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大圣师 > 第三十六章 去邪

我是大圣师 第三十六章 去邪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4:48 来源:小说旗

“此法甚妙。”

“韩叔父,吾准备种瓜种花,地力不足,便挖一些大池子做沤池,用沤肥来肥田。流民回来,亦有许多事,沤肥又不能耽搁,故吾欲请叔父,从棘岭寨带一些劳力来吾家相帮。”

“好。”

这个不难,不但韩大虎,棘岭寨也有不少乡亲念着刘家的好。然而刘梁村领情的人不多,甚至有人抱怨刘家为什么帮助“外村人”。

今年有许多工程,必然要请人,在这种情况下,刘昌郝必然请“外村人”。

回来。

谢四娘这时也进一步理会儿子的想法,就想到了一件事:“儿,外面路如何是好?”

惠民河未疏通之前叫闵水,如今华北与华中水资源之丰富是后人难以想象的,就如惠民河,上到潩水,下到京城,长不过一百来里,沿途大大小小的支流能多达二十多条,别以为黑水河是其中较小的一条河流,一旦到了汛期,水流量也十分惊人。由是闵水遇到山洪暴发,便会泛滥成灾。

到了宋朝,经过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仁宗天圣二年四次大治理,强行开出惠民河,并且与洧水、潩水、西河、褚河、湖河、双河、栾霸河等诸多河流贯通,许多河段都能通漕运,又修建了许多陡门用之调节水利,自此闵水两岸几无水害。

未修惠民河之前,在刘梁村东南边有一个由洪水冲出来的湖荡子,惠民河修竣后,湖荡子渐渐淤浅干涸,一些人家便搬来居住,也就是现在的盘村。当时多数人看不上眼,却没想到不久这里成为周边一等一的良田。缺陷是这里地势低洼,到了六月时常泛滥成灾,影响庄稼的收成。还有“湖”在,一东一西,面积已经很小了,东边的不过三十几亩,西边的仅有十几亩,于其说是湖,不如说是一个大塘。

刘梁村与孙岭村的祖辈便开出一条通向乌头渡的道路。

然而遇到了两个难关。

第一个难关便是紫峰口,才开凿时是沙土,将表层凿开却发现下面全是岩石,仅靠两个村子的力量,是拿不下这近百米的石路了,只好停下。于是道路到了这里忽然变得狭窄,不但大车子无法通过,峭壁下面就是黑水河,虽然峭壁只有三四十米高,人车走在上面也十分危险。

然后是外面的湖荡子,当年两个村子祖辈也没有看上,只是在湖荡子里强行修出一段堤坝当道路,然而这里的土壤粘性大,一到下雨立即泥泞一片,人车皆难以通行。

以前,这条路对大伙有影响,影响不算太大,如纳税,下雨路泥泞,我可以过上一段时间再去交税。可是刘昌郝想要种瓜种花,至少瓜前面摘下来,后面就得要搬上船运到京城,这条路会立即成为最大的难题。

“阿娘,路易办,眼下比较忙碌,诸事须安排下去,过段时间吾自有办法将它修好。”

“岂会容易。”

“阿娘,吾会对汝吹嘘?”

渐渐到了中午,王叔搬来一个火盆子,抱着一大堆从山上砍下来的野竹子,于火盆里点上火,将竹子放进去烧。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这是烧竹子的来历,宋人又称为爆竹。竹子被烧裂后会产生啪啪的响声,用来去邪避祟。但在刘昌郝记忆里,一般只在除夕才会烧竹子。

他奇怪地问:“王叔,为何烧竹子,或是彼边风俗?”

“去邪!”

王叔老家那边也是除夕烧炮竹。

现在烧原因简单,梁小乙在河堤上喊,昌郝家是三代积善,然而到了陌生的地方,有多少人心中不担心。来了,看到了很多,特别是刘家的状况似乎还不是很理想,然而大伙却很开心,首先刘家的名声确实不错,刘昌郝母亲比刘昌郝还要和善,此外刘昌郝说种瓜养花,经过上午的安排,证明刘昌郝确实有这个学问。

人善还是不行的,没有本事挣钱,这么多家的人张嘴吃饭,到时候就是一个大问题。

东家心肠好,似乎也有奔头,大伙也安心了。

正好庄木匠与王叔几人进山砍野竹子**笼鸡棚,王叔便留下一堆野竹子烧,希望从此以后去掉以前各家的“邪气”。

苗苗站在火盆边上,装作害怕的样子捂起耳朵,然后开心地咯咯大乐。

十一户人家,孩子可不少,年龄悬差也大,最小是褚二哥的女儿,才虚两岁,还在吃奶,最大的是王叔与武平家的大儿子,一个十八岁一个十七岁,比刘昌郝还要大,也不能称为孩子,是真正的小青年,有的人结婚早在他们这个年龄都结婚成家立业了。十二岁以上的一共有十一个人,在这时代达到了十二岁,便能做一些劳力轻的活计,算是半个或小半个劳力。

多是半大的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顽皮的时候,许多孩子看得眼热,王叔便将竹子交给他们让他们烧。

刘昌郝啼笑皆非,忽然他眼睛亮了起来:“宋朝有没有出现它?”

