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武侠 > 武道神州 > 两百二十八章 人选

武道神州 两百二十八章 人选

作者:玄心墨谷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07 18:16:40 来源:小说旗

林灵素闻言不由苦笑:“此事关系国本,贫道一方外之人实在是不好妄言,陛下还是应当多问问朝中大臣的意见。”

赵佶闻言微微点头:“道长说的是,倒是朕有些急切了。

只不过眼下朕的身体有恙,内部朝局不稳,外有敌军进犯,朕其实之前就已经想着要把大位定下来。

朕的时日无多,太子之位不可久悬不决,尤其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

只不过朝野上下并无一个一致的意见,各方争论不休,所以才一时没有决定由那个皇子入主东宫。

今日听了道长的话,朕也就下定决心了,干脆退位禅让,反正挑选太子后也是要把朝政交给太子的。”

既然看到了苟命的机会,做出了决定,赵佶自然不会迟疑,天大地大,到底是自己的小命最大!

正好唐国进犯的这档子麻烦事,就交给将来要接自己位置的某一个儿子吧!

反正自己退位之后也还是宋国的太上皇,依旧可以舒舒服服的搞自己的艺术创作,还摆脱了繁杂的朝务,清闲自在。

只不过赵佶内心还是有些迟疑和担忧,到底还是有一些身为一国人皇的责任心,多少要考虑一下继任者的处境和宋国的情况。

“只是没有经过册封太子监国执政的过度,直接从皇子成为皇帝,难免会生出一些动荡,尤其实在唐国大举进军的这个关口,朕不免有些忧心未来的这位皇帝能够镇住大宋国的局势。

如果有先生教导协助未来的大宋皇帝,想必未来朝局应当无恙,朕也就可以放心了。”赵佶做出诚恳的表情对林灵素开口道。

林灵素闻言有些为难,赵佶的意思林灵素当然明白,这是想让自己和整个神霄道成为将来的宋国皇帝的翼助,帮助将来的皇帝稳定朝局,抵御唐国的进攻。

只不过………………

林灵素对着赵佶轻轻地摇了摇头,开口道:“陛下的意思,贫道已然知晓,只是实在不好应承。

贫道方外之人,对于治国理政一概不知,神霄道的弟子也都是出世静修的道士。

贫道实在是怕将来有负重托,再说大宋将来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若是贫道贸然插足朝政,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风波,引发朝局不稳。”

“道长说的是,是朕思虑不周了。”赵佶轻轻叹息一声,点头道。

“不过,贫道虽然不能就此答应陛下的请求,但却也有一二建议供陛下采纳。”林灵素先是拒绝,之后,立刻又调转话头开口道。

“道长,请试言之!”赵佶连忙开口询问。

“陛下所虑,不过是新皇初登大宝便面临内忧外患,一时捉襟见肘难以应对。

朝中又无定海神针般能够镇压波涛暗流的能人贤士。”林灵素不急不缓的开口道。

“道长所言甚是,这正是朕所担忧的。”赵佶深以为然的重重点头。

“臣等无能,不能替陛下分忧,罪该万死。”蔡京立刻就躬身下拜请罪。

“臣等无能。”钟渊和韦太尉见到蔡京的反应,也是连忙下拜告罪。

“好了,这不怪诸位爱卿,不必自责。”赵佶伸手轻挥安慰道。

蔡京为人还是有些能力的,每次都能恰到好处的执行好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能够稳定住朝局,平衡制约各方势力。

钟渊和韦太尉也都是自己的心腹,对自己忠心耿耿。

只不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寻常的先天境界就能轻轻松松的活上一百多岁,朝堂上的臣子们无不是经过了无比激烈的竞争脱颖而出。

代代辈出的人才入仕,都是一时俊杰,这些一代代大浪淘金脱颖而出的士子们,可不是轻易就能够折服的。

宋国太祖立国之时,为了争取到儒家的支持,立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不能安抚处理好这些朝堂上的士大夫,宋国的朝局就不可能稳定。

“还请道长教我,当立哪位皇子为帝。”赵佶安抚蔡京等人之后,又向林灵素继续询问道。

林灵素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陛下心里或者已经有了比较偏向的人选,不过贫道斗胆劝陛下,此事还是要询问两位高贤的意见,最后凭借两位高贤的意见做出决定。”

赵佶闻言微微一愣,林灵素的意思是让这两个他口中的高人成为宋国的下一任皇帝的支柱栋梁?

