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大圣师 > 第十五章 租子

我是大圣师 第十五章 租子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4:48 来源:小说旗

兼并发生也不完全是豪取巧夺,人终有三急之时,特别是遇到灾年,贫农家里没有积蓄,只好卖地。鲁氏回来后,刘家的地就是这样慢慢置办起来的。

这些人皆是刘家的租地户。

准确说,刘梁村一大半是半耕农,手中有一些自有田,自有田面积又不够,只好向地多的主户租种一些耕地。

但鲁氏并不是以吃租子为生,先是用了二十多年,培育出六十多亩桑园。别的村民在砍柴卖,她已想到了木炭。后来有人仿学,刘昌郝祖母早就开始种树。卖了这么多年木炭,刘家那四座土山还蓊葱一片,长满了树木,其他人家的土山多砍成了光葫芦。实际对刘昌郝祖母的买地,村子里眼红的人不少,真正抵触的人不多,况且这种情况在宋朝是司空见惯了。

这些人来也不是为了田地,而是为了租子。

今年北方灾害严重,尉氏不是重灾区,多少受了一些牵连,大伙希望刘家减一些租子。以前是小叔负责的,现在小叔跑掉,只好恳请刘昌郝。

怎么说呢?

换成二十岁以前的刘昌郝,地主都是为非作歹的坏蛋,剥削是可耻的。

换成刘昌郝父亲在世的时候,一定会说,大伙商议商议。

但现在的刘昌郝不是二十岁以前的刘昌郝,也不是三代好人刘氏夫妇。

大伙七嘴八舌地说着话,刘昌郝在脑海里将前后理了理。

先是旱灾。

熙宁七年旱灾虽重,但在北宋可能排进前十位,绝不能排进前五位,仅是刘昌郝可怜的历史知识,就记得北宋两次旱灾规模远远大过熙宁七年这场旱灾。如宋仁宗刚亲政的那两年旱灾,可能是熙宁七年规模的十倍!

之所以有名,郑侠的《流民图》、王安石罢相。

规模排不进前五位,是因为它的范围有限,东不过泰山,北不过真定府,南不过五丈河,西便是开封府,重灾区的百姓肯定惨掉了,然而开封地区仅是边缘地带,受影响有限。并且到了四月末,雨水来临,至少尉氏这边的秋收虽有影响,影响有限。

后是刘家的“三代好人”。

刘昌郝曾祖父迁为步军都头,将刘昌郝曾祖母带到京城。其实一个都头的薪水也有限,但在刘梁村刘昌郝曾祖父算是有出息了,乡亲们笑脸相待,刘昌郝曾祖父也不好意思,每次回乡,都带着一些刘梁村紧缺的礼物回来,偶尔有乡亲去京城,更是热情招待。

刘昌郝祖父在世的时候还是如此。

刘昌郝祖父去世,鲁氏带着两个儿子返回刘梁村。这里是山区,确实穷啊,否则李阔海都不会说出某对汝家的地不感兴趣了。

鲁氏顾及着公公婆婆丈夫的名声,遇到灾年便会主动减免一些困难户的租子,还拿出一些钱粮,资助周边的孤寡老幼。

但那时,鲁氏是大喊着,我家是烈士户、女户,没有官府敢上门来征税。

到了刘父与小叔时,官府开始征税,不过两家日子还能过得去,依然保持着鲁氏留下来的一些传统。那怕今年小叔一家下落不明,官府继续征夏税,谢四娘还是主动地将家中困难的夏租全部免掉,这一免,等于免掉了八成夏租。

租子本身,刘家老桑园不算,田有肥瘦,半水田租子高一点,临近坡顶的瘦地租子又要低一点,平均下来,刘家征的租子仅相当于收成的两成二三,一直就未涨过。问题是王安石变法后,陆续增加了许多负担,如青苗贷的摊派,免役钱,春夫钱,各种保甲钱,加上灾年的免租子,某种意义上,是等于刘家的地白给乡亲们种。

最关键的是,今年刘家遇到了什么!刘昌郝小叔父一家生死不知,刘昌郝一家三口人也差一点家破人亡!

四爷爷抚着气痛的胸口说:“皆言刘梁村风气坏掉,汝辈良心何在?”

“四大父,莫急。诸位,官府未减赋税,吾家已免掉汝等大半夏租,复减秋租,诸位欲使吾家每年买粮贴补赋税?”

