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 第282章 死就死呗!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第282章 死就死呗!

作者:喵小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7 08:11:51 来源:小说旗

朱元璋是一点也不想待在皇位上,他没读过多少书,一直都是从史书中学习怎么治理国家。

如今大明变法与历朝历代不同,前人也没留下什么经验,这让他感到无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做的就是让朱标提前登基。

与此同时,李褀在国子监学堂中找到了方时,将事情尽可能详细的述说一遍:

“方司柬,你是否有备用计划,若没有家父准备亡羊补牢。”

“杨经留下的后手被人知道了?”

“杨经还留下后手?什么东西?”

“虞衡司工匠的把柄,我也是在杨经被抓当日得知,韩国公那边没收到情报?”

李褀摇了摇头:“应该没有,否则家父不会说亡羊补牢。”

方时看着桌面上的笔架,陷入了沉思:

[能在洪武朝活下去不可能是傻子,这些人杀了杨经,要么是找到杨经留下的后手,要么是想通过杨经之死,找到这些工匠把柄。]

[石应那边已经试探过,那些工匠确实有事瞒着,对于杨经丝毫不敢明面反抗,得知杨经被抓时,不是高兴而是担忧,这足以说明杨经没骗人。]

沉思片刻后,方时拿起笔快速写下几行字,随后递给李褀:

“杨经提前死了,原先的计划得改下,让锦衣卫把杨经之死推到虞衡司工匠手上。

我倒想看看虞衡司工匠到底有什么把柄在杨经手上。

你把纸张交给韩国公,他会知道怎么做。”

李褀看了眼纸张,微微愣了下:“沈敬?这不是静诚先生的弟子,他什么时候进入工部的?”

“去年的事,让他进工部,就是怕杨经出现意外情况。

你让韩国公尽快准备,张年奏疏我等会会呈给陛下。”

“行!”

杨经的死对方时没有太大影响,他现在好奇的是那些工匠做了什么事。

若是卖国之事,这些工匠就只能是工具人,若是其他,这些工匠会成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

李褀走后没多久,鲍恂敲开了方时房门,一脸温和走进来。

“方司柬,编修经典已经完成,你不准备去翰林院看看?”

“仲孚先生的讲课,学生可是一直在听,没必要再去翰林院。”

鲍恂笑着开口:“不一样,我这人老了,总喜欢慢慢来,尽可能详细的讲。

对方司柬这种大才,听我讲课,完全是浪费时间。”

“仲孚先生说笑了,每次听先生讲课都仿佛回到小时候听老师讲课,恨不得时间能过得慢些。”

鲍恂给自己倒了杯茶,语气带着遗憾:

“比不上四梅先生!听说陛下曾有意将四梅先生的功绩公之于众,不知是何原因没有下文?”

“老师不想被声明所累!”

话到这里,方时忽然怔怔看着鲍恂,他明白鲍恂今日为何会过来:

“编修经籍耗时良久,诸位大儒为国出力,陛下、太子和大明百姓必然铭记于心。

不过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何为天心即民心,学生想请仲孚先生带头,让诸位大儒每人写一篇文章,向天下百姓解释何为天心即民心。

宣承部会将此等大事告知天下百姓,让天下百姓都知,诸位大儒的功绩。”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不愧是方司柬,一点就通。]

鲍恂垂下头颅,嘴角微微上扬:“方司柬,邸报宣扬诸位大儒即可,我半只脚都踏入棺材,让我写篇文章上邸报即可,不必大肆宣扬。”

“这不行!你是编修经籍第一人,如此盛世怎么没有你的身影。

若无你的身影,天下百姓该怎么看陛下,怎么看朝廷。”

“那就多谢方司柬!”

鲍恂没有继续拒绝,他的目的本就是通过方时,让宣承部大肆宣扬他的功绩。

[陛下!只要天下百姓都知道天心即民心的经典是我所编修,你该如何杀我呢?]

[在变法开启之初,我若是受罪而死,天下百姓该怎么想呢?]

[若是让我病死,你又该如何找我背后之人?]

鲍恂时机把握的太好,若无李褀过来告知情报,方时或许会反应过来。

然而,方时心神已经被虞衡司工匠所占领,对于鲍恂到底有何目的没有深究,只想到鲍恂和那些大儒是想名留青史。

在方时看来,这是人之常情,他本也准备在变法开启后,为这些大儒宣扬,现在只是提前时间而已。

就是这提前的时间,让鲍恂找出一条活路。

次日早朝,朱元璋的一番话让整个奉天殿哗然:

“曹县县令递交一份奏疏,希望在曹县开设工匠学校,培养大量工匠为国所用,你们觉得此事是否可行?”

此言一出,奉天殿内顿时响起窃窃私语声:

“工匠学校?陛下这是昏聩了吗?”

“你才昏聩了!薛源、杨经、火井,哪个跟工部没关系?这其中定然有事!”

“对对对!我们还是别说话!”

“……”

朱元璋觉得最近确实太给这些人脸了,导致这些文官连礼仪都不顾。

“大点声!一个个都像个娘们,说话还怕被人听到吗?

开济,你是承志部尚书,大明所有学校都归你管,你先说。”

开济心中暗暗叹息,尽管知道方时要开启工商业,却也没想过这么快。

“陛下,匠人技艺是他们生存之本,更是他们留给后代的财产,没有匠人会愿意将自己技艺教给别人。

还有一点就是,掌握了技艺,百姓就不会安心种地,定然会向州、府、县城集中,只有在城池他们才有可能用技艺赚钱。

若是大量百姓集中城池,这些城每日所消耗的粮食是巨量,一旦粮食运输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动荡。”

“开尚书此言差矣!”

茹太素出声反对:“曹县一县之地,再怎么教导工匠,对大明的影响微不足道。

更何况,城池人口一多,代表各行商人都能赚钱,运送粮食等物资也需要大量百姓。

如此一来,农闲时百姓们也能有额外收入,百姓也不至于一年到头吃不了一顿饱饭。”

“你这是只看到好处、没看到坏处!”

开济沉声辩驳:“你有想过一旦发生瘟疫或灾情,那么多百姓该如何存活?

在乡村中,那些百姓可以通过狩猎、农田来养活自己。

哪怕遇到瘟疫,朝廷也能及时隔绝,使瘟疫不会扩大范围。”

“何以要因噎废食?若怕这怕那,朝廷还要不要做事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