码头街多是砖木结构老屋,许多大户商号、雕梁画栋被烧毁,数百年商业精华已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

形成了非常奇怪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怪异局面:**在周边,鬼子在中间的城镇。

新编第四军即将到来的根据地就在这片三不管的地带以西。

宜兴素来有一个“耕读传家,士农工商以士为先”的传统民风,所以不仅富家子弟要读书,一般的工农子弟也要想方设法读书,在抗战爆发前,相比其他地区,宜兴的读书者要多一些,由于贫苦家庭孩子大多选择免费的师范,当老师的人也自然多。

在江南地区曾流传“无宜不成校”的说法,在战乱时期,宜兴人仍以充沛的热情致力办学、求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正是得益于这种相对安定的局势,而宜兴又地处苏浙皖地区最发达的中心,沿线大中城市受战火洗礼被迫迁徙的众多文人、知识青年往往逃到这里就安顿下来。办学求学,成了这批人的普遍诉求。

高淳还有是十个县的临时驻地,被称为背包县长,这十个县长分别是:镇江县县长丁松林,常熟县县长安蔚南,武进县县长李渺世,无锡县县长徐光,昆山县县长沈霞飞,吴江县县长沈立人,吴县(苏州)县长许宝光,句容县县长顾大荣,金坛县县长朱汉玺,丹阳县县长曹宗铎。

十个县长就在高淳的纸筋厂里办公,主要是宣传抗日、收税、搜集情报和策反,在张渚一带留下了许多足迹。

四月二十八日,背后编第四军先遣支队已经北上,目的地是南京南面的江宁县。

这是组织上的高度军事机密,到李远这一级还没能知道的的机会。

李远正在看地图,组织上新的命令在郎溪老刘到来后,在第二天也从独立连转到了青坞岕:尽可能将物资送去溧阳以西的高淳。

这样子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新编第四军驻地司令部应该就是选择在高淳,在溧阳以西约80公里,向北约100公里到南京,大部分是平原地区,河道纵横,同样不利于鬼子的重武器机动。

看了半天地图,才想起这新编第四军就算来了,根据地在长兴西北边,隔着两三百里,好象还真没自己什么事。

叹口气,眼目下还是先把自己的一亩三分整好才是事。

其实李远不知道的是,这是三战区在老蒋的示意下故意使坏,老蒋剿灭组织的游击队剿了十年,结果越剿越多,这次组织上主动得出合个抗日,老蒋竟然以为是个机会,急着让新编第四军去跟鬼子硬拼,第一道命令竟然就是要炸南京的鬼子铁路运输线。

这不就是捅鬼子马蜂窝么?老蒋的如意算盘打得丁当响,以为自己这是一石二鸟的好计谋,根本是小看了组织上代表了解老面姓利益,要发展部队的速度快的吓人,老蒋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拉开了序幕。

对于三战区的命令,组织上也不含糊,你老蒋八十万军队都干不了的事,我一万人就敢去打鬼子,并且要求这第一仗就要打出气势,打出名声,让江南的抗日武装都知道组织军队的厉害。

李远总算知道了在江南跟在北方打仗最大区别在于机动上。

在没有火车,汽车的情况下,北方靠马,南方靠船,李远到这边的时间还是挺长了,虽然知道了船的用处,但因为大部分时间在山区,对船的重要性并没有重视,上次跟刘团长一起打了鬼子一次之后,对船的用途有了新的认识。

在江南没有船就没有机动!部队在平原上机动中,江南地到处河道纵横密布,在没桥的地方,过桥是最基本的要求,长途行军有船速度快,运输物资方便。

县大队现在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河道利用起来,至于船大部分竟然掌握在地方的地主乡绅以及会道门武装势力手中,这些地方势力大部分都在城镇中,鬼子过来后,大部分都被鬼子强行征收,船不其他东西,在河道里藏不了,不愿意放弃船的一些地方地主乡绅迫不得已投靠鬼子变身为维持会,虽然投靠了鬼子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心甘情愿,这中间大有工作可做。

但是收编这些地方武装涉及太多的地主乡绅的利益问题,这项工作开展并不顺利。

根据地建设不能因为不顺利就放弃,李远盯上了红枪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