“不知道长所言的这两位高贤是?…………”赵佶皱起眉头,微微有些疑惑的开口猜测:“莫不成其中之一是武当山上的张真人?”

如果有这位天下天仅有的是位圣人之一的道门圣人站台,自然是能够镇压一切的风波暗流。

林灵素微微一怔,然后哑然一笑,轻轻摇头:“张真人向来是不理会人间俗事的。”

“道长说的是!”赵佶也是摇头失笑。

“贫道所言的两位高贤,却是紫阳先生文公朱熹,和文正公范仲淹先生。”

“是这两位?!”赵佶闻言恍然大悟。

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两位都已经基本是隐居世外,不问世事的状态了。

但他们的影响力在宋国确实都是首屈一指的。

紫阳先生朱熹,儒家理学集大成者,儒门亚圣。

宋国朝野上儒家士子多为理学门徒,皆奉朱子为宗,朝堂上多半儒家士子都要称呼一句老师,学术影响力巨大,无人能及。

虽然向来不涉足朝政,但他要说一句话,满朝士子多半是不会反对的。

不过其早已避世隐居,结庐于山野之间。

而范仲淹自早年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辗转于宋国各州府之间治理一方。

80岁时辞官退隐,回到自己的家乡结庐而居,探求破虚超脱的至境。

范仲淹可谓允文允武,不止在政治改革上有自己的想法、作为,军事策略上也是一位经世之才。

曾经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使得宋国边军真正的能够抵挡住唐国一票华丽璀璨的名将阵容带来的巨大压力,最终双方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名将狄青也是得到范仲淹的点拨教导和提拔,才得以短时间内崛起。

不单单是狄青,宋国许多的名将斗受到过范仲淹的提拔和维护,毕竟宋国重文轻武,像范仲淹这样真正赏识重用武将的文臣可不多见。

可以说不论是文臣不论是文臣这边,还是武将这边,范仲淹都是一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

“如果能够得到这两位高贤的支持,国内的朝局当是稳如泰山。”赵佶眼神微亮,开口道。

“只不过朱熹先生倒也还好,可以请其讲学的名义相邀。

可是范文正公…………”蔡京有些疑虑的开口道。

“是呀,范文正公那里……”赵佶也是反应过来。

像范仲淹当初那种情况,自请谥号退出朝堂的情况,基本上也就是等同于宣布此生,不会再踏入朝堂政局了。

谥号一般是死了之后,朝廷册封给功劳出众的文臣武将,不过这个世界的高手都能活上个三五百年。

而能够自请谥号的,无不是真正的大佬。

这些大佬到了一定的年纪,对于朝堂政局没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说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没有其他追求了,又或许极为失意之后就会提前自清谥号,辞官归乡,相当于宣告我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了,以后大家两不相干。

有这种资格的,自己无不得是非常德高望重,且修为高深,能力出众。

一般的人别说这个资格了,估计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后来者给踢出朝堂了,根本就没这个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不过像范仲淹这种足以千古留名的人物,真要想继续在官场上实现自己的抱负,那是真的能一直做官做下去,后来者基本不可能撼动他的地位,这种前浪可就不是一般的后浪能够撼动得了啦!

所以也是一种潜规则,基本上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先人就会退下去,把位置留出来,让给后代的人才。

自己也可以留出时间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说不定境界突破又能多活几百年了,甚至能突破破虚超脱自己,永远逍遥。

当然能在官场高位上一直坐到这个年纪的无不是绝对的牛人,能够镇压绝大多数其他同时代人物的存在。

不过范仲淹就年岁来说,请退的年纪其实是属于相当早的了,天人境五百年的寿元,只八十岁出头就选择辞官退隐了,大抵还是有一些不能施展抱负的失意在心中。

不过不管怎么样,在历史上自请谥号之后,这些人杰基本上都是不会再出仕为官的了。

所以赵佶君臣会担心请不动早已隐居的范仲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