大伙仍不走,极个别的人还摆着一副我们吃定你家的样子。

偏偏刘昌郝特能“理解”他们的心情。

他也不急,平淡地说:“吾刚回来,至少让吾明天看一看吧。”

大伙才散去,谢氏说:“儿,莫要做坏人,规矩亦不能坏掉。”

“娘娘,汝安心养病,由吾来安排。”

“也好……”谢氏小声说,儿子渐渐大了,自己身体越来越不行,得让他学会独立做事。所以刘昌郝不说刘家三代忠烈,而是三个伟大的女人,为了儿女有一个好的未来,她们就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所有的油脂。前几天,梁小乙看到大舅妈的毒舌,刘昌郝看到的却是谢氏肩膀上有着一副重担,压得她直不起腰,喘不过气。

谢四娘站起来收拾桌子。

“阿娘,汝身体未好,让吾来吧。”

“儿,烧煮洗抹乃是妇人活计,汝去打水。”

男主外,女主内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不过收拾一桌子,洗一下碗筷,劳动量不大,于是刘昌郝去打水。

刘梁村门前有一条小河,可是河道狭窄,久旱无雨会严重影响粮食收成,暴雨倾盆,立马又会漫溢成灾,有时候连两边的庄稼都会淹没。刘昌郝祖母二十多年前拿出六七亩半水田改造成一个蓄水池塘,在刘梁村算是最顶级的良田,当年刘梁村的人都说刘昌郝祖母疯掉了。随着时间演变,证明了刘昌郝祖母的眼光。

开封的雨季一般是在六七月份,早能从农历五月开始,晚能延续到八月中旬,正常的江南梅天快要结束时,开封渐渐进入雨季。

现在过了雨季,一般这时候不会缺水,再过一段时间就开始缺水了,特别到了春天。因为有了蓄水塘,六十几亩桑树才得以茁壮生长,也勉强保证了庄稼的灌溉。

刘梁村能仿效的人却不多,先得有自家的半水田,只有这些田的土质微带一点黏性,才能蓄住水,还要舍得将它挖出来,离旱地又不能太远,否则一担担挑水能将人活活累死,还浇不了多少庄稼。其实随着刘家田地面积的增加,离得远的旱地也不能受益。

小河不但是灌溉的水源,刘梁村大多数百姓吃用的水也来自这条小河,到了枯季,以及北边孙岭村的堵河,连吃用的水都困难,有的村民便跑到刘家的池塘担水回家。刘家也不责怪,离村子还有些远的,能担多少,能担的都是吃的水,若是阻拦也太阴狠。

刘梁村风景不错,有山有谷地,空气远胜于城里,在这个没有工业污染的世界,真能用清甜来形容,但真来到这里生存,滋味才叫酸爽。

村民吃用水困难,刘家吃用水也困难,刘昌郝父亲结婚前,刘昌郝祖母狠下心,除了建了两栋宅子外,又从山外面请来打井的人,打了两口深井。

在这里打井是很困难的,首先必须得深,其次是沙性土,不是砂性土,比砂性土更细更疏松,井壁容易瘫塌,必须得砌上厚实的青砖,本身的地势也不能太高。刘家将井打好后,刘梁村许多村民想仿效,不过面对着一些先天性的条件以及高昂的成本,基本上都退缩了,始至今日,村子里不过打了六口井。

在这种深井打水需要一定技巧的,刘昌郝放下水桶,又用辘轳摇上来,发现才打上来小半桶水。

刘昌郝不好意思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慢慢学吧。

水缸里的水倒满了,刘母也洗好了碗筷,刘昌郝这才回房间。他从床下面箱子里拿出一样东西,之所以要田地,正是因为这样东西,那就是手机。

满格电!

刘昌郝查看手机里的资料。

他在原来的家中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姐姐,老爸一心想传宗接代,结果夫妻两临近四十岁将他偷偷生下来。罚款了,随后载培他上学,上大学。两个姐姐说爸妈偏心,确实是偏心,刘昌郝心里面惭愧,毕业后一有机会便辅导三个侄子侄女,大姐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二姐一个孩子,是儿子。

出事前,在他辅导下,大侄女上了大学,还是985,两个侄子也上了市重点中学。

为此,他用手机下载了大量学习资料或有关学习方面的资料。

此外还有一个很交好的朋友,两人一起上中学,一起上大学,一起进一家单位上班。然后这个朋友读种田小说读得走火入魔,正好国家开始推出一些福利政策,于是跑到深山老林里承包了一大片荒山。

小说归小说,真去种田,各种的辛苦,各种的麻烦,那里信号又不好,无法上网,打电话都断断续续的,于是委托刘昌郝买一些资料书,或用手机下载大量资料传到他电子信箱里。

他这个种田也不是种庄稼,种了许多经济作物,主要就是花木与瓜果蔬菜,刘昌郝还去玩过好几回,大约因为这个原因,黑猫大人才让他去搞什么一品富贵。

这些资料占据了他手机近半内存,然而他是懒人用手机,一不玩游戏,二很少看视屏,资料一直保存在他手机里没有删除。有的资料没有用,但有许多资料说不定就会有大用场。

下半月了,繁星点点,月亮未起,刘昌郝在看手机的资料,谢四娘坐在院子里发呆,这个租子该怎么办?不减,孤儿寡母的争不过,一减,那等于主动坏了规矩,以后有的是麻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