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我是大圣师 > 第八十九章 捕鱼

我是大圣师 第八十九章 捕鱼

作者:午后方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04:48 来源:小说旗

拖到端午节,收你家的礼,买你家的地!

“我为什么告诉你?”

张平无奈,只好回去。

谢氏也反应过来:“他家欲做工。”

西垄上一共住着十来户人家,有几户人家与刘昌郝家关系不错,最好的便是刘家的邻居薛勇。其他几户人家虽不好亦不恶,虽然有几户租地收地时,说了一些牢骚话,但不是太过份,刘昌郝便容忍了。若说交恶,只有张平一户人家。

不仅是做工钱,几个大户在刘四根与梁永正逼迫下,一起涨租子,先交后租,太过阴损。

刘梁村上空也刮起一股“暖气流”,有的人家得到的工钱多,如张大魁家,你们涨租子,我不租了。明年不但有鞭炮作坊的话,刘昌郝还说过,还有其他请人的活。

谢氏在边上听着担心,刘昌郝说出真相,清明前不会花很多钱,主要是清明后,甜瓜大规模移载下去,不要以为家里人多,想要种好瓜也很累人的,到时候必须请人。不过那时将工钱拖一拖,甜瓜便上市了。谢氏这才松了一口气。

甜瓜只是请人的一部分,还有那个大计划呢。

地种得少,家里女子的力量便能抽出来,刘昌郝请劳力,男子也能涎着脸去干活。奖励的什么不能算,只算工钱,怎么着一年也有十几贯工钱,何必租你家的地,受你家的气。但有不少人家没有去刘家做工,以及一小部分虽去了人做工,做工表现不好,拿的钱少,只好继续受气地租地。总之,因为这工钱,多少阻碍了刘四根等人的盘剥。

张平家呢?只好受人家的盘剥,什么屁也不敢放。

年关将至,天气也好,几乎天天是晴天,朝阳的地方大片的积雪都已融化,露出一块块褐色的土地。据朱三说,宋朝还有更暖和的天气,不但惠民河、蔡水、下汴水、五丈河没有冰封,连上汴水与洛水都没有冰封,以至舟船照样往来。刘昌郝感觉冬天冷得不得了,朱三却说还好,不算冷。因为冰雪融化不少,朱三带着一大堆京城稀罕的果子,代替韩道实他们,一道向刘家拜过早年。

两人坐下,主要说鞭炮的销量。

朱三回答还行,有的店铺都卖的差不多,大多数店铺还剩下不少,不过除夕还未到呢,即便到了,后面还有元旦,立春与元宵节。

为了使它更好卖,刘昌郝做了几个小策划。

不用他去做,而是通过各店主的嘴巴去说。

如冬至,是一个肃杀的节日,如何让人去放鞭炮,说法来了,人鬼殊途,人在上面烧纸钱,鬼未必会知道,放几个鞭炮,鬼在下面听着,我坟上怎么传来响声,过来看了,开始收纸钱。

有人对这说法不屑之,但也有人相信。

新店开张,无人知道怎么办,买一大堆鞭炮当街一放,无数人围观,立即知道有家新店开张。朱三已经听到有一家酒肆开业,放了十来贯鞭炮,确实引来许多人围观,其主人虽花了一些钱,也比较满意。

鞭炮响亮,不但喜庆,能更好的避邪祟,就像朝廷的大傩仪,诸多艺人表演,乐器伴奏,也会击鼓吹号,其原理是一样的。真一样吗?那为什么举行傩仪时要吹打伴奏?有谁能说清楚。

碰个小瓷儿。

有钱的,不但除夕要放,四时八节最好也要放,不但新店开张、结婚要放,小孩子出生抓周,乔迁新居,大病康愈,老人过寿,都要放。

还别说,真有一些人相信了,虽然不多,不过有许多场合,一些爱好新奇的人开始用上了鞭炮。

朱三又进行一番调查,因为卖的人多,有少数店家暗中推出许多打折活动,但总体上还是在翻一番卖的。这也是刘昌郝关心的,因为材料相对略贵,全原始的手工生产,鞭炮成本比较高。加上翻倍价格卖出去的,若是两个时空做比较,要贵很多。太贵了,不利于迅速普及。刘昌郝也不能强求人家降价卖,只好指望卖的店家多,形成竞争,自发地去降低利润。

刘昌郝想法不是空穴来风,朱三他们也在观察,因为其价贵,许多百姓询问,有的没有买,有的买了,数量比较少。

朱三又说了一件事。

刘昌郝说好几回,明年还会请人。

朱三留上了心,发现京城仍有许多流民逗留,没有回去,只是与去年相比,这些流民更加分散,不过请上几户十来户流民还是很容易的。

“我已说好,若需请客户,让张叔父等返乡祭拜,顺便替我家聘人,流民,不聘了。”

这样做有两个用意,一是照顾到回乡祭拜上坟,故土难弃,小孩子还好一点,特别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一旦在刘梁村扎住了根,说不定都淡忘了他们当初的故乡,大人却不行,三五年回去看一趟,会淡化思乡的情绪。

