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大圣师 > 第102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我是大圣师 第102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4:48 来源:小说旗

刘昌郝眉头皱了起来,免费的,当然开心,问题是这一划拉,乃是**堆,不,是**座油饼山,得有多少油饼?

关键资料上也未讲过,油饼万一发酵过头,该如何处理。

“能做肥料乎?”

刘昌郝沉思,为什么会发酵过头,主要是因为长时间没有翻拌,数量若少,问题不严重,其热量能及时扩散,等到油饼发酵好了,不会产生高温,对油饼也不会产生影响。

问题是李家油饼数量太多,若是不碰水要好一点,李家又将它们放在露天,导致迅速发酵,指望翻拌这么多油饼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出现眼下的情况。

发过了头,会有何影响?高温之下,氮素化为氨气蒸发掉,许多酶与微生物、一些有机质被烧坏或杀死,但不是一无是处,刘昌郝答道:“能,其肥效已低矣。”

“你拉走吧。”

刘昌郝未答,他找来一把铁锹,跑到另一堆油饼边上,朝里挖,一样的,内部也发酵过了,好好的,李阔海岂会免费送给他。但说明李阔海的精明,宁肯送人,也不能降价,不然往后去则不好收场。其道理与后来经济大萧条年代,资本家将咖啡、牛奶倒入大海,小麦、玉米当柴烧是一个样。李阔海没有那些资本家做得狠,至少他是送,而不是往惠民河里倒。

“你要乎?”

要,干吗不要。当然,若让他用钱买,肯定不要了。

若是原来,这么多油饼拉回家,能将刘昌郝活活撑死,但现在有了那个大计划,有多少油饼用不掉的。

他又重新来到那半边堆的油饼前,有的没有发酵好,做饲料那是不可能了,想做肥料,必须还要发酵,有的发酵得刚刚好,余下的也是大多数皆发过了头。

其甄别方法也简单,一看二闻。

“你用笔写下。”

“行。”

刘昌郝一一用笔记下,甚至写了详细的发酵方法,不过有的,如菜籽饼,不能单独发酵,与其他油饼,或搭配草秸、麦麸等发酵。

“蔓菁枯能做饲料乎?”

刘昌郝想都未想,立即摇头,蔓菁枯便是油菜籽饼,也能做饲料,但在宋朝没有那技术与条件。

李阔海来回走了好几步。

现在刘昌郝对宋朝许多情况比较了解,如油菜,不仅南方种,北方也有,只是数量略少一点,此外,南方与北方虽皆是油菜,还多是白菜型油菜,不过各自的品种也不一样,南方的产量会稍高一点,北方的产量稍低一点会耐寒。

李阔海所谓的新油,大约是八成豆油,两成菜油,混搭而成。

按照这个比例与出饼率,每生产十一二石豆饼,便会产生一斤菜籽饼,虽然比例小,但产量跟了上来,数量同样涨了上去。但他不是万能的,刘昌郝又指了指刚刚写下的这行字。

“大官人,虽我家用量有限,然其有效油枯亦有不少,我家乃忠善之家,白要我做不到,几天后,我安排人将其运走,五月我偿还你钱,复添两百贯。”

白要虽开心,但是李阔海的便宜,最好不要占。给了两百贯,等于将外面较好的油饼买了下来,里面发酵过头的,除了刘昌郝,送给别人,别人都不会要,不算是占便宜。

“行,”李阔海也不愿意纠缠,实际给不给对他来说真的无所谓,得将前面这几座饼山给及时处理。

刘昌郝顺便带了一些桐油回去,站在船上,他一边想着如何处理这么多油饼,一边觉得好笑,但不要笑,三年后他同样会面临差不多的困窘局面……

…………

“哥哥,炮竹来了。”苏眉儿说,这个哥哥不是原先的锦衣青年,而是她的大哥,大伯的大儿子,血缘比刘昌郝大伯更亲,与她父亲是亲兄弟,三兄弟未分家,故下面几个孩子是按照整个苏家出生先后排次序的。至于她自家,那个锦衣青年才是苏眉儿亲哥哥,虽然呼为二哥。