吃过午饭,刘昌郝大约地分了一下工,考虑到盖氏身体差,让她与几个老人去做轻松的活,只能这样了。他想了想又说:“王叔,大伙暂时交于汝领手。”

蛇无头不行,各人究竟是什么品行,一两天看不出来,正好王叔岁数最长,刘昌郝便将这担子交给了他。

王叔点点头,也没说什么。

韩大虎领着棘岭寨十几个丁壮来了。

“昌郝,汝打了刘四根?”

“吾上门论理,刘仲臣婆娘不但不听,立即要抓吾脸,于是打了起来。”

“打的好,此类人,汝越软弱,其越欺汝。”

刘昌郝可不想打这一架,不过已经打了奈何。

“如此大池子?”

为了便于操作,沤池挖成长条形,可面积不小,每个池子几乎都达到百平米以上。并且沤料投放后,还会用竹子编成竹排铺在上面,再于上面盖上草帘子,上覆碎泥,除了中午将两边揭开透风,余下时间全部封闭起来,加速它的发酵。特别是第一个沤池,不久就要用上的。

“叔父,地皆让村子里人种死了,欲要种瓜种花,须改良,几百亩地呢。”

别看刘昌郝准备了好几个大沤池,每亩均摊下来,实际也不算多。

离得不远,刘梁村、特别是刘昌郝家的情况,韩大虎是清楚的。

“叔父,吾还托汝办一件事。”

“何?”

“吾将地收回,种瓜、种花,瓜是五色瓜,已托牙人替吾买种子。吾家辰光汝是知道的,为省以后扯皮,吾计划于吾家田地边上,植上棘树。晚上汝回去,让汝村人于山上留心观看,过段时间吾安排妥当后,不论棘灌或是刺藤,由其挖出,吾付钱买之。”

“过段时间便载?”

“叔父,非是所有植物皆宜于春天移载,多数带棘藤木,秋后移载比春天移载效果更佳,眼下还不行,白天气温比较高,得拖上一段日子。”

“外面学问?”

刘昌郝笑笑不答。

韩大虎又转身看着秦瓦匠,不过两人PK,闹玩的,韩大虎可能略占下风,若是动真格的,秦瓦匠必然非是韩大虎对手。

…………

宋朝也赶集,但不叫赶集,而叫赶墟,墟市的墟,有的地方又叫赶市,江东圩那边渐渐改叫赶圩。

前天梁小乙带着武兆麟与韦小二买了一次,可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买漏掉了,有的没有买到,正好今天是赶墟日子,一道买齐。

另外还要买两头牛犊子,一百九十多只小鸡。

随后刘昌郝来到乌头渡铁匠铺,拿出图纸。宋朝没有米、分米这样的单位,但有尺与寸,性质一样。

老铁匠看着图纸上古怪的铧犁组,问:“小郎,为何打造如此犁铧?”

“此乃重犁,利于深耕。”

实际经过大伙商议,这台重犁已经改了不少。

原先是连体式重铧,虽然更牢固,然而大伙反复商议,认为不妥。主要非是铸造,纯用人工锻打,难度大,乌头渡这个老铁匠手艺又有限,多半打不出来,除非到京城找手艺高超的铁匠锻打,那也太不值当了。

于是改成了分体式犁铧,没有连杆,只有犁壁,打好后,安装在枕木上。

尺寸也压了压,原先能耕深一尺八寸,大伙也以为不妥,虽然耕得越深越好,然而会耗牛力,又是请的牛,牛耕的越慢,付的钱越多。于是将耕深压缩到一尺五寸,有这个耕深也足够了。

但对于普通的曲辕犁来说,这仍是一个可怕的耕深。

然而刘昌郝是付钱的,乌头渡这个老铁匠也没有那么好的节操,你要打,又给了钱,我就替你打!

刘昌郝又到卖油的地方转了转,说:“张叔父,汝带着人将所购货物拉回家,秦叔父、韦二哥,汝随吾去县城。”

三人来到县城,刘昌郝在县城草草吃了一点东西,来到李阔海家。

李阔海一家正在吃午饭。

李小娘子看到刘昌郝来了,高兴地站起来,让刘昌郝头皮子麻麻的。

李阔海招呼他们吃饭。

“大官人,谢了,吾等已经吃过。”

“回家如何?”

“千头万绪……镜子卖了没有?”

“与汝无关。”李阔海笑咪咪地说,看来不但卖了,价格也让他很满意。

这个刘昌郝真不眼红,甚至希望李阔海卖得越高才越好。接下来还要打交道的。

“大官人,吾要买油饼。”

“油饼?”

刘昌郝忽然想起了,宋朝没有油饼的说法,立即改过来:“油枯。”

“汝要买几何?”

“不少,准备买一千余石,然今天买得不多,只须两百石。”

沤肥要抢时间,饼肥同样也要抢时间,抢的就是移载花卉的时间,虽然用量不太大,时间却很紧。至于明年甜瓜的用肥,到没有那么急迫了。

“行。”

“价几何?”

“每石一百二十文。”

“吾看到汝家卖油了。”

“今年豆子贵。”

李大官人表情有些阴晴不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