二是异地他乡,一个故人也没有,多少会有一些茫然的情感,若是每户带一两户故乡的百姓过来,且又是感情好的百姓,那又是两样。

刘昌郝做了决定,朱三便不再说。

春节将至,刘昌郝带着大伙去乌头渡购买年货,当然,分了家,各买各的。

有人要买鱼,实际刘昌郝也要买鱼,可他忽然灵机一动,又买了一些网罟。回到家,秦瓦匠有四个子女,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刘昌郝将秦瓦匠两个稍大的儿子秦大泉兄弟叫来,对渔网做了一些小改造。天色渐黑,刘昌郝拿了一些工具,不但叫来了秦大泉兄弟,还叫来张德奎与秦瓦匠。

反正这几天冰天雪地的,大多数活停了下来,闲着也无聊,难得少东家胡闹,秦张二人便陪着刘昌郝胡闹。

几个人摸到黑水河边,顺着河堤向北走,一直来到孙岭村筑起的那道河坝。隔着一道河坝,坝那边的河面变得开阔,有少量的河水顺着坝堤漫溢下来,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发出清脆的响声。

几人继续向前走,虽然河坝上在漫水,后面河面上却结上了厚厚的冰块。四下里无人,连狗都冻得懒得叫唤。

在刘昌郝的指示下,秦瓦匠与张德奎开始打洞眼,随后将一块块冰面刨开,撒下网。网就是白天改造的渔网,下系重物,上面系着一根总拉绳。

下好了网,又按刘昌郝的吩咐,几个人一分二,拿着扁担于河两端敲冰,非是敲冰,而是在赶鱼。敲了一会,将网收上来。

“好多鱼,”秦瓦匠家的大刚说道。

秦瓦匠也啧啧惊奇。

“契丹与女真人多用此法于冬天捕鱼。”

大伙开始拣鱼,多是鲤鱼。

惠民河鲤鱼味道不行,黑水河鲤鱼味道还可以,原理与黄河类似,黄河泥沙多,泥沙都是从山上或平原冲洗下来的,有许多有机质,许多时候河水又湍急,造就了鲤鱼肉质板实,腥味不重,肉味鲜美。

黑水河差不多,下暴雨时,立马变成泥浆河,这种水况不利于食草鱼类生长,却成了鲤鱼鲫鱼等鱼类的天堂,只不过因为冬天水位低,鱼不易长大,更没有黄河鲤鱼有名。但识货的人还是有的,虽然小,只要捉上来,那怕平时提到乌头渡卖,一斤也值三十文钱。

张德奎说:“少东家,将拦鸡网改造。”

是能改造,但那是拦小鸡的渔网,洞眼大,黑水河多是小鱼,故刘昌郝白天在乌头渡刻意买了洞眼小的鱼网。

不过也不大好说,如眼下,就捞上来几条比较大的鱼。

几个人兴高采烈的回家。

第二天刘昌郝去了山滩,让各个客户叫来,对原先的渔网进行改造。

这种捕鱼不用分白天黑夜,一大群人去了黑水河,开始大面积凿冰,随后下网,然后跑到上游敲冰赶鱼。过了一会,将各张大网收紧,居然捉上来六七十斤鱼。

大伙立即兴奋起来,这时能捕到鱼上来,不但过年有了各种鱼菜,也能腌制。于是再次下网,敲冰赶鱼,这下子连刘梁村与孙岭村都有人过来围观。

收网回家吃午饭,家家户户开始吃鱼。

这时候鱼肉味道确实不错,苗苗也吃的开心,谢四娘在边上说:“慢些吃,莫卡刺。”

张父端着饭碗过来:“少东家,也能去惠民河捕鱼。”

“张大父,黑水河鱼少,然今多集中到水坝附近,易捕。惠民河鱼虽多,河面既宽且深,鱼分散于各处,欲用此法捕鱼,须许多人,用大网,且是特制大网。”

“虽有收获,投入乃大,乃是不务正业。”

“我带大伙捕鱼,乃是闲时,改善大伙伙食,非欲获利。”

不但鱼,家里的鸡与鸡子,刘昌郝都不准许各家各户卖,只准吃。明年山塘建好,会养两百只鸭子,还是用来吃的。别说不管用,不但客户,包括谢四娘,瘦得皮包骨头的苗苗,经过几个月伙食的改善,脸上皆出现了红润。

下午继续捕鱼,孙耆长带着一群人过来,说:“刘家小郎,此乃我村之鱼。”

刘昌郝用敲冰的泥掀击打着河坝说:“水,非汝村之水,鱼,更非汝村之鱼,你欲打,我陪你打,顺便将此坝从此解决!”

PS:熙宁八年正月二十五下诏,方农作时,雨雪颇足,流民所在,令州县晓告丁壮各归乡土,并听结保。经所属给粮,每程(一程三十里)人米豆共一升,幼者半之,妇人准此,州县毋辄驱逐。

二十六又下诏,去年灾伤流移户请过常平钱谷,检按实系全户流移者,未得责同保人代输,候归业日取旨,仍总具诸县逃户数以闻。

说明到了熙宁八年的春天,还有许多流民在外面或乞食或做浮客,没有返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