“是谓鞭炮。”她大哥一本正经地说道。

“对,叫鞭炮。”苏眉儿吐了吐舌头,又去叫她二哥,三姐,四姐去。

苏父兄弟三人,轮到苏眉儿这一辈,大大小小地变成十个兄弟姐妹,除两个特别小的,余下的一起来到街上。街上就有一家卖鞭炮的店铺,已经有不少人在买,兄妹八个挤了进去。

清明的,刘昌郝抄了一诗一词。词是李清照的《念奴娇·萧条庭院》,此词与李清照其他词风格差不多,画面感极强,干净。虽然有小女儿的怨嗔口吻,但也不要紧,许多作者也曾站在女子的视角写诗或写词。刘昌郝抄这首词时,是考虑到清明节与寒食节几乎连在一起,有祭祀、踏青等活动,不能太喜庆,必须哀而不伤,选来选去,选了这首风格清新的词作。

大伙关注的不是这首词,而是另外的一首诗,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在刘昌郝的印象里,陆游的诗词是以豪放派着称,说其作品“铁马金戈”、“气吞残虏”可以,说其作品有爱国情怀也可以,终有一些喊口号的嫌疑,少了诗词独有的那种韵味。

这首诗是一个例外,甚至刘昌郝将它排在陆诗中的第一位,整个宋诗的前二十位。当然,各人品味不同,或许有人还能将它排得更高,也有人会将它排得更低。

不管怎么排,其地位应在朱熹那首诗作之上。正好京城有一些传闻,说刘昌郝品性高洁,能写出三字经的人,品行能差吗?又不喜浮华,与这首诗的意境套上了。

故娄老举子一眼看到后,给予了一个很高的评价,传世之佳作!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大哥,二哥,三姐,四姐,如何作出?”

“小楼深巷卖花声,一句绘尽春愁,此才情,如何了得!”锦衣青年喟然长叹。

至于李清照那首词在边上才叫冤枉,俺差了吗,差了吗!两相比较,确实差了一些,但这首词也是一首优秀的作品,上次刘昌郝拿出四首诗词,两诗两词,真正略差的不是这首词,而是端午节的那首诗。谁让宋朝文风古怪,抬诗贬词,本身是差了一些,又是词作,大伙一起忽视。

“二哥,与小杜《清明》如何之比?”

锦衣青年想了一会说:“各有春秋,定不比其逊也。”

严格说,这首诗应当略胜过小杜的清明。

刘昌郝不翻手机资料,都不知道这首诗,刘昌郝也在想原因,多半与杜甫的《望岳·泰山》、《登高》类似,两者皆是唐诗巅峰之作,可是后者则有许多人不知道了。但后者差吗,两诗非要做比较,后者才是集杜诗大成之作品。原因是后者意境更为深远,也不易记。或如陆游的诗,都知道陆游《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却没几人知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但在宋朝,有的是欣赏水平高的人,苏眉儿便喊道:“大哥,二哥,快买。”

许多人在买印着这首诗的大鞭炮,并且大半人买回去不是放的,而是专门欣赏这首诗的。甚至韦小二他们鞭炮还未送完,有几家店铺都将这首诗的大鞭炮卖光了。

朱三对韦小二说:“韦二哥,回去即对刘有宁说,勿要急着做,此番情形与去岁中秋类似,且更为轰动,必有追单。”

“孰好?”

是去年的水调歌头好,还是这首诗好?

朱三拼命想,感觉两者差不多吧,伍贵更是抓耳挠腮,据他开始的判断,四首诗词皆不及去年的水调歌头。似乎刘昌郝也没有否认,这才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为什么这些人如此疯狂?不提许多人如痴如醉,居然都有人看的想要哭。关键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作者本人却一直持着有可无可的态度,伍贵只能说一句:“三郎,韦二哥,与此人共事,吾等荣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